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评比的同时,科学院宣布招收二百名学生,宽进严出,能顺利毕业者,必能获得一个铁饭碗。
消息一出,一日之内,报名者就高达上千人。
对于铁饭碗,大汉百姓一向都是执着的。
有这个机会,哪怕是能参与科举的一些人都想要加入进来。
“陛下,这是第一批六级匠人名单。”
六级匠人,作为目前的人类天花板,最终名单要经过刘彻的审核。
刘彻目光扫过,“怎么没有你和吴邪几人的名字?”
田真、吴邪、陶欢几人,在刘彻这里是挂了名的,各自都是顶尖高手。
“陛下,我们是评选者,自然不能参与评选,否则有不公平之嫌疑。”
田真已经是是教授身份,又负责参与级别评定,他直接把自己排除在评选之外。
吴邪和陶欢几人也都不屑于以权谋私。
“这个杨平是什么水平,竟然被评价为有七级匠人之姿。”
杨平,皇家印刷厂首席刻版匠,经过多次比拼后,技压群雄,公认的第一刻版匠人。
刻版匠,就是把要印刷的内容刻在木板上,做成可以反复印刷的模具,作用重大。
“陛下,此人的刻版技术出神入化,他能在一粒米上刻出一个人来,而且栩栩如生。目前印刷的多部书籍都出自他手,尤其是银行使用的银票,全都是他来雕刻模具,极难仿制。
此次评比,他力压所有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高手。”
提别的,刘彻还不太明白,提银票的模具,刘彻一下子就懂了。
能雕刻银票所使用的模具,还能让人无法仿制,这份技艺堪称登峰造极。
金钱的力量下,别人都仿制不了,确实厉害。
一共七位六级匠人,除了杨平外,还有少府的铁匠卓三等人进入到名单之中。
田真等人在评选时极为严谨,宁缺毋滥。能入选的人都有绝对的本事,压服行业内其他从业者。
听完介绍,刘彻御笔勾批,写上一个“可”字。
……
杨平雕刻完又一个刻版,清理掉身上的木屑回到家中。
长安居大不易,即便他是印刷厂中最顶级的刻版匠人,收入也不过是两千多文左右。
这还是印刷厂开办后的收入,以前雕刻别的东西,他的收入更低,连房子都买不起。
他一家六口,生活在一个小院子中,只有两间矮小的茅草屋。
地面只是夯实的泥土地,都没有用火烤硬来防潮,更没有几样家具。
就这样,他的条件在平民中也算是还不错。
至少有两间茅草屋,家中还有完整的草席能用来铺在地上睡觉。
晚饭是粟米饭,配上一些豆酱,还有六个煮熟的红薯。
红薯推广后,日子稍微好点的人家都能吃上一些,算是饮食上的补充。
正吃着饭,杨平忽然听到外面有些喧闹,有人在喊他的名字。
放下碗筷,把嘴里的红薯咽下肚,杨平起身出来打开院门。
“韩管事,你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他在印刷厂的管事,也是此前通知他准备比试刻版水平的管事。
“来给你道喜啊,六级匠人。”
自己手下出了一个六级匠人,韩管事也跟着脸上有光。
五百石的俸禄,比他都高。
“我…我成了六级匠人?”
杨平不敢相信,他竟然真的评上了?
那不就意味着…他的待遇…真的会是五百石么?
“对,六级匠人,每年额外多了五百石的俸禄待遇,比我都高,这个月就可以开始领取了。”
韩管事羡慕得很,朝廷说这五百石不是工钱,而是额外的补贴,对高级人才的补贴。
做工的工钱另算,等于可以拿两笔钱,比他这个管事赚的都多。
杨平突然对着未央宫方向大礼参拜,
“草民谢陛下厚恩,叩谢陛下。”
抬起头时,他已经泪流满面。
左邻右舍听到动静,知道原因后,一个个都露出羡慕的神情。
“老杨啊,你是赶上了好时候,陛下真舍得给你们花钱。”
“五百石啊,再算上工钱,你以后富起来了。”
“你收不收徒弟,我家二小子跟你学咋样?”
“我儿子聪明着呢,手也好使,让他跟你学吧。”
五百石俸禄,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一步登天。
拿不到五百石,拿三百石,二百石也是极好的。
相比以前,当匠人,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出路,上限被拔高很多。
七位六级匠人,除了卓三这种原本就具备一定官职的之外,其他几位都是和杨平一样的普通人家。
五百石的俸禄,对他们来说,是一笔意外横财,足以让日子过的好起来。
……
未央宫。
“陛下,匠人们评级后的待遇已经传播出去,入选的匠人们都在叩谢圣恩。
还有许多人,想要送家中孩子和六级匠人们学习手艺。
四级和五级的匠人也大多遇到此类情况。
此事影响重大,盛况空前。
但长安的读书人们对此有些意见,认为匠人们的待遇过高,不利于科举发展。
尤其是科学院设立附属学院,招收理工类学员,被认为是在和科举争夺人才。”
绣衣使者江充,对长安内外的舆论都有所掌握。
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及时禀报给刘彻。
“不利于科举发展?”
刘彻想知道,给匠人们提高待遇,发展理工科目,是怎么不利于科举发展的。
“他们是想放弃科举,去学门手艺,以后也评个六级匠人,还是打算去附属学院学习?”
当然都不是。
能发出这种抱怨的人,无非是觉得理工科人才待遇提高,让参与科举的人少了几分优越感。
原本只有他们才能获得高官厚禄,但现在匠人们也能获得还算不错的俸禄。
让他们觉得受到了冒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汉即便还没有这句话,但此类意识早已有之。
“科举会缺少人参与么?
朕倒是想看看,有谁会因此放弃科举。”
翌日,早朝。
“陛下,天下应以科举为正途,发展所谓理工科,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
匠人不过是擅长一门手艺,并不能教化百姓。
他们的待遇过高,让天下士子如何看待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