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衙门同意张濡成立总商会。
张濡知道后,在府上大摆宴席,邀请了众多掌柜到府上吃饭。
酒足饭饱差不多了。
一个掌柜提议建座商会大楼,作为商人聚会协商的地方。
众掌柜听了,先有几个掌柜热烈响应。
谁都知道买地盖房是要花钱的!!!
张濡端着酒杯扫视了一圈。
众掌柜们纷纷附和,建商会好呀!
其实是张濡暗地里撺掇几个掌柜提议的。
张濡慷慨宣布,建商会大楼,自己出大头,众商家出小头,就可以。
其实张濡根本不在意那些小钱,让他们出点,也是为了表示总商会,是张濡要为众商家提供保护,调节生意纠纷。
张濡完全可以自己出,但众人都出点,那意义不一样。
胡湘又考察了下港岛,把港岛转了个遍。
对港岛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划。
而且对海边的沙滩,做了更具体的规划,海边沙滩分为三大块,分别为第一海边沙滩,第二海边沙滩,第三海边滩。
其中第一海边沙滩附近是自由碑广场,胡湘把它定位全民海边游乐沙滩,这里离目前主城区也近。
第二海边沙滩以后定位宋国及各国达官贵人的海边沙滩,附近开发建设豪华宅院府邸。
第三海边沙滩定位为大武帝国皇家海滨公园,附近也建府邸,但只卖给有身份的功臣。
……
元好问对胡湘超前的规划建设,感到不解。
“青岛港真会有那多人吗!”
元好问看着巨大的沙盘地图疑惑道。
赵福,李堂也发出了质疑声。
胡湘做了分析。
“李全的胶州有六十多万人口,我估计会五六万人到港岛讨生活,靠着港岛富裕起来的胶州商人,也会到港岛买房子…”
李全大力建设的板桥港,在人气方面远远落后了港岛,目前也就靠着煤炭,铁矿石转口支撑着。
现在李全的盐田产的粗海盐,几乎全部卖给港岛精盐厂,因为没人买粗海盐了,又苦又涩。
精盐厂通过化学药剂,已经能把九成多的钙、钾,镁等杂离子去除了,包括最不好去除的硫酸根离子。
现在每月卖给宋国两万斤精盐,还供不应求。
因此李全不断的扩大盐田面积。
对于港岛的繁华,李全不是不眼红,因此在靠近港岛,胶济官道附近,成立了崂山县,建崂山城,发展吃喝嫖赌娱乐业,想吸引港岛的一些富人到那消费。
但想吸引人消费,谈何容易,又没有新意。
胡湘准备让港岛衙门,每月举办一次烟花秀,闹一闹人气。
当然最主要的人口来源,还得靠宋国。
吸引宋国人,还是要靠工作机会。
而胡湘预计,未来通过青岛港口,红糖进口量会达到三千万斤,茶叶达到五百万斤。
石油,估计南洋产多少,就会进口多少,几十万吨,甚至百万吨。
还有南洋的高档造船柚木。
还有南宋的有色金属矿石,锡铅锌矿。
这些是进口,还有出口,通过青岛港也会出口很多货物。
这巨量的货物进出口。
还有港岛的各项产业。
得需要人口四五十万,甚至百万,才能运转得开。
后来的实际发展情况,也正如胡湘所预计,宋国和大武帝国和平谈和后,没有了大的战争冲突后,青岛港人口,产业,及货物进出口,如同火箭般的速度发展。
虽然外面各地战争不断,但一直没有影响青岛港的发展。
这天下午,东条英雄到府衙拜访。
元好问去会见了他。
胡湘不去接见,是因为不是什么阿猫阿狗,想见胡湘,胡湘就去会见。
元好问还有个天赋,学习语言能力很强,扶桑语也会些。
这点胡湘就很垃圾,除了几句“八格牙路,”“呀买碟”等几句外,其它一句也听不懂,需要翻译人员。
而李堂,赵福的学习语言能力比胡湘都差。
因此李堂,赵福对胡湘无师自通的会几句扶桑话,感到无比的佩服。
尤其胡湘说了句“土豆哪里如挖,一挖一麻袋,”
…
没有公事,胡湘就在房间里,给下部“江湖豪情传”那些省略片段润色。
现在胡湘也有点江郎才尽了,过程描写改了又改。
写不出新意了!
护卫进来,告知李堂,赵福来见。
“湘哥,又没有女人,你咋在屋里老不出来,”
李堂见胡湘进来后嘟囔了句。
“你娘的,我听说你每晚都要女人陪,不然睡不着,”胡湘笑骂道,“你没事多看点“资治通鉴”,学点为官处事之道,”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据说教员看了几十遍。里面有很多治国理政之道。)
李堂不屑道:“哼!我翻看了几页,都特么扯淡,越是文人越治理不好国家,”
“扯淡,就靠你那歪门邪道,我看你是看不懂,”胡湘笑骂道,“啥事快说,我还要看圣贤书呢,”
赵福小声嘟囔了句,“看圣贤书,在我们面前还装,”
“湘哥,张濡的管家告诉我,港岛商会共占地六亩六分,要建一座大楼,其它为附属房,”李堂说道。
赵福附和骂道:“草,一个毛商会占地六亩多,又不是衙门,”
“张濡管家还说了,商会房产不交房产税,这不是个人的房产,是公房,”
在港岛,崂山书院,道观,寺庙,还有就是港岛各个衙门,不用交房产税,其它都要交房产税。
李堂气愤道:“湘哥,这张濡蹬鼻子上脸了,”
赵福附和道:“嗯,我看他是想另建衙门,”
胡湘沉默了会,“不交就不交吧,又没多少钱,”
胡湘是想到了工会,是真正的工会!!!
等港岛工人阶级及小市民阶层壮大后,成立工会,对抗商会。
八小时?工作制可不是资本家发善心心疼工人,而是美国工人流血牺牲争取来的。
(芝加哥大罢工(1886年)?:美国35万工人罢工要求8小时工作制,最终演变为流血冲突(即“秣市惨案”)。这场运动直接促成1887年美国部分行业接受该制度,并成为国际劳动节(五一节)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