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团队成功运转的水力磨坊模型,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格物院上下在面对“标准之争”的压力时,充满了底气和斗志。
叶明没有急于在朝堂上与那位提出异议的工部侍郎进行口舌之争,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直观、也更具冲击力的方式——邀请皇帝与重臣,亲临格物院,观摩这“巧夺天工”之物。
邀请经由李君泽巧妙斡旋,最终成行。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李云轩携太子、工部、户部几位主要堂官,以及那位对格物院标准持有异议的老侍郎,轻车简从,驾临格物院。
这是皇帝首次亲临这个屡次给他带来“惊喜”的地方。他没有去看那些图纸和算稿,而是直接来到了后院那条小溪旁。
阳光下,那座木质的水力磨坊模型正在平稳运行,溪水潺潺,推动水轮,通过一系列精密咬合的齿轮,将力量传递至远处的石磨,麦粒流淌,面粉簌簌而下,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充满了机械的美感。
“陛下请看,”叶明亲自在一旁讲解,语气平和却自信,“此水力磨坊模型,其水轮、齿轮、传动轴、乃至磨盘间距,皆依格物院所定标准制作。唯有如此,各部件方能严丝合缝,动力传输方能平稳高效,损耗降至最低。若依各地不同匠户随心所欲之制法,恐难有此效。”
他让石柱现场拆解了一组传动齿轮,展示其齿形的精准和表面的光滑,并与一个手工随意打制的、粗糙不堪的齿轮进行对比。高下立判,无需多言。
那位老侍郎看着那稳定运转的模型,又看了看那对比鲜明的齿轮,脸色有些不太自然,但仍强自说道:“精巧确实精巧,然则……此等标准,由一院署独断,终非朝廷体制。”
叶明没有反驳,而是转向皇帝,躬身道:“陛下,格物院所定标准,非为独断,实为‘最优’。此标准源于无数次试验、计算与验证,旨在追求最高之效、最省之材、最长之用。”
“譬如这斜齿轮,”
他指向石柱优化的那组齿轮,“其设计可减少传动震动与噪音,延长机构寿命,此非凭空想象,乃格物穷理之结果。”
他顿了顿,抛出了准备好的方案:“然则,侍郎大人所虑,亦是为朝廷体制计。臣以为,格物院愿将所定各项标准之原理、数据、验证过程,悉数公开,由工部召集天下巧匠共同审议。”
“若确有更优之标准,格物院必当从善如流;若格物院之标准确为当前最优,则请工部行文天下,以此为范,统一推广。如此,既可集思广益,又可确保所用之法皆为上选,不知陛下与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这一招以退为进,极为高明。叶明主动提出公开标准、接受审议,展现了大公无私的姿态,将“垄断”的帽子轻轻摘掉。
同时,他将争论的焦点从“谁有权制定标准”转移到了“哪个标准更优”上,而在这个战场上,拥有大量实验数据和成功案例的格物院,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
皇帝目光扫过那依旧在欢快转动的水磨,又看了看身旁神色各异的臣子,最后落在叶明沉稳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叶爱卿所言,老成谋国。工器之利,关乎国计民生,标准自当择优而从。便依叶明所奏,着格物院将已成之各项标准,整理成册,送交工部,由工部牵头,会同将作监、军器监及各地大匠,共同议定。务求至善至佳,以利天下。”
皇帝的金口玉言,一锤定音。他肯定了“择优而从”的原则,实质上认可了格物院标准作为“候选最优”的地位,并将最终裁定权交给了由工部牵头的联合审议。
这既照顾了传统衙门的体面,又为格物院的标准推广打开了大门,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技术最优”而非“权力大小”作为标准制定的核心原则。
那位老侍郎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地看了叶明一眼。
皇帝此次格物院之行,收获的震撼远不止于此。
在叶明的引导下,他还观摩了传习所学子们进行的杠杆、滑轮力学实验,查看了标准化齿轮的批量制作过程,甚至亲手试用了改良后的便携暖炉。
这一切,都让这位深居九重的帝王,对“格物”二字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离开格物院时,皇帝对陪同的太子淡淡道:“叶明此人,确有其才。其所行之事,虽非经义正道,然于夯实国本,大有裨益。日后,可酌情多加支持。”
这句话,比任何正式的旨意都更为重要。它意味着叶明和他的格物院,真正进入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视野,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和期许。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那些原本对格物院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的势力,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分量。工部对格物院的态度愈发客气,户部的经费拨付也更加顺畅。
格物院内,更是欢欣鼓舞。皇帝亲临肯定,标准之争取得阶段性胜利,让所有人都感到与有荣焉。石柱因其在水力磨坊项目中的杰出贡献,被破格提拔为格物院“匠师”,成为最年轻的技术骨干。
叶明趁热打铁,正式宣布成立“标准制定与推广司”,隶属于格物院,由宋应文兼任主管,开始系统性地整理、验证和编写各项技术标准。
然而,叶明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皇帝的肯定和暂时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前路坦途。
标准的推广必将触犯更多地方和行业的既得利益,王、卢等世家也绝不会坐视他不断坐大。
那个隐藏在暗处、与狄人有所勾结的庆郡王,更是如同一条毒蛇,不知何时会暴起发难。
他站在格物院的小楼上,望着远处即将投入实质性建设的大型水力磨坊选址,目光深邃。
技术的洪流已经开闸,势不可挡。但要将这洪流引入干涸的田亩,滋润整个帝国,还需要修建更多的渠道,破除更多的障碍。
他的“田”正在不断扩大,但耕耘者与守护者的责任,也愈发沉重。下一步,他需要将格物院的根系,扎得更深,更广。
或许,是时候考虑,将“技艺传习所”的模式,向几个重要的州府推广了?让技术的星火,真正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