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
窗外寒风呼啸,乾清宫暖阁内兵部尚书王在晋和户部尚书毕自严相对而坐,角落处摆放着熊熊燃烧的火盆,脸上挂着欲言又止的神情。
依着朝廷过往的惯例,下周便是举国同庆的\"正旦\",朝中百官也将迎来为期十天的休沐,届时无论发生何等紧要的军情政务,都要被暂时搁置。
可迄今为止,天子仍是没有对皮岛东江军的二十万两军饷做出批示,那毛文龙已是连续两次上书奏请了。
天子此举究竟意欲何为?是为了敲打那或有拥兵自重嫌疑的毛文龙,还是另有深意?
\"都别愣着,天冷喝杯参茶..\"
半晌,年轻天子淡然如水的声音将两名绯袍重臣的思绪唤回现实,两杯冒着热气的香茗也被摆放到了他们身前的桌案上。
\"谢陛下,\"闻言,心中本就举措不定的重臣赶忙起身行礼,直至朱由校挥手示意之后方才重新落座,并有些拘谨的端起了热茗,等待着上首天子的批示。
见状,朱由校强忍住眼中的笑意,也不再故弄玄虚,直截了当的询问道:\"年关将至,皮岛东江军毛文龙再次上书请饷,两位卿家以为如何。\"
自打他继位以来,九边将士的军饷都是提前发放,这还是第一次拖延到这个时候。
毕自严虽然是大明朝的\"钱袋子\",但在这个明显是有些敏感的问题上并未率先做声,而是扭头看向他身旁的兵部尚书。
\"敢问陛下,\"短暂的思索过后,兵部尚书王在晋硬着头皮询问道:\"陛下可是有意裁撤东江军?\"
近几日他思来想去,觉得天子迟迟没有向东江军拨发军饷的唯一可能,便是天子已然对这支孤悬于海外的\"边军\"感到了不满,有意将其裁撤或者拆解,否则以天子对于辽镇的重视,绝不可能如此拖沓。
\"朕并未有此意,\"朱由校缓缓摇头,神情严肃。
虽说熊廷弼麾下的辽东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胜,令曾经在辽东如日中天的女真建奴数次铩羽而归,但轻视敌人乃是兵家大忌,朱由校自是不会允准建奴能够一直躲在深山老林中舔舐伤口。
而坐落于汪洋大海之中的皮岛,恰好便能起到在侧面袭扰的效果,对于朝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是如此的话,还请陛下尽快批示,将军饷押解至辽东,以防东江军将士哗变。\"
迎着朱由校不辨喜怒的眼神,兵部尚书王在晋一脸坚定的回应道。
尽管在最初的时候,投奔毛文龙的\"军民\"都是些不堪忍受建奴统治,或者与建奴存在血海深仇,自愿从军的辽东难民,但随着这些人被正式编入朝廷的序列,且领到了第一份俸禄之后,其自愿杀鞑虏的初心便在潜移默化之下发生了改变。
升米恩,斗米仇。
在那些东江军将士的眼中,他们替朝廷打鞑子,当兵吃军饷乃是天经地义之事;眼下年节将至,朝廷迟迟没有发放军饷,且东江军主帅毛文龙的立场又有些摇摆不定。
此等险要的境况,实在不容忽视。
\"朝鲜那边,可有回信?\"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后,朱由校仍未下定决心,反倒是扭头朝着身旁的司礼监掌印,询问起了距离京师数千里之遥的朝鲜。
\"回皇爷,\"见天子的眼神望来,司礼监掌印太监赶忙躬身,自桌案上寻出一封奏本,回禀道:\"朝鲜国君李珲回奏,已是向义州边陲守将传旨,令边军戒严警戒,提防皮岛..\"
许是觉得贵为一国之君的朱由校需要借助邻国的帮助,掣肘边陲大将有些失了\"天朝上国\"的体面,王安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但因乾清宫暖阁过于安静的原因,仍是有只言片语落到了毕自严和王在晋两位重臣的耳中,也让其心中一惊。
天子果然还是对东江军的将士们,或者说对东江军主帅毛文龙起了猜忌之心。
但既然如此,天子为何不直接一道旨意将那毛文龙罢免?反而还需要向朝鲜国王下旨?
\"既然如此的话,\"轻轻颔首,朱由校转而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的户部尚书毕自严,轻声吩咐道:\"户部尽快筹措人手,将钱银发放至皮岛吧。\"
皮岛孤悬于海外,距离京师千五百里不止,来往运输物资十分不便,故此东江军在刚刚设立之初,所需物资钱粮都是由登莱镇代为发放。
不过随着毛文龙逐渐展露野心,尤其是在对待女真建奴时按兵不动之后,朱由校便决心由朝廷中枢直接负责东江军的钱粮所需,以免那毛文龙仗着\"天高路远\",通过贿赂或者欺骗登莱镇军需官的方式,漫天要价。
\"臣遵旨。\"
见朱由校终于下定决心,毕自严顿时如释重负,准备待会出宫便尽快安排下去。
关于毛文龙讨要的二十万两军饷他早已筹措完毕,就连沿途押运的人手及路线也已经规划完成,只是朱由校迟迟没有点头,方才一直没有运作。
\"大伴,替朕送送两位卿家。\"
又是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之后,心满意足的两位重臣适时起身告退,而朱由校也按照惯例,示意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替他礼送王在晋和毕自严出宫。
\"皮岛那边,可安排人手了?\"
不知过了多久,朱由校像是自言自语一般,朝着空空如也的暖阁询问道,这一幕若是被外人瞧见,必然会觉得十分诡异。
\"回陛下,指挥使大人已是亲自安排精锐骨干赶赴皮岛。\"
很快,一道如同鬼魅的声音自某个角落处幽幽响起,惹得角落处火盆中的火苗都随之微弱了许多。
听到这话,朱由校心中紧绷多日的心弦终是松懈了起来,一双炯炯有神的眸子也随之看向窗外。
他已经结合脑海中的历史,尽可能的\"运筹帷幄\",料想应该能够像前几次那般,将朝鲜李氏王朝历史上,唯一一次由边陲大将攻入国都的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