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接着说:“不过使用的时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制作和喷洒的时候要做好防护,戴上手套和口罩,避免接触到皮肤和呼吸道。
而且不能在高温强光的时候喷洒,最好在傍晚进行。还有,除虫菊杀虫剂不能和碱性物质混用。”
杨民点了点头说:“好,我这就召集大家,按照你说的方法试试。”
几天后,当他们再次来到大棚查看时,惊喜地发现辣椒苗上的害虫明显减少了,蔬菜的生长更加旺盛。
杨开兴奋地说:“姑父,看来这除虫菊杀虫剂还真管用。咱们以后可以继续推广这种环保的除虫方法。”
杨民望着满棚的蔬菜,感慨地说:“杨开啊,多亏了你,带着咱们走上了这条大棚蔬菜的致富路。以后咱们村肯定能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杨开询问完除虫菊杀虫剂效果后,又关切地向村长问道:“村长,这段时间我没在村里,咱们在种植大棚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杨民停下脚步,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杨开啊,困难还真有不少。就说这大棚的塑料薄膜吧,最近几场大风,吹坏了好几个大棚的薄膜。
这换薄膜的钱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家心里都犯愁呢。”
杨开听后,目光投向被吹得有些破损的薄膜,忧虑地说:“这薄膜是大棚的关键,没了它,蔬菜可就没法好好长了。
咱们能不能想办法加固一下,或者找些更耐用的材料呢?”
旁边一位瘦高个的村干部接过话茬:“杨开,咱们也想过加固,可咱们这技术有限,不知道咋弄啊。
而且这耐用的材料,咱也不知道上哪找,就算找到了,价格肯定也贵,大家不一定能负担得起。”
杨开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我觉得咱们可以用绳子把薄膜固定得更紧些,在大棚周围多打一些桩子,把绳子系在桩子上,这样能增加抗风能力。
至于更耐用的材料,我在外面了解到有一种新型的塑料薄膜,虽然价格比咱们现在用的贵一点,但使用寿命长,抗风抗老化能力强。
咱们可以先买一小部分试试,看看效果。”
村长摸着下巴,有些犹豫地说:“这买新薄膜的钱从哪来呢?大家投资大棚已经花了不少钱了。”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杨民开口了:“要不咱们向上级申请点扶持资金,就说咱们这是为了发展村里的经济,改善大家的生活。说不定能申请下来一部分。”
杨开点头表示赞同:“姑父说得对,咱们可以写个申请报告,把咱们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都写清楚。
而且咱们这大棚蔬菜发展得也不错,上级应该会支持的。”
村长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希望:“行,就这么办。杨开,这申请报告就交给你写吧,你文化高,文笔好。”
杨开爽快地答应了:“没问题,村长。我尽快写好交上去。对了,除了薄膜的问题,还有其他困难不?”
村长叹了口气说:“还有这灌溉的问题。咱们现在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方法,一桶一桶地浇水,效率太低,还不均匀。
有时候水浇多了,蔬菜容易烂根;水浇少了,又长得不好。”
杨开想了想说:“村长,我听说有一种滴灌技术,能根据蔬菜的需要,精准地供水。
不过这需要铺设管道和滴头,前期投资可能会大一些,但长远来看,能节省很多水和人力,还能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瘦高个村干部担忧地说:“这滴灌技术咱们都没接触过,能弄好吗?而且这投资也不小啊。”
杨开自信地说:“咱们可以请专家来指导,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能学会。
至于投资,咱们可以和申请薄膜扶持资金一起写进报告里,说不定上级能支持一部分。”
村长看着杨开,眼神里充满了信任:“杨开,就按你说的办。有你在,咱们村里的大棚蔬菜肯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杨开一边仔细查看蔬菜的长势,一边对身旁的姑父杨民说道:“姑父,这些蔬菜长势非常不错,看得出来,村民们很用心。”
杨民身材高大壮实,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他拍了拍杨开的肩膀说:“那可不,村民都参与投资了,肯定非常用心了,再说,还有你请的专家帮忙。”
走进一个大棚,嫩绿的黄瓜藤顺着架子蜿蜒而上,黄瓜顶着黄花,鲜嫩欲滴。
杨开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一片黄瓜叶,说道:“姑父,你看这黄瓜,叶片翠绿,瓜条顺直,在咱们这技术落后的80年代,能种成这样,真是不容易。”
这时,村长走了过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粗布棉袄,双手揣在袖筒里,说道:“杨开啊,多亏你想出了这个大棚种植的法子,让咱们在这大冷天也能种出蔬菜。”
杨开站起身,神情严肃地说:“现在国内还没有大棚种植技术,咱们也处于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
就比如这大棚的保温问题,虽然现在看着蔬菜长得还行,但一到晚上,温度降下来,还是对蔬菜生长有影响。”
杨民皱了皱眉头,说道:“这可咋办啊,咱们也不懂啥保温技术。”
杨开思索了一下说:“我觉得可以在大棚外面再加盖一层草苫子,晚上把草苫子放下来,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白天再把草苫子卷起来,让蔬菜能晒到太阳。”
村长有些担忧地说:“这草苫子成本高不高啊,大家投资了大棚,手头都不宽裕。”
杨开说:“草苫子成本不算高,而且可以用好几年。咱们可以组织村民自己动手编,这样还能省一笔钱。”
这时,一位年轻的村干部问道:“杨开,那除了保温,这大棚里的通风问题咋解决啊?有时候感觉里面空气很闷。”
杨开指了指大棚顶部说:“可以在大棚顶部开几个通风口,根据天气情况和蔬菜生长需要,适时打开和关闭通风口。
这样既能保证大棚内空气新鲜,又能控制好温度和湿度。”
老村长摸了摸下巴说:“杨开,你说得有道理。不过这通风口开多大,啥时候开,啥时候关,咱也没个准头啊。”
杨开笑着说:“这就需要大家多观察,多总结经验。我也会和专家保持联系,有问题及时请教。
而且咱们可以先选几个大棚做试点,摸索出一套适合咱们村的方法,再推广到其他大棚。”
大家听了杨开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种着西红柿的大棚。西红柿苗郁郁葱葱,已经结了不少青色的果实。
杨开看着西红柿苗,又说道:“还有这病虫害防治问题,现在咱们用的方法比较简单,效果不是特别好。随着大棚种植规模扩大,病虫害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杨民问道:“那有啥更好的办法不?”
杨开说:“除了之前说的除虫菊杀虫剂,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在大棚里释放一些害虫的天敌,像捕食螨可以防治红蜘蛛,赤眼蜂可以防治棉铃虫。
这样既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又能保护环境和蔬菜质量。”
村长兴奋地说:“杨开,你这办法好啊,看来你在外面真是学了不少东西。
有你带着咱们干,咱们村的大棚蔬菜肯定能搞出个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