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跟自家无关了,之后大房的事情,苏蓁就没再关注过了。
晨露还凝在院角枯黄的玉米叶上时,苏蓁正帮安安系小木弓的绳结,指尖刚触到那道雕刻的老虎纹路。
就听见碧兰轻手轻脚进来回话:“王妃,前几日让京里捎的东西,今早刚到镇上,伙计说午后就能送来。”
秦辞从廊下转过来,手里捏着片刚摘的银杏叶,见苏蓁抬头,便把叶子递到安安手里,笑着问:“是该回去了?”
苏蓁点头,帮安安把歪掉的虎头小帽扶正:“出来的日子不短了,暮霄念叨着京里的秋千,安安的小木弓也该换把新的了。”
她顿了顿,望向厨房的方向——陈氏正和苏芜一起蒸艾草青团,蒸汽裹着甜香飘过来,“娘那边,我等会儿跟她说。”
话音刚落,苏芜就端着个白瓷盘过来,里面躺着两个冒着热气的青团,青绿色的皮上还沾着碎艾绒:“刚蒸好的,你尝尝。”
她挨着苏蓁坐下,见李暮霄正蹲在地上给安安演示怎么用木弓射石子,忍不住笑,“暮霄昨儿跟我说,想把爷爷种的那棵石榴树移栽回京,说结的果子比京里的甜。”
“那可不行,”苏蓁咬了口青团,清甜的豆沙馅在舌尖化开,“移栽过去活不了,等秋天让爹摘些果子寄去就是。”她看向苏芜,“你们也打算一起走?”
“嗯,清远的催了好几回,”苏芜点头,眼神飘向正坐在竹椅上喝茶的李清远奶奶,“而且,我还想把师傅也带走。”
只听苏芜说道:“我们现在带着孩子,来回一趟实在是不太方便了,咱们应该带着长辈一起,方便尽孝的。”
李清远奶奶听见这话,笑着摆手:“老婆子年纪大了,可不想跑路了。”
苏芜急忙说道:“师傅,那可不成,你不去,我可心不安,我们准备一回去就换个大点的宅子了,包您住的舒舒服服的。”
“那怎么行,我这人就闲不下来,过不来那清闲等着人伺候的日子。”李清远的奶奶还是拒绝。
这时,小小的李暮霄说道:“太奶奶,您就随我们一同去吧,孙儿想您一起去。”
李清远是知道自己奶奶的秉性的,说道:“我知道奶奶您不喜欢京都,可是现在孙儿偏偏就在京都任职,我们可以在京郊安排一个庄子,您要是觉得太闲了,就去庄子上住住,无论是种地还是休息,都是可以的。”
这边,苏蓁去了厨房,说了要离开的事情。
陈氏正蹲在灶前添柴火,见苏蓁进来,手里的火钳顿了顿:“要走了?”
“嗯,出来太久了,京里还有事。”
苏蓁蹲在她身边,帮着拨了拨灶里的火苗,“娘,等以后安安再大一些,我们再回来陪您和爹,到时候文谦说不定都金榜题名了,一家人再团聚。”
陈氏的眼圈红了红,却还是笑着点头:“好,你们在外头好好的,别惦记家里。入秋了,安安的小袄我再赶两件,路上穿暖和些;暮霄的虎头鞋,我也多纳几双,省得在京里没得穿。”
在京里怎么可能会把安安给冷到,苏蓁刚要说话,就听见院外传来苏文涛的声音,带着几分急促:“三伯娘!”
众人抬头看去,苏文涛手里拎着个布包,大步就往院里走:“刚从县衙回来,听说你们要回京?这是我托人从青州城买的桃干,给安安和暮霄在路上当零嘴,还有给三伯娘的丝线,颜色比镇上的鲜亮。”
陈氏接过布包,笑着道谢:“你这孩子,总想着我们。”
苏文涛挠了挠头,眼神落在苏蓁身上:“五妹,我跟爹说了,等过些日子休沐,我送你们去码头——这段日子多亏了你们,不然大房那边的事,指不定还要闹多久。”
苏蓁摇摇头:“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啥。你在县衙好好当差,比啥都强。”
正说着,苏有山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裤脚沾着泥,见院里热闹,放下锄头就问:“这是咋了?”
“爹,我们要回京了。”苏蓁迎上去,帮他拍了拍肩上的土,“过几日就走,您和娘在家好好的,别太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