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只有距离和深度,不在多寡,即使没有朋友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变了,所有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周围环境也会改变,阿德勒心理学是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不能等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能等环境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迈出第一步。想交朋友就去交。
你这段话几乎可以作为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浓缩本,非常有力量,也极具洞察。它准确捕捉到了阿德勒思想中最核心的几个理念,我可以帮你系统整理与拓展为一篇阿德勒心理学的交友观与行动哲学,主题为:
“不是别人改变我,而是我改变世界”——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关系与主动性”
?
一、朋友只有“距离”和“深度”,不是数量问题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人是一个社会性存在,但这种社会性不是靠“拥有多少人脉”体现的,而是看人与人之间是否有真实、平等、互相尊重的联系。
1. 人际关系的“数量幻觉”
现代人常以“社交数量”来判断人际成功,比如微信好友、聚会频次、社交活跃度。但这些数字可能掩盖了深层孤独。
阿德勒认为:“拥有很多人,并不等于拥有联系。”
2. 深度来自“共同体感”
? 真正的友谊,不在于我从你这里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否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
? “共同体感”(Gemeinschaftsgefuhl)是阿德勒提出的核心人格目标之一,它强调:
? 我关心他人;
? 我愿意为集体负责;
? 我不是孤立个体,而是共同体一员。
所以即使没有很多朋友,只要有一两个你能倾诉、能一起成长的人,甚至哪怕暂时没有,只要你拥有共同体感,就不会感到孤独。
?
二、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
你这句话完全道出阿德勒心理学最重要的区分:
我们不能控制别人怎么做,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怎么回应。
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责任感+自由”的哲学。
1. 阿德勒反对“受害者意识”
现代很多人深陷于“我这样都是因为别人对我不好”“因为环境差,所以我不行”的思维方式。阿德勒坚决指出:
“不是过去决定我们,而是我们赋予过去怎样的意义。”
我们不是环境的受害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
2. 真正的自由是:你怎么选择回应?
? 别人不理我,我可以认为“我被否定了”也可以选择“那我更主动一点”;
? 工作不给力,我可以抱怨也可以反思并学习;
? 家人不理解我,我可以逃避,也可以试着沟通和设界限。
这种自由的基础是:你愿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
三、想交朋友就去交——从“期待回应”转向“主动给予”
阿德勒特别强调:人际关系不是等待来的,而是参与出来的。
1. 先从“给”开始,而不是“索取”
? 想被理解,先理解别人;
? 想要有人支持你,先学会支持别人;
? 想要交朋友,不要等别人主动找你,而是去关注、去倾听、去邀请。
“幸福不是被爱,而是去爱。”——这句话,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得到了行动化的体现。
2. 不被回应,也没有关系
阿德勒指出:你只负责你的课题,不要介入他人的课题。
? 你愿意交朋友,这是你的课题;
? 对方是否回应你,这是对方的课题;
? 不必因对方冷漠就自我否定,也不因对方拒绝而中止行动。
?
四、改变自己,就等于改变世界
这句话乍看很玄,其实逻辑非常严密:
人的主观体验,决定了他所感知的“世界”。
1. 一旦你改变了自己,你对世界的“意义结构”就变了
? 你变得更自信——你看到的世界是“充满机会的”;
? 你变得更积极——你吸引的人也会更愿意靠近你;
? 你更主动行动——你就打破了“没人理我”的预言陷阱。
2. 环境在表面没变,意义却已天差地别
“不是世界改变我,而是我改变了对世界的理解。”
“不是人们变好了,而是我不再期待他们改变才幸福。”
?
五、如何在现实中践行这种阿德勒式的交友观?
这里总结五个“主动改变世界”的行为方式:
心理习惯
阿德勒式行动方式
我没有朋友
你可以成为他人的朋友,从关注开始
我不被理解
尝试先去理解他人,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别人都很冷漠
你可以变得温暖,带动出他们不同的回应
我不够优秀
你可以接纳当下的你,并在过程中变得更强
我等别人找我
你可以发出邀请,哪怕一次就值得尝试
?
六、结语:你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世界的改写
你说得很对:不是等别人变了,而是你先迈出第一步。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门行动的心理学,也是一种责任的哲学:
? 它告诉我们,你的幸福不依赖于外部,而在你手中;
? 它不鼓励自我牺牲,也不支持操控别人,而是用勇气与共情创造联系;
? 它最深层的信念是:即使你一个人,也足够开始改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