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邦离去时的背影,在叶明眼中仿佛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旧有士人阶层坚冰上出现的第一道裂痕。
他深知,要融化这千年冻土,仅靠言语是苍白无力的,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接下来的日子,格物院的建设全面加速。有了张墨带来的成熟图纸和叶明在宏观原理上的指导,大型“铁牛”——也就是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机的制造进程比预想中顺利。
工部调来了最好的铸铁匠人和铜匠,叶明通过顾慎的关系,从北疆紧急调运了一批耐高压的特种钢材用于关键部件。
实验工坊内,炉火终日不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锉磨声不绝于耳。张墨几乎吃住都在工坊里,眼睛熬得通红,却精神亢奋。
他带来的几个北疆匠人也迅速融入,与京城的工匠们交流技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尤其是在汽缸与活塞的精密配合、以及阀门密封性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叶明每隔一两天便会亲临工坊,他并非事事插手,更多的是给予方向性的肯定和资源支持。
他看着那巨大的锅炉被吊装到位,粗壮的汽缸闪烁着金属冷光,复杂的连杆和巨大的飞轮逐渐组装成型,心中充满了期待。
这头沉默的“铁牛”,一旦咆孝,将宣告一个全新时代的黎明。
与此同时,关于科举新设“明算科”、“格物科”的细则章程也正式由礼部颁行天下。
不出所料,在京城乃至各州府引起了巨大争议。但在争议声中,格物院筹备处设立的“实学咨询点”,却也开始陆续迎来一些小心翼翼的访客。
这些人大多年轻,衣着朴素,有些甚至是瞒着师长偷偷前来。
他们好奇地询问“明算科”考什么算学内容,“格物科”又涉及哪些“物之理”,当听到需要懂得测量、计算,了解杠杆、滑轮,甚至要粗通农事、工巧时,有人面露难色退缩,也有人眼中反而燃起了兴趣的火花。
赵青负责接待这些访客,他耐心解答,并拿出一些简单的算学题目或物理现象让他们尝试解释,初步筛选出一些确有天赋和兴趣的苗子,记录在案,准备作为格物院建成后的第一批学员储备。
这天下午,叶明正在与周廷玉商议格物院首批教习的聘请名单,侍卫通报,林振邦御史又来了。
这次,林振邦没有递拜帖,而是直接来到了格物院的工地外,望着那日渐高大的院墙和里面传来的喧闹声,有些出神。
叶明得到消息,笑着对周廷玉道:“这位林御史,看来是真被勾起了心思。走,我们去见见。”
两人来到工地外,只见林振邦背对着他们,正仰头看着墙上张贴的、由赵青起草的“格物致知,实学兴邦”的倡议书,旁边还附有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力学原理示意图。
“林御史,别来无恙。”叶明出声招呼。
林振邦转过身,脸上少了上次的拘谨和迷茫,多了几分探究的神色。他拱手道:“叶大人,周大人。下官冒昧,又来叨扰了。”
他指了指墙上的示意图,“这几日,下官回去翻阅了一些古籍,发现《墨经》中早有‘力,形之所以奋也’之说,与这图上所言‘力可改变物体运动’,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为何这些道理,未能纳入官学正途?”
叶明心中微动,看来这位林御史是真的去思考了。
他解释道:“林御史能注意到此点,足见用心。先贤智慧固然深邃,但往往停留在哲思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归纳、验证和实际应用。格物院要做的,便是将这些散落的智慧珍珠串联起来,用实验去验证,用数学去量化,最终变成可以指导生产、改善民生的具体技术。”
他顺势邀请道:“林御史若有兴趣,不如随我去看看我们正在打造的一件‘器物’,或许能更直观地理解何为‘格物致知’之力。”
林振邦犹豫了一下,好奇心终究战胜了规矩,点了点头:“那……便有劳大人了。”
当林振邦跟着叶明和周廷玉走进那座喧闹的实验工坊,看到那台已经接近完工、庞大有如小型房屋般的钢铁巨物时,他彻底震撼了。
那冰冷的金属光泽,复杂的结构,粗壮的传动部件,都远远超出了他过去对“工匠之作”的想象。
“这……这是何物?”林振邦的声音有些干涩。
“我们称它为‘蒸汽机’,或者按世子的叫法,‘铁牛’。”叶明介绍道,“它依靠水烧开产生的蒸汽之力来驱动。”
就在这时,张墨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大人!各部分都已检查完毕,锅炉也已注水,可以……可以尝试第一次点火测试了!”
叶明眼睛一亮:“好!就在今日,让我们看看这‘铁牛’能否发出第一声咆孝!”他转头对林振邦道:“林御史,你来得正好,不妨一同见证。”
工坊内的所有工匠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既紧张又期待。炉膛内被塞入了充足的焦炭,引火的干柴被点燃,橘红色的火焰开始舔舐巨大的锅炉底部。
时间一点点过去,工坊内只剩下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和众人粗重的呼吸声。林振邦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看似沉寂的钢铁巨兽,手心不自觉的出汗。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轻微的“嗤嗤”声开始从锅炉和管道连接处响起。
“压力上来了!”张墨紧盯着几个简易的压力计标识,低声喝道。
突然,伴随着一阵越来越响的、如同巨兽喘息般的“吭哧”声,那巨大的活塞开始缓慢而有力地在汽缸内运动起来!它带动着连杆,连杆又推动着那直径超过一丈的沉重飞轮!
飞轮最初转动得很慢,发出艰涩的“嘎吱”声,但随着蒸汽持续而有力地输入,它的转速逐渐加快,沉重的惯性开始显现,转动变得越来越平稳,越来越有力!
“嗡——哐当——嗡——哐当——”
低沉而富有节奏的轰鸣声充满了整个工坊,甚至透过墙壁传到了外面。
巨大的飞轮带着无与伦比的力量稳定旋转,通过传动轴,带动着旁边连接的一台用于测试的简易谷物脱粒机空转,发出呼呼的风声。
成功了!
工坊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工匠们激动地互相拍打着肩膀,不少人甚至热泪盈眶。
张墨更是扑到机器旁,仔细聆听着运转的声音,检查着各个部件的状态,脸上洋溢着无法言喻的喜悦和成就感。
林振邦呆立当场,张着嘴,久久无法合拢。他亲眼看到了水火之力,是如何通过这精妙的钢铁结构,转化成了如此持续、强大的机械力量!
这力量,远超百名壮劳力!什么圣贤书里描述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在这钢铁巨兽稳定而不知疲倦的咆孝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
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叶明的话——“推动一个时代的力量”。原来,这不是虚言!
叶明走到林振邦身边,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声问道:“林御史,你觉得此物如何?可能用于矿坑排水?可能用于带动大型织机?可能用于驱动船只逆流而上?”
林振邦回过神来,看着眼前轰鸣的钢铁巨兽,又看了看周围激动雀跃的工匠,最后目光落在平静中带着笑意的叶明脸上,他长长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充满力量感的空气都吸入肺中。
他转向叶明,郑重地拱手,一揖到地,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叶大人……下官,今日方知何为‘实学’!何为‘格物致知’之力!以往……是下官坐井观天,狭隘了!”
这一揖,比他上次离去时的礼节,要真诚和沉重得多。它不仅是对叶明个人的佩服,更是对一种全新知识和力量的认可。
叶明扶起他,知道这头“铁牛”的初啸,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更在某种程度上,撼动了一位传统士大夫根深蒂固的观念。
他知道,像林振邦这样的人,一旦转变,将会成为推广实学最有力的说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