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下雨了!”
大明洪武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京师再一次迎来了细雨。整个城池也再一次的如画卷一般,带着几分朦胧缥缈之气。
黄子澄站在望江楼雅间的窗边,眺望远方,朦胧江水,口中轻道,“以前,我倒是挺喜欢下雨的。可今年的雨也太多了!下雨...就好像女人哭。一次两次觉得楚楚动人,可次数多了,就烦了!”
他身后,齐泰慢慢放下酒杯笑道,“黄学士感触如此之深,莫非是要赋诗?”
“呵呵呵!”
雅间之中,一阵轻笑。
除了黄子澄齐泰,屋内还有大理寺少卿胡闰,左春坊大学士礼部右侍郎董伦,工部侍郎练子宁,山东道监察御史王度,翰林学士戴德彝。
户部尚书郁新,右侍郎夏元吉。兵部司马部主事,奉议大夫古朴。
吏部侍郎卓敬,都察院御史暴昭。刑部侍郎侯泰,国子监博士黄彦清,翰林院庶吉士董镛等....近乎数十人。
可以说如今东宫文官的大半部根底,今日都汇聚在此。而这些人又都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少壮派清流。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名李景隆的熟人,昔日曾在甘肃作为御史监军的监察御史高翔。
“作诗?”
黄子澄摇头笑笑,返身回了座位坐好,又道,“诗词于国无用!于己...也无非是附庸风雅而已!”说到此处,他举杯道,“诸位,浮生难得半日闲,饮酒饮酒!”
众人皆是举杯,而后一饮而尽。
场面看起来其乐融融,但却不想席间竟然有一人,好似忧心忡忡面色恍惚。
“高御史!”
齐泰发觉异常,笑道,“你好似...满怀心事?”
“部堂!”
高翔起身拱手,“卑职没有心事,卑职就是觉得....”说着,他看向众人,正色道,“太孙殿下欲再把肃镇和陕西都司合并一处,且由曹国公全权统领。此事....是不是还要从长计议?”
“这可不是一省的兵权,而是两省,况且还是西北边陲,百战精兵之地!”
“再者除了陕西甘肃之外,宁夏河西也等于并入其中,且外有吐蕃,西番等族可以为之驱使!”
说着,他抬头看了一周,“这权柄也太重了吧?”
“哈哈!”
黄子澄摇头一笑,“权柄是重了些,但要看掌权的是谁!”说着,他顿了顿,“曹国公乃是皇明宗亲,他还信不过?高御史,你以前跟曹国公在甘肃做过同僚,他的为人你自是清楚的!”
“国家大事,不能...用为人两个字来判断呀!”高翔再道,“今日收到陕西那边的奏疏,曹国公刚掌了陕西都司,就直接罢黜了十几名武官的差事...”说着,他看向齐泰,“您是兵部的部堂,当知道这种随意罢黜,是颇有些....让中枢为难的!”
此时,户部侍郎夏元吉也跟着开口道,“户部这边也接到了陕西的奏疏,按照原先的开中法。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塞,五石粮食换取一小引二百斤盐。可是曹国公却让户部把这个价提上去,变成两石粮换二百斤盐.....”说着,他摇头道,“如此,扰乱了盐价呀!”
工部侍郎练子宁也道,“曹国公那边还让工部,将京师之中工城的铁匠,连同作坊,一并搬到西安去!”说着,他苦笑道,“他最近,可是给咱们出了不少的难题!”
话音落下,席上顿时变得有些沉默。
而黄子澄和齐泰对视一眼,彼此的眼神之中,却都是不以为然。
“诸位!”
黄子澄再起身,拎着酒壶给众人一一倒酒。
“你们应该是没看出殿下的意图!”
“陕西都司和肃镇合并之后,乃是西北最强,甚至可以说是大明第一强藩!”
“朝廷册封新秦王的诏书已经在路上了,不让曹国公来掌管西北军权,难道让新的秦王来管?”
闻言,众人之中有人默默点头,显然是赞同此语。
“诸位都是东宫的近臣,自然知道殿下....不,是我大明之忧,在内而不在外!”
黄子澄又道,“诸位想想,自先太子故去之后,是不是我大明内外之势,此消彼长呀!藩王越发权重,天下精兵皆在边塞。说是拱卫京师,可是...呵呵,诸位都是饱读史书之人,有些话我就不方便多说了!”
“而西北强军,如今有曹国公统领。燕藩....”
忽然,齐泰也开口道,“晋藩,如芒在背,岂敢嚣张?”
原来如此!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皇太子旨意要把陕西和甘肃合并为一个军镇,是为了平衡燕王,晋王,乃至宁王......自从太子走了这几年,这几名藩王连年奉旨巡边,各个手握十万大军,且军中上下,都是藩王们自己的亲信。
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此乃是国家的隐患!
“至于你说曹国公罢黜了一些武官!”
齐泰又是笑笑,看向高翔,“武人嘛,总是喜欢用自己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曹国公若是不用自己人,那才是怪了!”说着,他顿了顿,“这也没什么可担忧的,本朝...呵呵,前车之鉴还少吗?”
“嘶!”
高翔心中倒吸一口冷气,齐泰口中的前车之鉴,说的不就是蓝玉,傅友德,冯胜吗?
敢情在东宫的心中,也是如此想曹国公?
还是这些中枢的大佬们,将来决定把过去这些开国勋贵功臣的剧本,再给曹国公写一遍?
“担心都是多余的!”
这时,黄子澄忽然又笑道,“诸位可知,来之前,陕西一道八百里加急,曹国公在奏疏之中写的什么?”
众人闻言,都面露好奇之色。
“奏请肃王,移居甘州!”黄子澄敲敲桌面,“手握重兵的曹国公,可比以前的开国勋贵们,懂事多了!”
一时间,席上众有许多面露沉思之色,但也有人满是不解懵懂。
肃王移藩甘州是早就定下的,李景隆现在上奏有什么稀奇?
就这时,齐泰又道,“肃王的三护,一直兵员不齐。曹国公执掌陕西之后,马上调拨兵员战将,组建马步精锐之军。甚至从肃镇最精锐的甘州六卫之中,调了三卫的兵马,归属于肃王统领!”
“且....曹国公又言道。西安为亲王封国,都司行署不宜与王同处!奏请,将陕西行都司的行署,移到兰州或者甘州或者庄浪三处!”
“嘶!”有人忍不住,又是倒吸一口冷气。
“肃王与殿下,自幼在一起读书习武,且肃王本人天性醇厚...”
黄子澄笑道,“曹国公看的清楚,他的权....是要移给肃王的!而肃王和曹国公也都看得明白,这个权,其实是东宫的!”
“即便如此!”
忽然,有人大声道,“卑职也还是赞同高御史的话!”
众人诧异的看过去,说话的是山东道监察御史王度。
“权不可都操于一人。不是猜忌,而是君臣持久之道!”
王度起身,正色道,“所以,卑职以为还是要.....朝廷派遣大员,与曹国公一道管军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