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城位于长江南岸,北侧城墙沿江一字延伸开,离江岸最近处仅有十余丈,不过城池与江岸的落差却有三四丈,再加上城墙的高度,看起来倒也有些气势,就此让长江成为了天然的护城河。
城西、城南被甘棠湖和南湖所包围,唯有城池东侧才是一条依托天然水道修建的护城河。整个城池都被水系包围,仅有东边的护城河外才有空间让攻城一方摆开战阵,颇有点易守难攻的架势。
石成武在来到这里之前,就已经看过了探子绘制的城防图,不过亲眼所见的景象,仍是让他不禁感慨道:“如果不是劝降了九江知府,真要用兵攻城,遇到这种环境也得费一番手脚了!”
宁子敬好奇地问道:“假如此地官府选择坚守,且城内有充足的兵力和物资,我们需要多久才能拿下此地?”
石成武沉吟片刻后答道:“要在一天之内攻克此城恐怕有点难,如要减少我军伤亡,我看至少得花两三天时间吧!”
宁子敬讶然道:“两三天,那也算是相当快了吧!”
石成武道:“兵贵神速,真到了打仗的时候,这一天之差,就足以让我军将战线推进几十里地了。”
谈到作战方略,哈建义自然也要发表一下意见:“这次出征所带的武器装备,主要还是为了控制长江航道,并没有专门为攻城,特别是攻打坚城作相应的特殊准备。用船上的舰炮轰这城墙,确实会有点吃力,但如果带上了我军威力最大的攻城炮,我看这九江城也很难撑得过一天。”
石成武点点头道:“建义言之有理,不过攻城炮运输不便,要把那种大家伙用船运到九江,在城外选址架设阵地,再将炮卸到岸上拼装起来,同样也得耗费不少的时间。”
石成武侃侃而谈,显然早就考虑过哈建义所说的作战方案,并且很清楚其中的利弊所在。
他所估算的攻城时间并不保守,这九江城虽不大,但从明初的洪武年间开始,便被朝廷视作军事重镇,以卫城的标准进行建设,所以城防设施要远胜普通城池。
按《九江府志》的记载,洪武二十二年调京军部队到这里,开设由南京直隶的九江卫,当时所修筑的卫城,城墙周长十二里有余,高二丈二尺,城墙上的通道宽广可容骑射,城门裹有铁皮,并且修筑了四处炮楼。
之后的二百多年间,九江城的城防仍在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五门、八街、二十八巷的结构,城南迎春门和城北福星门各有一支军队驻防。
不过现在九江城防废弛,又有高官内应配合,海汉军入城倒是不用费太大的周折了。
按照约定,双方将在城北正中的望京门会面并完成交接仪式,舰队驶抵城外江岸时,果然看到望京门城门打开,一众官员已经在城门外列队等候了。
石成武还特地拿起望远镜确认了一下,果然是知府卢从善领衔,想来也不会有什么花样了。
但谨慎起见,他还是决定按照制定好的计划行事,先派出两艘运兵船靠岸,接管望京门及周边方圆一里内的防务,待确认安全之后,再下船与本地官员见面。
这个过程虽然耗费了一些时间,但也是相对稳妥的做法,宁子敬和哈建义均未提出异议。
有了早先在彭泽县的受降经历,宁子敬和哈建义就显得从容多了。在石成武将他们介绍给卢从善时,两人均是以上司的身份,接受了卢从善的参见,以及他所献上的官印。
卢从善当然也早就从石成武那里知道了海汉的安排,听完介绍之后,便知道眼前这两位年轻官员就是新朝廷委派的地方主官了,当下也少不了一番言语恭维。
接着便是接见本地那些跟随卢从善一起投靠海汉的下属官员和士绅耆老,也是足足有数十人之多。
这些人大多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接下来多半还会要他们出力维护地方安定,几位年轻的海汉官员也不敢怠慢了他们,一边听卢从善介绍,一边暗暗将这些人的身份背景记在心中。
不过很快石成武便留意到一个细节,到场的武官寥寥无几,仅来了一位指挥使,一位同知,两名佥事,两名副千户,显然九江卫的高级军官并未全员到场。
这让石成武心生警惕,待一众人等介绍完毕,石成武便将卢从善叫到一边,询问他为何本地武官当中尚有不少人没有出现。
卢从善眼见瞒不过,只能老实交代,本地武官对于是否向海汉投降一事,意见并不统一,有不少人并不愿意以这种不战而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武官生涯。
卢从善这段时间虽然用尽各种手段劝说,但也仍只能说服其中一部分人。不过即便是那些不愿投降的武官,也知道自己独木难支,不会得到来自地方上的任何支援,所以并未打算留在九江死守,而是率部离开,前往南方两百多里外的南昌城。
石成武听完之后半开玩笑道:“撤退去南昌那倒也罢了,不会有人领兵藏在城内,伺机而动行刺我们吧?”
卢从善大惊失色道:“将军何出此言?卢某一家老小如今都在南京,可不会以身做饵,拿自己身家性命开这种玩笑!”
石成武道:“既然你早就将献城归降的打算讲出来了,南昌那边应该也有所风闻,难道对此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卢从善道:“据下官所知,布政使司似乎有意把这消息压下去了,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所以南昌那边传播范围不大。”
这个情况倒是稍稍出乎了石成武的意料,他本以为就算南昌那边不派兵增援九江,至少也会发文斥责卢从善,设法阻止他在九江搞出不可收拾的局面。
谁曾料想南昌那边竟然有意压下消息,想来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造成人心浮动,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混乱。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显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等九江不战而降的消息传开之后,南昌的三司衙门大概也难逃失察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