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郡王的轰然倒台,如同搬走了压在格物院头顶最大的一块顽石。
朝堂风气为之一清,至少表面上,再也无人敢公然质疑“格物”与“新学”。
水力磨坊的巨大成功,更是将格物院的声望推向了新的高峰。
然而,叶明期待的“安心种田”并未如期而至。
旧势力的退却,并非意味着阻碍的消失,而是转化成了更为隐蔽和棘手的形态。
首先发端于最基础的农业推广。“改犁”在京畿皇庄的成功,使其名声远播。当工部行文,准备在北方几个产粮大州择优推广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软钉子。
这些州府的官员,不再像江南那样阳奉阴违,而是表现得异常“积极”。
他们热情地接待了工部派来的技术官吏和格物院的指导工匠,满口承诺全力配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种种“怪象”:
有的州县,将“改犁”的推广与一项陈年的、针对小农的“农具改良贷”强行捆绑,利息高得吓人,使得许多有心尝试的农户望而却步。
有的地方,官府指定的“认证”铁匠铺,制作出的“改犁”质量低劣,价格却比格物院核算的成本高出近一倍,农户怨声载道,反而责怪“改犁”本身无用。
更有甚者,在一些土地兼并严重、佃户众多的地区,地主乡绅们联合起来,明里暗里阻止佃户使用“改犁”,理由是“此物伤地力”、“坏了祖宗耕法”,实则担心佃户效率提升后,会影响到他们议租和控役的能力。
这些手段,不违反任何明面上的法令,却如同无形的荆棘,缠绕在“改犁”推广的脚踝上,使其步履维艰。
“三少爷,下面报上来的情况,就是这样。”
墨痕汇总着各地传回的消息,眉头紧锁,“王、卢各家看似退避三舍,但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只需稍稍示意,便有无数种法子让好事办坏。”
叶明看着报告,面色平静。他早已料到,技术的普及绝非制造出好东西然后下发那么简单,它必然触及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他们这是换了打法,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利用规则和潜规则来困死我们。”
他沉吟片刻,问道:“可有地方是真心推广,且初见成效的?”
“有!”墨痕精神一振,“河东路的汾州,刺史是寒门出身,为人务实。他亲自督促,选了官营的匠坊严格按照我们的标准制作‘改犁’,又以官府信用做保,联系了几家大商号,提供了低息的‘购犁贷’,首批三百具‘改犁’已被农户抢购一空,反响极好!”
“很好!”
叶明眼中闪过亮光,“树立典型,比我们空口辩解一万句都有用。将汾州的成功经验,详细整理,特别是他们如何解决资金、如何控制质量、如何动员农户的细节,形成案例,通过太子殿下,呈送陛下,并抄送各相关州县。”
他要让皇帝和所有官员看到,不是“改犁”不好,而是执行的人出了问题。他要将“推广不力”的责任,清晰地指向那些玩弄手段的地方势力。
与此同时,在商业领域,新的竞争也悄然开始。
随着“瑾车”和“改良黄草纸”的逐步普及,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的仿制品。
这些仿制品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价格低廉,对格物院主导的正规生产形成了一定冲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与王家有关联的工坊,开始尝试“偷师”。
他们高薪挖走了一些从格物院“技艺传习所”毕业、但意志不坚定的学子,或者收买格物院合作匠坊的工匠,试图破解标准齿轮的精密加工技术和其他核心工艺。
“三少爷,已经发现三起泄密事件了。”宋应文忧心忡忡地汇报,“虽然都是些边缘技术,但长此以往,恐非善事。”
林文博则气得胡子乱颤:“竖子不足与谋!学了些皮毛便忘本,真是气煞老夫!”
叶明对此却相对淡定:“技术扩散是必然的,我们无法永远垄断。我们要做的,不是严防死守,而是跑得更快。”
他下令,“标准制定与推广司”要加快技术迭代的速度,开始研制性能更优、结构更复杂的第三代“瑾车”原型,并着手研究将“改良黄草纸”升级为更洁白、更坚韧的“精制竹纸”。”
“同时,他提高了核心研发人员的待遇和保密级别,并建立了“技术贡献积分”制度,将技术成果与个人长远利益更紧密地绑定。
“我们要让模仿者永远跟在后面吃灰。”叶明对核心团队说道,“并且,我们要开始利用我们制定的标准,建立‘认证’体系。凡是符合我们标准、质量达标的产品,可以打上‘格物认证’的标记,优价优售。久而久之,百姓自会分辨优劣。”
就在叶明忙于应对这些“软刀子”时,一个来自宫内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皇帝似乎有意在工部之下,增设一个“将作监”,专门负责“格物新器”的标准化量产和全国推广,意在将格物院的成果,更系统地纳入国家体制。
这看似是更大的认可和机遇,但叶明却从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一旦“将作监”成立,格物院的角色将如何定位?其独立性和研发主导权是否会受到侵蚀?这背后,是否又有某些势力的推动,想借此将格物院“招安”或者架空?
叶明站在格物院的观测台上,望着远处已融入地平线的水力磨坊。
技术的星火已然燎原,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复杂的利益纠缠和制度博弈。他仿佛看到,一片更为广阔,却也布满更多无形荆棘的田野,展现在他的面前。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需要更多的智慧、耐心和魄力。
他不仅要继续播撒技术的种子,更要学会修剪那些试图扼杀新芽的旧枝蔓,甚至,要参与塑造培育这些新芽的土壤本身。
这场漫长的“种田”,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也更考验“农夫”综合能力的阶段。而叶明,已然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