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当然听不到马睿讲得什么,他只是扫过这两人一眼,话锋一转说:“刚才马睿同学介绍了校园易购,其实校园易购平台正在构建的搜索算法里面,就会加入到各种用户标签,符合标签的搜索结果会向前排序,优先展示到用户面前。比如,一个用户经常浏览考研资料,在考研交流区发帖提问,那么当他搜索‘英语真题’时,平台会优先展示与考研相关的英语真题资料,而不是四六级或者雅思托福的。这就是让搜索更贴近用户的‘兴趣’和‘需求’。”
“从平台的目的来说,搜索优化应该是让每一个用户与他想要的结果更匹配,所以我们也能分析,再进一步是什么呢,就是你没有搜索的情况下,平台也会给你推送相关考研的帖子内容,给你推送考研英语真题的商品,这种机制我们叫千人千面的推荐机制,或者大家也可以简单地把它叫做——兴趣电商”
“未来的电商,可能不再仅仅是用户有明确需求时去搜索、购买。而是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行为,主动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引导消费。谁能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兴趣,并高效地匹配商品,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校园易购很有可能会成为电子商务的另一个标杆!”
这一番讲话,技术话题引回了校园易购,而且是从一个更专业、更落地的角度,高度评价宣扬校园易购,马睿愣了一下,随即冲柳妍得意地挑了挑眉,意思是:看,还是我面子大。
但柳妍根本没理他,也不知道身后那些同学们议论纷纷说的是什么,她眼神发亮目不转睛地盯着李锐,发现每次听他讲得东西都不一样,但又感觉核心是一样的,这个人肚子里有干货,却轻易不会吐露,她之前隐约感觉到校园易购的社区化方向有潜力,但从未像李锐这样,用如此清晰、前瞻性的语言将其提炼为“兴趣电商”的概念!
柳妍觉得这不仅仅是李锐对校园易购的补充说明,更是对整个电商行业未来趋势的一次精准预判,她除了做笔记,早就在李锐讲话的前半段掏出了手机悄悄按下了录音键。
李锐的分享结束了。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号召,只有平实却充满洞见的分析和展望,台下安静了几秒钟,随即爆发出比刚才马睿演讲时更热烈、更持久的掌声,当然还有一些起哄的家伙,那是王富斌、伍泽佑和马文强他们几个,来得晚只能坐在后排,但是一起喊“李锐牛逼”吸引了很多女生的目光,李锐下台之前冲他们挥手打招呼更激发了这几个大公鸡的血脉觉醒。
许多学生脸上带着恍然大悟和兴奋的表情,前排的领导和请来的经济学者们也纷纷交头接耳,频频点头。林院长脸上更是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腰板都挺直了几分,大家对于李锐另辟蹊径地从单一角度切入,然后绕了一大圈回到商业变化趋势的主题上来十分震惊,毕竟角度新奇思路完整,而且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体系,这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地方。
宋楚瑶坐在后排,感觉自己的心跳得有些快。她看着台上那个穿着朴素、神色平静的男生,听着周围热烈的掌声和议论,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心头。她听懂了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关于兴趣电商的部分,让她觉得非常新奇和有道理。但让她震撼的,不仅仅是这些观点本身,更是李锐在阐述这些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掌控感和深度。
那是一种远超同龄人,甚至超越了许多老师的视野和格局,他站在台上,平静地讲述着未来,但这样的人他也会给她倒酒,告诉她不能多喝,会送她回宿舍,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宋楚瑶感到一阵眩晕。
李锐讲话完毕下台后,后面又有一个学校孵化项目的同学讲话,然后由领导作总结,再后面就到了观众提问环节。
几个创业代表和学校请来的经济学者、林院长、主持人坐在台上,由于其他两个学生创业代表分别是智能控制和生物制剂方面的研究项目,观众对于电子商务认知比较好接受,所以基本没有向另外两个人提问的,另外两位研究型项目的学生代表显得有些尴尬,只能偶尔插一两句话。
马睿自然是对这种现象非常满意,因为他今天的目的就是宣传校园易购,让校园易购成为焦点。
马睿抓住每一个提问机会,滔滔不绝地介绍校园易购的优势、用户增长、未来规划,努力营造一种蓬勃发展的氛围。然而,一个尖锐的问题打破了这种“和谐”。
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研究生或者年轻老师的观众站起来,直接问道:“马睿同学,我承认校园易购的模式很有新意。但现实是,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异常激烈,巨头林立。淘宝、京东这些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资金和技术优势,而校园易购,目前体量还非常小,用户基础也局限于部分高校,那么请问,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校园易购靠什么生存下去?如何避免被巨头挤压甚至吞并?”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浇在了马睿的热情上,他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努力保持镇定:“这个问题问得好!首先,我们校园易购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定位,我们专注于大学生这个垂直群体,深入理解他们的需求,这是巨头们难以完全覆盖的精细化市场。其次,我们非常重视线下地推和校园社群运营,建立了强大的本地化服务能力,这是纯线上平台难以比拟的,第三,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下一轮融资,资金到位后,我们将加速团队建设和市场扩张,迅速提升目标人群用户市占率……”
马睿的回答虽然有条理,但听起来更像是喊口号,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和应对策略的深度,他反复强调“融资”、“扩张”,却没能清晰地阐述如何在巨头的阴影下找到独特的生存空间和盈利模式。
坐在旁边的李锐微微皱起了眉头,眼看这家伙吹牛吹不到点子上,就不动声色地在桌子下面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胳膊。
马睿被打断,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说:“咳,那什么,其实我和山海科技的李锐同学也是合作伙伴,在战略思路上有很多深入的交流和共享,他可以补充一下我刚才的回答。”
这个甩锅或者说抬轿子非常自然,李锐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想了一下才开口:
“刚才马睿同学提到了垂直人群和精细化市场,这很重要,关乎到校园易购的定位。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补充。”
他看向提问者说:“其实就是我前面在分享中提到的千人千面和‘兴趣电商,校园易购准确来说是一个兴趣平台,一个基于大学生共同兴趣和需求的‘社区平台’,我们除了提供交易功能,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各种兴趣圈层和交流场景。比如考研板块设置了专门的交流区,里面有学习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内容发布,你可以把这个板块看作是经验内容输出的平台,所以当一个准备考研的同学看过这些帖子之后他知道自己要准备一些什么材料,经什么样的学习过程,那他对于教辅材料的购买只是这个平台一个附带的价值提供,所以这样大家就理解了,什么是兴趣电商,我们也会对这样的用户打标签,给他推荐他需要或者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所以,”李锐总结道,“校园易购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连接了人,激发了兴趣,沉淀了内容,然后才产生了交易。用户来这里,首先是因为这里有他感兴趣的人、事、内容(社区属性),其次才是顺便完成购买(交易属性)。这种基于兴趣和社区的强粘性,是巨头们难以通过单纯的流量和低价策略轻易打破的。这就是‘兴趣电商’的本质——先有‘兴趣’(社区、内容),后有‘电商’(交易)。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校园易购的独特性和生存空间。”
李锐的回答,将抽象的概念落到了具体的应用场景(考研板块),清晰地阐释了校园易购区别于巨头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他没有回避竞争,而是从更高的维度定义了校园易购的价值,让人豁然开朗,提问者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当然,对于兴趣电商的定义,更引起了台上两位经济学者的浓厚兴趣,对学术界来讲,这几段发言简直振聋发聩。
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忍不住拿起话筒追问:“李锐同学,你刚才提到的‘兴趣电商’概念,以及社区驱动交易的模式,非常有启发性。我想请问,在你看来,这种模式除了在校园场景,是否还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它的边界在哪里?”
李锐思考了几秒,回答道:“教授,兴趣电商的核心在于精准匹配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校园场景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用户群体相对集中,兴趣标签体系更容易打造,但在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用户兴趣更加多元和分散,标签体系会更加复杂,对平台的算法和运营能力要求极高,我认为现在的电商巨头平台还做不到,未来十年内能不能做到,也未可知。”
忽然想到了什么,李锐补充道:“不过,我认为比兴趣电商更早到来的,或者说两者概念接近但是更容易实现的是——网红经济,网红就是网络红人,我举个例子,现在发展势头很猛的帆客诚品,除了在各大门户网站投放广告,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营销手段——找一些在博客上很有影响力的名人在自己的博客里分享穿着帆客衬衫,带动粉丝购买。这些名人依靠自身的影响力,带动特定商品的销售和知名度,其实就是‘网红经济’的雏形,也可以看作是兴趣电商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再次抛出了一个现在绝对前沿的概念——“网红经济”! 并且帆客的案例就在眼前,台下又是一片哗然!连台上的学者们都露出了惊讶和思索的表情。柳妍的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滑动,几乎要擦出火星,她感觉自己像是在挖掘一座巨大的金矿,而马睿终于也震惊了,震惊于自己和李锐在吹牛方面的能力相差简直鸿泥之别,看看人家这些话说完台下反应,唉,自己的进步空间竟然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