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以为,沐阳和佳林会很快回来。没想到他们一去就是五年。这五年的时光,如同山间蜿蜒的溪流,看似平静,却在心底深处暗流涌动。为了小孙子和我那年迈的老父母,还有爱明基金会的正常运作,我只能这么等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等待渐渐成了生活的底色,可心中对他们的牵挂,却如陈酿的酒,愈发浓烈。
沐阳的情况,却是时好时坏,一直持续着。从佳林断断续续传来的消息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艰难。每一次电话接通,听到佳林疲惫的声音,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那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像是一场漫长的拔河比赛,与病魔僵持不下,胜负难分。
小孙子在这五年里,像春天里茁壮成长的树苗,一天天长大。他不再是那个缠着我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的懵懂孩童,逐渐懂事的他,眼神中多了几分同龄人少有的沉稳。他似乎明白父母的不易,很少主动提及佳林和沐阳,但我知道,那份思念,被他小心地藏在了心底。
养老院里的生活依旧宁静祥和,可我却再难像从前那般安心。每次看到小孙子独自望着远方发呆,我的心就像被无数根细针轻刺。我总是变着法子,想让他的生活多些快乐,带他参与寺院里的活动,让他与其他小伙伴玩耍。
这五年间,爱明基金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充满爱的组织,也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我们帮助了许多像沐阳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看着那些孩子重新绽放笑容,我仿佛也看到了沐阳康复的希望。
然而,对佳林和沐阳的担忧,始终如影随形。有时候,我会在深夜辗转反侧,想着他们在国外的处境。佳林一个人,既要照顾沐阳,又要处理生活中的琐事,那该有多难啊。而沐阳,在病痛的折磨下,又承受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直到那一天,一通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打破了这漫长的平静。电话那头,佳林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妈,沐阳的病情有了重大突破!医生说,他有很大的康复希望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这五年的等待,无数个日夜的担忧,在这一刻,仿佛都化作了希望的曙光。
放下电话,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孙子。他原本平静的脸庞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我们紧紧相拥,仿佛在这一瞬间,所有的等待都有了最美好的答案。那一刻,我知道,黎明前的黑暗即将过去,我们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
接下来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斥着期待。小孙子整天都处在兴奋之中,他开始计划着等爸爸妈妈回来后,要一起去做的那些事。他用稚嫩的笔触,在画纸上描绘着一家人手牵手在公园玩耍的场景,每一笔都倾注着他对团聚的渴望。
而我,也开始为迎接佳林和沐阳的归来忙碌起来。我把他们曾经住过的房间重新打扫了一遍,床单被罩全部换成崭新的,家具擦拭得一尘不染,仿佛要把这五年的空缺都用整洁和温馨填满。我还特意去市场挑选了他们爱吃的食材,想着等他们回来,一定要为他们做上一桌丰盛的家乡菜。
日子在忙碌与期盼中飞速流逝,终于,到了佳林和沐阳回国的日子。那天清晨,我和小孙子早早便来到了机场。站在接机口,小孙子不停地踮起脚尖张望着,眼神中满是焦急与兴奋。周围的人群来来往往,可我们的目光始终紧紧锁定在出口处。
当佳林和沐阳的身影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沐阳虽然身形还略显消瘦,但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佳林的眼神中,少了几分疲惫,多了许多历经磨难后的坚毅与从容。小孙子像一只欢快的小鸟,挣脱我的手,飞奔着朝他们跑去,嘴里大声喊着:“爸爸妈妈!” 佳林和沐阳赶忙迎上去,一把将小孙子紧紧抱住。三人相拥而泣,那画面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我缓缓走上前,眼中满是欣慰与欢喜。佳林看到我,松开小孙子,快步走到我面前,紧紧地抱住我,声音颤抖地说:“妈,我们回来了。”我拍拍她的背,哽咽着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一家人紧紧相拥,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
回到家中,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饭,一边分享着这五年来的点点滴滴。沐阳讲述着在国外治疗过程中的那些艰难时刻,也分享着每一次病情好转时的喜悦。佳林则说起了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趣事和遇到的那些好心人。小孙子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插上几句话,笑声在房间里回荡。
饭后,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沐浴着温暖的夕阳余晖。看着眼前这团圆的一幕,我心中感慨万千。这五年的等待,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担忧,但此刻,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美好的回报。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整整齐齐地相聚在一起,便是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我知道,未来的日子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一家人携手并肩,就没有什么能够难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