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条道路的修建进度来看,水路的速度应该是最快的,只需要找好沿途的几个重要港口码头就可以。
至于陆路交通,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水路的局限性很大,也无法普及到方方面面。
虽然洪山庄早就完成了用钢筋水泥修路技术,但是以目前的产量来看,根本不足以支持修建这么大规模的道路。
所以在很多地方,还是以石子路为主。只有城市中的道路,以及连通两座城池的主要道路,可以用钢筋水泥来修。
根据规划出来的道路,目前仅仅是完成了前期的路线整理,基本上完成了路基的放样。
这个时代的路基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基本上都是按照原来的官道来规划的。
由于是官道的原因,道路的平整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再原有的基础上加宽加固一些就要可以了。
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夯实路基,然后铺上底层石块,再加上一层细石子就是简易的石子路了。这种路虽然在冷锋的那个时代基本上都被淘汰了,但是在这时代却是一种十分先进的路。
因为这样一来,下雨天也就不怎么担心因为道路太过泥泞而无法赶路了。
不过这种路对于骑兵来说很不友好,马蹄踩在这种石子路上是很容易出现损伤的。不过冷锋可不会担心这一点,在他的军队之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冷锋回到洪山庄之中准备待上一段时间再外出,他这一次离开洪山庄的时候最长,上次回来的时候还是在年前。
现在的临江城已经发展成了冷锋的后方大本营,驻守在这里的军队一直都保持在五万人马左右。
这支军队是由一半老兵和一半新兵组成了,由袁家老爷子亲自担任统帅,既负责一切军事要务,又在后方训练新兵。
临江城以商业发展为主,各种作坊和加工厂林立,很多都是冷锋在担任县令那段时间扶持起来的。
洪山庄之中的冷家产业,大部分也都搬到了临江城之中,只有少部分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依然留在洪山庄。
整个临江城已经具有了现代城市的气息,城里的建筑分为新旧两个部分。原先的临江城旧址以县衙为中心,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这里现在成了行政和生活中心。
另外一部分就是后来扩建的,基本上都是钢筋水泥建筑,而且是以多层建筑为主。
新城区主要是产业集中区,只要是上点规模的产业,都集在这里。
当然,重工业依然是在沿河边的那些大型厂区。
不过这里的冶炼作坊几乎已经停业了,毕竟这种生产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前期将工厂设在这里,一来是必须要获得这些材料,放在这里生产能够起到更大的保密作用。二来是当时所需要的产量也不算太大,就是有污染也不严重。
但是现在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需要的原料都比以前要多,如果将冶炼工业全部放在这里的话,那么要不了多久,临江城的绿水青山将不复存在。
以前冷锋是没有办法,但是现在他已经有那个条件,完全可以在矿山所以在地建立加工厂,只要把加工好的材料运到临江城就可以。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重视交通道路建设的原因,只要交通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所有的环节都能够贯通。
临江城的情况完全是按照冷锋的规划在发展,现在临江城的城主依然还是冷锋,只不过他已经不再过问具体事务。
冷家所有的产业都是由冷大财主在打理,冷锋现在也不再去过问了,反正这些产业已经足够这几年的发展了。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那些科技含量更高的东西,就是冷锋提出这个想法,短时间之内也无法实现。
洪山庄的家业部门,还是留在洪山之中。
毕竟农业本来就是洪山庄之中就存在的,而且洪山庄的村民,基本上也都是农民。
由于冷锋对于农业所掌握的知识也不多,他只是知道一些关于杂交水稻的知识,而且所了解还只是一星半点。在农业方面,他只能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好在由于冷大财主的关系,他以前做生意的时候,和天南海北的人物都打过交道,甚至还有一些外国商人。
冷锋之前交待的那些新奇的物种,在这三年之内,基本上都已经找到了。
杂交水稻经过几轮的选种培育之后,条件好的土地,已经可以达到亩产千斤的标准了。
由于冷锋所掌握的地方,都是在南方地区。这里的水田环境非常好,再加上冷锋所推广的排水灌溉系统,基本上可以保证水稻的种植条件。
这样一来,稻米的亩产量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之前的两到三倍。再加上鼓励生产,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工具,大部分地方都可以满足粮食自给自足。
特别是以临江城周围的一些地区来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富余粮食。
冷锋没有对种地的农民增加两赋税,但是这些农民手中有了余粮之后,就会拿出来出售换取其他的生活物资。
虽然对于农业没有增加赋税,甚至是还予以减免和补助,但是对于粮食交易的管制是很严格的。所有的粮食买卖,都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
而且政府也有专门粮食收售部门,市场上的粮食交易,基本上都是和公有部门进行的。
主要就是现在的市场还比较混乱,如果不加以规范的话,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所以冷锋的手中不是缺少粮食的,在这个时代,只要手中有粮,那么就不用担心人心不稳。
这一切都归功于洪山庄的农业部门,除了水稻之外,像红薯和土豆这两种产量高、繁殖快的作物,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就是北方地区,也得到了这两种作物,经过一两季的种植之后,已经大大缓解了粮食饥荒的问题。
至于其他的蔬果作物品种,也从临江城开始向其他地方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