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腹地,汝南郡平舆城。
霍峻、沙摩柯、孟达、田林等将领率领着庞大的军队,从南阳向东挺进。
他们的行军速度如疾风骤雨一般,势不可挡。
平舆城内为数不多的守军毫无防备,城池轻易地被楚军攻克。
平舆曾经是黄巾旧部刘辟和龚都的盘踞之地,也是官渡之战前刘备南下抗曹的重要基地。
当年,曹操采纳了贾诩的计策,让汉帝下旨命令刘备率军进攻荆州的魏延。
刘备奉旨出征后,平舆城便重新回到了曹军的手中。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汝南地区一直由曹军将领李通率军驻守。
然而,一年前,当魏延军夺取合肥之后,这让曹操对豫州的安全产生了担忧。
为了应对可能的威胁,曹操果断地将李通所部调往淮南的六安城,以防御魏延军西进。
如此一来,汝南地区变得极度空虚,楚军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毫不费力地掌控了汝南郡。
为了确保楚军对汝南地区的掌控,并继续推进问鼎中原的战略目标。
霍峻留下孟达率领五千士兵镇守平舆城,而其余的兵马则继续向北进发,穿越陈国,径直朝着曹操的老巢——谯县进军!
青徐战场。
莒县北门外,周泰和吕岱率领着北上军团的两万大军摆开了阵势,并不断派人在城下辱骂,以激怒曹军。
莒县城内的臧霸,心中一直对去年在北海遭遇的那场伏击耿耿于怀。
那场惨烈的战斗,让他的泰山军损失惨重,许多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都命丧黄泉。
这血海深仇,臧霸怎能轻易忘却?
如今,敌军竟然卷土重来,还在城外不断挑衅,这无疑是在臧霸的伤口上撒盐。
他怒不可遏,心中的不甘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经过数日的犹豫,臧霸终于下定决心,要率军出城迎击敌军。
他心中盘算着,城外的敌军人数有限,与自己的泰山军正面交锋,胜负之数尚未可知。
而且,魏延军一直在城下叫嚣,这对城内守军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不出去给他们一个狠狠的教训,城内的军心恐怕难以稳定。
当臧霸和他的副将孙观、尹礼点起兵马,准备出城迎战时,却遭到了董昭和张辽的强烈反对。
董昭作为徐州牧,是臧霸名义上的顶头上司,他认为此时出城迎战太过冒险,应该坚守城池,等待时机的到来。
然而,臧霸却不以为然,他深知自己麾下的泰山军战力不俗,击退敌军问题不大。
而且他在曹军阵营中地位特殊,除了曹操,基本没有人能够真正节制他。
因此,他对董昭和张辽的意见置若罔闻,毅然决然地率领着泰山军杀出城外。
董昭和张辽对于臧霸的倔强行为感到十分无奈,但为大局计,他们不得不选择配合臧霸的行动。
张辽迅速点齐了自己从邺城带来的曹军精锐部队,紧紧跟在泰山军的后面,时刻准备着接应和支援他们。
而董昭则继续留守城池,严密防范敌军可能在战乱中趁机夺取城池的行动。
就这样,臧霸毅然率领着泰山军主力出城,与楚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周泰和吕岱所率领的这些兵马,都是精锐的锦帆军主力。
他们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毫无惧色,迅速调整好战斗状态后,毫不犹豫地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一时间难分胜负,陷入了胶着状态。
然而,就在此时,城外远处的一片能够藏身的山林中,突然杀出了一支兵马。
这支兵马由郝昭和严颜率领,他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径直朝着泰山军冲杀而来。
一直在密切观察战场局势的张辽,一眼就看出了这支敌军的威胁。
他深知,如果让这支敌军加入战场,那么泰山军将会面临腹背受敌的绝境,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当机立断,立刻率领着身后的曹军疾驰而去,前去抵挡这支突如其来的敌军。
不远处的一处高地,沮授迎风而立,极目远眺。
他看见莒县的曹军如潮水般涌出城门,列阵迎战,他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沮授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他毫不犹豫地发出命令。
早已待命的张合、泠苞、丁奉、刘辟等将领立刻率领着剩余的全部兵马,如离弦之箭一般,朝着莒县北门疾驰而去。
他们的任务十分明确,那便是截断曹军的退路,将其困在城下,然后进行分割包围,最终将其就地歼灭。
沮授心中暗自得意,原本他还担心城内的曹军会坚守不出。
没想到他们如此沉不住气,仅仅数日便中了诱敌出城之计。
正当城外的战场上杀声四起、激战正酣之际。
一直守在北门城楼上的董昭突然察觉到情况有些不对劲。
他原本以为城外的魏延军与城内的曹军人数大致相当,双方应该会陷入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然而,此刻他却惊讶地发现,附近竟然潜伏着如此众多的敌军。
董昭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这些突然出现的敌军人数大约有四五万人之多,而曹军的总人数不过才两万余人。
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让董昭的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知道眼前的局势对己方极为不利,若不及时撤军,恐怕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想到此处,董昭面色凝重,毫不犹豫地高声喊道:
“传令兵,速速鸣金收兵!”
传令兵闻令而动,迅速敲响了金锣。
臧霸和张辽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撤军命令,心中皆是一紧。
他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疑惑和不解。
然而,军令如山,他们不敢有丝毫迟疑,连忙挥动手中的旗帜,指挥麾下的将士们向城内撤退。
就在这时,他们忽然发现城门方向的敌军已经摆好了阵势。
如同一堵铜墙铁壁般横亘在他们面前,将他们入城的道路彻底封锁。
臧霸和张辽见状,脸色变得愈发难看。
但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朝着莒县北门方向的敌军大阵冲去。
与此同时,张合等将领率领着近万兵马在北门下严阵以待。
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弓弩手们手持强弓硬弩,箭头闪烁着寒光,只待曹军进入射程范围之内,便会万箭齐发。
城楼上的董昭心急如焚地注视着城下的战况。
他眼睁睁地看着曹军被敌军前后夹击,形势岌岌可危。
若是调派守军出城接应,人数太少恐怕难以起到作用,反而会被敌军轻易击溃;
可若是人数太多,又担心会导致城池防守空虚,给敌军可乘之机。
董昭眉头紧锁,一时间竟然不知该如何是好。
然而,就在董昭心中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闪过他的脑海。
如果张辽和臧霸遭遇不幸,魏王肯定会对他大发雷霆,怪罪他救援不力。
不仅如此,那些泰山军也会因为他见死不救而对他心生怨恨,从此与他结下深仇大恨。
董昭心里很清楚,莒县不过是一座小城,其战略意义相对较小。
即使这座城池不幸失守,他也完全可以向南撤退,退守其他更为重要的城池。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董昭终于下定决心,决定派遣城内的守军前去接应张辽和臧霸。
虽然这样做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
但与可能面临的魏王的责罚和泰山军的仇视相比,这个风险似乎还是值得一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