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队的日子就是这样平静的,苏香并不觉得有什么。
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过得也是真的很快的。
大队有了自己的小学,也是真的方便了大队的孩子。
原本那几个在隔壁大队读书的孩子,也在开学后转在村里上学。
隔壁大队还是太远了,在自己大队上学,会更安全很多。
至于知青教的如何,他们也不担心,左右不行还能照着课本自己学。
对了成为老师的人真的有点出乎意料。
没想到干活不行的曾慧玲,成绩居然是知青中最好的。
另外一个老师也是女知青,跟曾慧玲一批下乡的刘素梅。
她们两个的成绩是最好的,成为老师,大队的人没有多说什么。
知青点的其他知青倒是有些想法,但是这都怪自己不争气,怨不得别人。
两个人,要教五个年级的孩子。
大队的学校还是弄了两间的,一、二年级的孩子多,在一个教室,三、四、五年级的孩子少一些,所以安排在了一起。
两个老师上课交换来,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
对于大队的这个小学,苏香该出力的时候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最起码,学校建成,她做了不少事儿。
这些孩子上课的桌椅,都是苏香做的。
现在大队的孩子,基本上都被送到学校去了。
日常也不会跟之前那样满大队跑了。
就安全而言,比起以前好了不少。
苏香家里,现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她一个人在家。
大虎和大花,一个在外当兵,一个在省城上大学。
二虎在市里的国营饭店上班,一般也住在市里,也就大修的时候会回来。
三虎和小花两个在读高二,已经是他们高中的最后一年了。
等到明年夏季那会儿,他们也要高考了。
高中在市里,一般情况下,他们也在市里二虎那边住的。
苏香现在变成了一个人住,为此她给家里添了不少东西。
偶尔还会偷渡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粮食出来,然后做成吃的。
值得一说的是,经过三年干旱,差点断流的河里,现在水位恢复了。
就连以前捞虾米的小溪也一样,都恢复了流水。
苏香家不远的那口池子,现在成了大队的鱼塘。
捞了一些鱼苗放里面,也是不错的。
这池子是因为旱灾才诞生的,现在成了大队养鱼的地方。
为了后面吃鱼方便,也是放了不少鱼苗的。
最多的要数草鱼苗,这池子也是活水池子。
从山上下来的泉水,流到池子里,然后多余的水也会流向水田里,汇入河流中。
现在也不用到池子这边挑水用了,靠着大队的井水和河里的水,就不会缺水。
倒是苏香家里,偶尔来挑水浇家里的自留地。
因为三年干旱,苏香家里的那个水源,已经干了。
现在用水有些不方便,不是去大队的井里挑水,就是这个池子里挑水。
好在已经苏香一个人用水,用水量不多,苏香挑水也就轻轻松松。
要是要挑很多,那就累人了。
苏香打算,后面有时间的话,再去找找看,能不能再找个水源。
家里没有最直接的水,挑起来也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