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鸢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引得旁边几个正在干活的工人停下手中的活,好奇地看了过来。她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太大,深吸一口气,压低了音量,却依旧难掩语气里的坚持,“预展邀请了文物界的专家和多家媒体,他们都是冲着这柄修复后的青铜剑来的。要是他们看到展柜里的文物因为灯光问题看不清细节,不仅会影响整个特展的口碑,还会浪费您三个月的修复心血,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她看着陈砚,眼神里带着一丝恳求,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为了这次特展,她已经连续加班半个月,从展品筛选到展柜设计,再到媒体对接,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就是希望能把最好的效果呈现出来,可现在却卡在了灯光这个细节上。陈砚放下手里的卷尺,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他能理解苏清鸢的心情,却也有自己的顾虑:“苏小姐,文物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防眩光膜需要专业人员安装,而且安装前需要先清洁玻璃表面,确保没有灰尘和指纹,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个小时。现在让工人停工等膜,不仅会延误整个展厅的施工进度,还可能影响其他展柜的安装,连锁反应太大。”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展柜里的青铜剑上,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而且预展的重点是展示文物的整体风貌,让专家和媒体了解特展的整体定位,不是纠结于 0.3毫米的修复缝隙。对观众来说,能看到这柄沉睡了两千多年的青铜剑重新展现在眼前,本身就是一种震撼,修复细节可以留到开展后,通过讲解或者近距离观察来呈现。”“我不认为这是纠结!”苏清鸢突然提高了声音,语气里带着一丝倔强,“策展的意义不只是展示文物的‘存在’,更是让观众看到文物的‘价值’——包括它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修复师为了让它重见天日付出的心血。您花了三个月时间,每天在修复室里对着这柄剑,一点点清理锈迹,一点点填补缝隙,难道不想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您的成果吗?难道您不希望自己的工作被认可吗?”她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像是有火焰在燃烧。她想起上次在修复室里,看到陈砚专注地捏着镊子填补缝隙,连呼吸都放轻的样子;想起他电脑里那些密密麻麻的修复参数,每一个数字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想起他说“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时,眼神里的认真与敬畏。她不相信他会不在乎自己的工作成果,只是他习惯了用冷淡的外表掩饰内心的在意。陈砚看着苏清鸢较真的样子,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个平时干练冷静的策展人,会为了一个灯光角度如此坚持,甚至有些激动。他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三天前在修复室里的画面——苏清鸢抱着厚厚的文件夹,指尖在打印纸上快速滑动,认真核对每一个参数,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专注,和现在一模一样。那一刻,他心里的无奈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触动。他沉默了几秒,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解锁屏幕,找到贴膜师傅的电话——那是他之前为修复室的展柜贴膜时认识的师傅,技术好,做事也靠谱。他按下拨号键,将手机贴在耳边,目光依旧落在苏清鸢身上。“喂,张师傅,是我,陈砚。”电话很快接通,陈砚的声音比平时柔和了些,“你现在有空吗?能不能来博物馆主馆展厅一趟,有个展柜需要贴防眩光膜,着急用,最好一个小时内就能到。对,就是上次给你说的那个汉代青铜剑的展柜,尺寸我一会儿发你微信。好,麻烦你了。”挂了电话,陈砚看着还在微微喘气的苏清鸢,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一下:“我让师傅现在过来,一个小时内就能贴好膜,灯光角度也会重新调整,保证不会影响预展。”苏清鸢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陈砚会突然妥协。她刚才还在想,如果他坚持不贴膜,自己该怎么说服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去跟施工队队长协商调整工期的准备,可现在,他却这么轻易地答应了。她看着陈砚,眼神里带着一丝惊讶,还有一丝掩饰不住的喜悦,脸颊微微泛红。“不过,”陈砚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狡黠,“预展时,你得配合我讲解修复过程。我不太擅长跟媒体和专家打交道,你比我更懂怎么把修复的细节和文物的价值传递给他们,这个忙你得帮。”苏清鸢反应过来,连忙点头,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那笑容比平时的职业化微笑更真实,也更动人:比平时在修复室里多了几分烟火气。听到苏清鸢的声音,他转过身,看到她站在青铜剑展柜前,脸色不太好看,便跟队长说了句“先这样,有问题再联系”,然后快步走了过去。“怎么了?”陈砚走到苏清鸢身边,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展柜里的青铜剑,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展柜的灯光角度有问题,”苏清鸢指着那道刺眼的反光,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您看,现在的灯光完全直射在剑鞘上,反射的白光把修复的缝隙都盖住了,观众根本看不清您修复的细节。而且这种直射光长期照射,会加速剑体表面铜锈的氧化,虽然您之前说照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但角度不对,风险还是会增加。”她说着,伸出手,指尖在玻璃表面轻轻划过,像是在描摹那道被反光掩盖的缝隙。她的指甲依旧修剪得整齐圆润,只是今天没涂护甲油,露出了指甲本身的淡粉色,显得比平时多了几分柔和。陈砚没有立刻反驳,他从马甲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小的仪器——那是他特意带来的便携式照度计,机身是银灰色的,屏幕边缘有些磨损,显然用了很久。他打开仪器,按下测量键,将探头贴近展柜玻璃,对准灯光直射的区域。仪器屏幕上很快跳出一串数字:48.2勒克斯。“角度是按照我上周给的参数调的,30度入射角,照度控制在 50勒克斯以内,符合文物保护的国家标准。”陈砚收起照度计,放回口袋里,语气依旧平静,“反光是因为玻璃还没贴防眩光膜,明天贴膜师傅会过来,贴完膜后,反光问题自然会解决,不会影响预展。”“可明天就要进行预展,今天必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