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刘禅的房间里。刘禅早已起床,他在庭院中进行了一番锻炼,活动了一下身体,让自己精神焕发。
锻炼结束后,刘禅回到勤政殿,侍从们早已准备好了他的朝服。刘禅在侍从的服侍下,脱下了便服,换上了一身玄黑金龙袍。这件袍子绣着精美的金龙图案,显得庄重而威严。
接着,刘禅戴上了十二冕旈,这是皇帝的象征,冕旈上的珠子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脚上穿着九龙踏,这双鞋子上也绣着九条龙,仿佛他的每一步都能踏在龙的身上。
最后,刘禅拿起了青辰剑,这把剑是他的佩剑,剑身闪烁着寒光,剑柄上镶嵌着宝石。他将青辰剑佩在腰间,整个人顿时显得更加英姿飒爽。
穿戴整齐后,刘禅迈步走出勤政殿,来到殿外等候的銮驾前,周围有侍从和侍女们簇拥着。刘禅登上銮驾,坐在柔软的坐垫上,侍从们拉起了车帘,銮驾缓缓启动,朝着大政殿驶去。
銮驾穿过宫廷的走廊和花园,终于来到了大政殿广场。銮驾停稳后,刘禅抬起脚步,拾阶而上,走向大政殿。
待到大殿门口,司礼官看到了刘禅,他连忙高声喊道:“陛下驾到!”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早已等候在大殿内的文武官员们听到这声呼喊,纷纷站起身来,迅速肃立在御阶两侧,向刘禅行注目礼。
刘禅手上按着青辰剑,徐徐走进大殿。他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百官们都不敢直视他的目光,纷纷低下头去。
刘禅走到大殿中央的宝座前,缓缓转身,然后坐了下来。他的动作优雅而从容,仿佛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百官们见刘禅已经坐稳,齐声下跪行礼道:“臣等恭请陛下圣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在大殿内响起,如同一阵雷鸣。
刘禅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平身吧。”他的声音温和而威严,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百官们谢恩起身,然后分别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咳嗽声和轻微的脚步声。
刘禅面带微笑,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之上的百官,然后用他那沉稳而又温和的声音说道:“诸位爱卿,朕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与你们相见了。此次出巡,朕可谓是历经千山万水,长途跋涉,但也因此得以亲眼目睹我大汉的辽阔疆土,对百姓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我大汉的国力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次出巡,朕收获颇丰啊!”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明年,朕决定发动平定东吴的最后一场战役,以实现天下的统一。待天下恢复一统之后,朕将励精图治,致力于让普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话音刚落,朝堂上的百官们齐声高呼:“陛下仁心!陛下圣明!”
刘禅微笑着点点头,然后继续说道:“昨日,朕与几位重臣商议了一番人事调整事宜。张正,传朕旨意。”
张正应声而出,他恭敬地从怀中取出第一道圣旨,然后高声宣道:“陛下有旨,请皇长子刘璿听旨。”
刘璿似乎有点惊讶,连忙上前跪下听旨。“圣旨,大汉皇帝令:皇长子刘璿乃朕长子,今已接弱冠之龄,当封赐茅土以为朝廷藩屏,兹改封为清河王,以河间一郡五县为清河王国。赐王两千人卫队以作护卫,其国相、将军等人选命吏部妥加遴选。王近期即往之国,尽全力于朝廷,达孝道于父皇,岂不美哉!王其敬之哉!建兴十六年二月十七日。”
诏书刚刚宣读完毕,刘璿和在场的百官们都震惊得脸色煞白,仿佛遭受了一记晴天霹雳。刘禅这份诏书的内容,竟然是要让刘璿封王之国,这意味着刘璿将彻底失去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机会,从此只能以王爷的身份度过余生。这样的决定,对于刘璿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于其他官员们来说,也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
刘璿在听到诏书的瞬间,整个人都愣住了,他呆呆地站在原地,一时间不知所措。然而,尽管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失望,他对父皇的敬畏之情还是让他不得不咽下这口气,领旨谢恩道:“儿臣叩谢父皇隆恩。”说完,他缓缓地退到了一旁,沉默不语。
张正紧接着又接连宣布了册封皇次子刘瑶、皇三子刘宗、皇四子刘瓒为王的圣旨。不过,与刘璿不同的是,皇三子和皇四子暂时并不需要前往封国,而是留在京城。这一安排,似乎也暗示着刘禅对于这几个儿子的态度有所不同。
最后,张正宣布了册封皇五子刘谌的诏书。
“圣旨,大汉皇帝令:皇五子刘谌天资聪慧,仁孝恺悌,兹册封为美阳王,其以美阳一郡六县为美阳王国。王暂不之国留京学习,其国政等事皆由国相等还原处理。钦此!建兴十六年二月十七日。”
刘谌略带稚声的谢恩道:“谢父皇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