对于周浩来说,他需要准备的东西其实没有米国人多。
他能够选择的也没有米国人多。
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就算到了现在,只要米国原因,他也能够随时停止这场战争。
而周浩和东北国防军,也成为此战的被动参与者。
敌人的刀都架在自己脖子上了,你不反抗就是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的结果。
如今东北国防军占据的地盘,可是战士们一枪一枪打下来,他周浩没有这个资格把这些获得的生存空间拱手让人。
而且,列强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越是退群,列强就越是紧迫。
在自己的两百万大军集结完成的时候,周浩就应该主动出击,将渡海而来的三百五十万日军全数消灭,米国手里没有牌了,就只有乖乖地收手,然后待在一边看热闹。
然而,周浩还是犹豫了,就这么一两天的犹豫,提前出手的战机已经没有了。
米国人也很清楚,仅仅凭借他自己在东北亚的力量是不能把周浩和他的东北国防军打崩的。
米国人同样也很清楚,不要看着苏俄如今已经大军压境,那帮家伙要是觉得没有机会,绝对会一直当看客的。
此时苏俄大统领的内心是极度纠结的。
他的内心犹如天使和恶魔在打架,和东北国防军开战,拿回联盟失去的土地。
万一又打输了怎么办?
联盟和东北国防军打了两次,不仅没有一次取胜,还接连失去土地。
要是再输一次,是不是又要割地赔款。
这次绝对不会割地赔款,大不了大家一起毁灭吧!
已经拥有核武器的苏俄,再度拥有了底气,因为就算是战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有和对方同归于尽的能力。
苏俄大统领很清楚,想要打赢东北国防军很困难,如果有南方的解放军加入,那战斗会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能够不和东北国防军开战,就能拿回联盟失去的土地,哪怕是一部分,也能给国民以交代了。
于是,获得联盟最高指示的安德烈大使秘密会见了周浩。
“周浩先生,在下获得联盟最好指示,向你传达我们大统领对于当前我们双方紧急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双方一阵礼节性的寒暄之后,安德烈就说出了他的来意。
“周浩先生,你从我们联盟获得的土地都是通过不光明的手段获得,这严重伤害了联盟公民的内心。
如果周浩先生能够无条件将你们占据我们的土地还给联盟,您和东北国防军将获得联盟的友谊。”
周浩是真的想笑了。
“安德烈大使,有一件事你肯定是知道的,这些土地是你们沙俄当初通过战争等手段,从我们国家分割出去的。
现在那些曾经被你占据的土地,我们有的是从日本人手里抢回来,这些和你们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还有一些土地,是在二战期间你们的物资匮乏,我们勒紧裤腰带,我们用物资从你们手里换回来的。
还有一些土地,是你们大举进攻我们,被我们打败了。
我们还俘虏了你们不少的战俘,最后签订停火协议,在中亚方向,用你们当年切割我们的土地换取我们双方长久的和平。
现在,你们觉得我们东北国防军面临严重困境了,你们觉得你们又有机会了,就想横插一脚。
安德烈大使,你们这么做,很不厚道。
如今你们更是派遣三百万大军,陈军边境,一副时刻都要杀过来的体态。
你们这种蓄意制造边境紧张的做法,不是一个大国该有的姿态。
那些曾经属于你们的土地,也仅仅是曾经,我们没有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来获得这些土地。
我们的手段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而这个时候,你们居然用恐吓的手段,想要从我们这里获得土地,那是不可能的。
你们不是在我们双方的边境陈兵三百万吗?
趁着我们现在正忙着和米国佬的事情,你们还有机会。
一旦我们把米国佬摆平了,你们就没有机会了。”
安德烈也知道,战场上不能获得的东西,就不要想在谈判桌上得到的道理。
联盟与东北国防军交手几次,都惨遭失败,每次失败都以割地赔款而结束。
很显然,东北国防军上下对于和联盟交战,根本就没有任何畏惧心理。
其实,安德烈也很清楚,除非东北国防军内部崩溃,联盟想要从周浩的手里取回曾经失去的土地,一个字——难!
虽然联盟在边境屯兵三百万,周浩在和联盟交界的地方也屯兵两百万。
不要想看到双方对峙前线,联盟的兵力比对方多出百分之五十,真要打起来,鹿死谁手还真不知道。
十年前那场对于联盟来说极度耻辱的一战,所谓的七日之战,安德烈的印象那可是相当的深刻,作为那一场战役的亲身经历者,安德烈所在的部队如果不是撤退及时,安德烈也会成为东北国防军的一名战俘。
当时的联盟,携二战胜利的威势,纠集中东欧十余个国家的军队,总数达到近八百万,可谓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队集结。
这八百万大军可都是经历了二战血与火洗礼的精锐部队。
和他们对阵的是东北国防军的四百万部队。
结果如何,仅仅七天时间,联盟的八百万大军被打得大败。
如果不是周浩不想继续扩大战事,东北国防军那个时候是有能力直接把苏俄的残余大军赶到乌拉尔山以西的。
也就是那一仗,将如日中天的红色帝国直接打落凡尘。
苏俄经历了十年的苦心经营,才再度有了如今的威势。
如果,苏俄这次再度失败,那东方的这个国府就要彻底成为联盟的梦魇。
同样,安德烈也很清楚,联盟想要彻底崛起,摆在东方这个国度的头颅上,是最有效的方式。
因此,安德烈知道这个时候,联盟高层的内心肯定非常纠结。
是打呢?还是静观其变?
莫斯科,联盟最高统帅部。
大统领再度把他亲密战友国防部长伊古斯,情报部长谢尔盖耶夫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两位,不出所料,周浩根本就没有机会用的提议。”
大统领有些泄气地说道:“周浩这个混蛋,宁愿冒着两线作战的风险,也不愿归还我们的领土。”
“大统领,除非彻底击溃东北国防军,亲手抢回来,否则我们失去的那些土地上不会回到我们怀抱的。”
国防部长伊古斯很是无奈地摇头说道。
“伊古斯,我的老朋友,我们能够击败我们的对手吗?”
其实,大统领比任何人都害怕战败。
“不不不!”
伊古斯赶紧说道:“大统领阁下,我们不需要打赢东北国防军,我们只要表明我们的一个姿态,就可以了。
只要我们和东北国防军处于战争状态,战争的烈度不需要太大。
我们只需要让世人知道,我们已经和东北国防军打开了,就行了。”
“伊古斯,你的意思是,只要我们这里打开了,东北国防军另外的战线也要爆发战事?”
大统领不敢确定地说道。
“大统领,会有人比我们还要心急的。”
联盟情报部门一把手谢尔盖耶夫这时候说道:“米国的投入更大。
他们的空军几乎全部投进去了,海军的第三舰队第七舰队两支舰队也投进去了。
根据我们从东京传来的情报,米国在日本的五十万陆军,估计也会投入战场。
对于米国人来说,这一场战争他的投入太大了,如果战败,那将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
米国人一定会挑起东北国防军的另外几条战线上的战事。”
9月28日,米国特使文森特秘密来到莫斯科,拜会苏俄大统领。
“大统领阁下,为了击败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需要你们对东北国防军宣战。”
苏俄大统领一听这话,忍不住站了起来。
“文森特特使,你不觉得你这话很可笑吗?
你们和东北国防军都已经打出猪脑子了。你们现在都没有互相宣战吧。
都死亡上百万人了,你们都把他们当着如同的军事冲突。
你们居然要我们一上来就直接给东北国防军宣战。
你认为我们都脑子被门夹了吗?”
“我们需要你们牵制东北国防军。”
苏俄大统领冷哼一声。
“我们已经牵制东北国防军两百多万的大军。
这还是前线牵制的部队。
在其后方,我们牵制对方的战争潜力更大。”
“我们需要你们直接与其产生军事冲突。”
苏俄大统领再次冷笑。
“文森特特使,不要把我们当前傻子。
你们现在还在和东北国防军对峙着呢?
你想要我们做冤大头吗?
想要我们出兵,也很简单,你们直接发动你们蓄谋已久的下一阶段的战争。
只要你们一打开,我们三百万大军立马就会向他们的当面之敌杀过去。”
文森特沉思片刻后说道:“大统领阁下,你们想要拿回那些被东北国防军拿去的土地,这是你们最后的机会。
一旦错过,你们将永远失去收回那些土地的机会。”
“这不用你们担心。”
苏俄大统领的生气的说道:“属于我们的领土,迟早都会被我们收回来的。
回去通知你们国防部,准备好了就赶紧发动攻势,你们那边一打开了,我们这里的战事自然也就打开了。”
这几天,东北国防军和米国的战事虽然没有开打,全世界的目光却一直聚焦在此。
大家都知道,这结果就是一场能够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
东北国防军战胜,西方国家对华夏的抑制彻底失败,今后的世界世界东方的华夏将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如果华夏在把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好起来,那他就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华夏将再次重现万邦来贺的盛景。
而米国如果获得此战的胜利,那华夏的崛起将变得异常困难。
但是,作为一个有核武器的国家,华夏的基本盘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与此同时,缅甸方面军,印东方面军以及婆罗洲方面军,也早已经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针对他们防御的敌人,他们已经做好了大打一场的准备。
东北国防军的强大,让这些家伙感到了深深的危机。
1954年9月30日,压抑的东北亚的局势终于爆发了。
这一次,还是米国主动出击了,首先出动的就是三百五十万已经待命多时的日军朝鲜派遣军。
在联合空军的掩护下,日军士兵冲出他们挖掘已久掩体。
战斗一打响,不少日军居然就开始发起了万岁冲锋。
日军的疯狂,居然让他们对面的东北国防军都出现了不适应。
但是,都这个时候了,战场上火力的密度已经完全不允许采用密集阵型冲锋的万岁冲锋。
毫无疑问,就在发动万岁冲锋的日军冲出他们掩体的那一刻,东北国防军密集的火力就对敌方密集的阵型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力。
冲锋的日军如同被砍断的庄稼,成片成片地倒下。
“蠢货,谁让你们发动万岁冲锋的?”
得知开战之初,自己的部队就遭受重大损失,还是这种被严厉禁止的战术就这么水灵灵地在自己的眼前出现了,中野洋平愤怒了。
“参谋长,我们到底有多少部队搞了这个该死的万岁冲锋?”
中野洋平此时犹如一头疯狂的野猪,逮着谁都想要咬上一口。
池上友则是一脸无奈地说道:“除了出身九州岛的师团,其它师团或多或少都派遣部队参与了此次万岁冲锋。
规模小的有一个中队一百多人。
规模大的则是派出了几个大队,几千人就此丧命。”
中野洋平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这是在犯罪。
参谋长,给这些师团的师团长发出斥责电报,他们想发起万岁冲锋,下次就亲自带队。”
与此同时,斯洛德正带着他的五十万部队在米国第三舰队的护送下,缓缓离开东京湾。
他们的目的地就是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