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熊部落稍有点起色的农业发展成果,被随时可能到来的天灾一波带走,结合后世的经验,熊洪也算提前做了一些准备。
比如增加土地的耕种面积,不断培育优良的品种,寻找更多可以充当主粮的作物,甚至是转变族人的饮食结构,都是熊洪的尝试,目的就是为了在真的发生这些灾难之时,熊部落能挺过去,让这簇小小的文明火苗,挺过这场寒冬。
这也是为什么熊洪一直在往外探索,规定各个营地和村子尽可能开垦更多土地的原因。要是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的减产必将不可避免,到时候拥有的土地面积越多,虽然损失也会更大,但总会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粮食,或多或少能够收获一些。
并且这些土地并不是在一个地方,本部附近的土地、朝阳营地的土地、八号营地的土地还有临海营地的土地,这些地方虽然自然和气候环境很像,但还是有些不同,不大可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全部受灾,熊洪不认为运气会这么背。
所以凭借这些分散的土地收获和熊部落一直在做的粮食储存,熊洪相信,就算发生这种可怕的事情,一两年内遭受巨大减产,还是能挺过这些自然灾害的。
当然这也需要对部落的农业种植有所改善,来自后世的熊洪,自然知晓农业种植需要稳定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庄稼的正常生长,获得丰收,否则别的不说,光是干旱,就能让部落的粟籽减产近一半。
按照原先熊洪的估算,今年熊部落本部的粟籽产量,应该不止135斤,因为经过去年一年的轮作,也就是种植菽,再加上不断地肥田、堆肥,还有种植技术和方法日臻成熟,田间管理也更加适宜,熊洪原本推测的结果,是在138-140斤左右,因为石雪所精心维护的试验田,亩产都达到了144斤以上。
但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亩产量?就是因为今年的降水,要比往年少了不少。
正常情况下,每年的降雨量和降雨时间,都跟熊部落的粟田生长很是契合,但今年不同。
通过持续性的观察和记录,熊洪能够从这四五年来部落藏书院里面,专门记录降水情况的数据中发现,今年降水量的确少了不少:以往降水集中在春季和六七月份,正常的降水次数差不多有个十五次以上,但今年只有十二次,而且有两次降水量也不大。
除了降水带来的影响,还能明显地看出,部分地势较高的坡地上,粟苗的生长就不如靠近水源的地方。
面对这种情况,熊部落的族人不可能什么也不做,事实上,从熊族一年的春天开始,熊巫、熊木、石雪、熊石等人就注意到水源对粟田种植的影响,依托原有的地形,修建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引水沟,将凌河以及周围湖泊、溪流的水源引入到农田之中。
除此之外,还在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人工开挖了不少水塘,用于储存降水,方便及时灌溉。
但这些工作,并不是农事部门的重点工作,也没有得到部落的高度重视,只是平时有些小队自发带着做的,并没有由部落出面,制定出一个很明确很详细的长期规划,整体而言,对庄稼产量的提升,还没有达到那么重要的影响。
“熊木,你对部落开挖灌溉水渠的事情怎么看?”
在给熊大派出支援之后,整个部落的主要任务,继续集中在各个营地的粮食集中和秋耕上,当然今年的“留学生”们也开始陆陆续续地到达,新组建的武备队也开始了正常的训练,甚至熊奇在训练之余,还开始准备今年的运动会等任务。
事情千头万绪,让人不胜其烦,不过涉及到具体的执行环节,都是有人干的,熊洪只要保证指挥和建议以及最终决策,剩下的时间,便拉着熊巫、水草、熊木、石雪等人,对部落的农事进行进一步讨论。
而今天的讨论重点,就是熊巫根据近些年的观测数据及总结,得出的一个观点:熊部落所在的区域,这两年降水量开始减少,大家的讨论,就是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熊洪很清楚,熊部落所在的位置,正好处于海洋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界的位置,深受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简而言之,如果来自海洋的水汽团“势力”超过了大陆上的“气团”,那就会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要是大陆“气团”占优,那就会形成少雨甚至干旱的情况。
每一年的降水量自然不可能是一致的,总会有一些上下波动,但近两年来,熊洪的确是感受到降水量减少,就是不清楚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会持续多久。
这种不确定性,以熊部落目前的观测和认知水平,是完全无法预料的,这也是熊洪虽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却无力改变的原因。
而降水量直接影响到部落粮食的生长和收获,要想降低这种自然条件对种植的影响,就要主动去做出一些转变。
“族长,目前我也不敢说建造标准水渠,这件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之前我倒是从石雪队长那边,了解到一些情况。”
“哦?”
一般而言,熊木不会这么犹豫,能让熊木纠结的场景并不多,但这次除外。这次讨论的议题之一,就是是否将修建灌溉农田的标准水渠,作为部落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季的重点工程。
在后世的熊洪看来,修建水渠,提高灌溉效率和面积,自然是一件好事。纵观华夏历史,历朝历代,只要是政权稳定的朝代,必然会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耕。
但现在是原始时代,熊部落的大多数族人,还没有这种经验和意识,依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十分严重,认为一切要按照昊天的安排:昊天让部落风调雨顺,那就设立祭坛多奉牺牲;昊天让部落干旱少雨,那就进行祭祀祈求护佑。
不过这些愚昧的想法,熊木等人决计是不会有的,熊木的不确信,其实是反映了熊部落有远见的队长们内心的纠结,一方面,他们的确看到了一些修建水渠的好处,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修建水渠的代价也了解很多。
“说说看,为什么说不清楚是好事或者是坏事?”
熊洪饶有兴趣地看着熊木,这个在明观院鼓捣出很多工具的部落族人,部落里仅次于族长、大巫师、水草和熊大的族人,现在又怎样看待自己提出的建设标准化水渠的计划。
“在修建水渠之前,我先说一下我们观察的结果。”
“今年从石雪队长的两块试验田就能比较出来,有水渠水源灌溉的粟田,产量要比没有灌溉的粟田,要高出近10斤左右。”
熊木将手中记录满满的手册翻开到其中的一页,指着上面说到,“今年的雨水情况严格来说还算是好的,虽然整体降水比去年少了一成,但总体影响不算太大,最终还是能够保持预期九成五的收获。”
熊木顿了顿,组织完语言后继续说道,“这其中有降水量减少不多的原因,但水源周围的土地,粟籽长势也不错。”
“不错,熊木队长说的很有道理,今年我们在围墙南边的那块土地上,种植了五百亩的种田,亩产差不多在145斤左右,而另一处距离水源比较远的种田,虽然看起来长势都差不多,但亩产却少了一些,只能勉强达到132-135斤左右。”
石雪的观点很有分量,毕竟是部落的种植队长,农事方面的各个环节,她都可以说是了然于心。
“我和明观院的教授们认为,这些水源地,会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有所影响,种下去的庄稼,就算没有降雨,也能吸收到一些水,要是主动去挑水浇地,那收获应该更多。”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修建水渠,那就修建吧,本身秋冬季并没有什么别的事情。”
熊黑虽然不是太懂农业种植,但这种差距明显的结果,正常人都会去做正确的选择。
“不行,修建标准水渠,需要耗费太多的人力了,今年的秋耕还没有结束,工作量依旧大,这个时候开水渠,很不合适。”
出声反对的,却是熊石,他虽然是农事部门的二号人物,但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垦出更多的土地。而要是族长确定了修建水渠,那原本需要开垦土地的任务,就需要往后推延。
为了保证明年的耕地亩数提升,熊石自然会进行反对,况且,修建水渠能不能起到预想中的效果,谁都不敢说。
“再说了,今年降水要比去年少,这个观测我不说是不是有一定的问题,但谁敢说,昊天降下的雨水,明年就没有今年多?”
除了几个老“队长”,剩下的十几个族人,对熊石的话也开始思考起来,正如熊石所说,每年的降雨,可以被记录可以被观测但却不可以去人为的改变,所以也就无法预测。
“是啊,熊石说的不错,今年下的雨也不多,但也不影响粟籽的收成,跟去年相比,差别也不是很大。”
“更何况,只是修一条半米宽、半米深的沟渠,发挥的作用也有限,除了沟渠附近的农田,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办法灌溉到。”
这就不得不提一句,熊部落所谓的“标准化”水渠了,这种水渠不单单是一条水沟,而是深约两米,宽度在一米五以上的干渠,搭配上从干渠延伸出去的支渠,这些支渠根据地形,还要配以水塘、提水桔槔、水车等装备,另外还需要在一些地势起伏的地方,设置一些水闸、水井等设施。
总体而言,这些水渠光是开挖下来,就需要不少的人力物力投入,更别说需要让水渠发挥最大作用,必然要进行配套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