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躬身回应,语气愈发恭敬道:“回陛下,乃是刘备与张飞的遗体。末将奉太子殿下之命,将二人遗体运来,请示陛下如何处置。”
“哦?”罗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追问,“他们是如何死的?”
郭淮如实禀报,声音里带着几分复杂:“回陛下,吾军攻破江夏外城后,将刘备、张飞围困于内城府邸。刘备见四面皆是我大新将士,突围无望,又不愿屈膝投降,便拔出佩剑自刎而死。张飞见刘备身死,悲愤交加,亦拔剑殉主,跟着自刎了。”
罗彦闻言,眉头皱得更紧,眼神中掠过一抹复杂的情绪。他身为穿越者,自幼便熟知三国历史,刘备从织席贩履之徒起家,辗转半生,历经无数磨难,却始终坚守着兴复汉室的初心,这份毅力与韧性,确实令人钦佩。若不是自己意外穿越,硬生生闯入这段历史,搅乱了原本的轨迹,刘备或许真能如史书所载,三分天下,成就一番霸业,结局也不会如此凄凉。想到这里,罗彦心中颇为感慨,轻轻叹了口气道:“可惜了一位枭雄,朕其实并无杀汝之心,只希望汝能归降,却没想到……,不言也罢!”
一旁的郭嘉身着青色谋士袍,羽扇轻摇,脸上也没了往日的戏谑,眼神中满是惋惜:“昔日桃园结义,乱世起兵,辗转半生终得荆汉基业,如今却落得身死城破的下场,一代英雄就此陨落,实在令人唏嘘。”
庞统站在郭嘉身侧,面容清瘦,此刻也收起了平日里的随性,颔首附和道:“奉孝所言极是。刘备虽出身微末,却能聚拢关、张、诸葛等一众贤才猛将,其识人用人之能,纵观天下亦属罕见。”他话音顿了顿,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眼中闪过一丝探究,看向郭淮问道:“不知诸葛孔明先生如今何在?是否也……”
郭淮连忙回应:“回庞军师,战乱之中,刘备与诸葛亮走散了。城破之后,太子殿下已派人四处搜查诸葛先生的下落,只是至今仍未找到。”
罗彦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语气笃定地说:“不必再查了。诸葛孔明智谋过人,他若想藏,汝等未必能找到;他若想来,自然会主动出现。”
郭淮心中虽有疑惑,但不敢多问,躬身应道:“诺。”随即又想起正事,再次请示道:“陛下,那刘备与张飞的遗体,还请陛下示下,该如何处置?”
罗彦沉吟片刻,目光再次投向那两具棺木,语气郑重地说道:“刘备虽为敌寇,但亦是一代枭雄,一生坚守气节,不愿苟活。张飞勇猛过人,忠肝义胆,殉主而亡,实属难得。朕决定,以天子之礼将二人厚葬于江夏西门城外十里处的山岗之上,三日后,为他们举行隆重的葬礼。”
“末将领命!”郭淮心中一惊,随即深深拜服。他本以为陛下会迁怒于刘备遗体,没想到竟会以天子之礼厚葬,这份胸襟与气度,难怪能一统天下,收服各方豪杰。
郭淮当即命人将棺木妥善安置,前往城外选址修建陵墓。罗彦则带着郭嘉、庞统等人,朝着江夏太守府走去。庞统望着罗彦的背影,想起他刚才那句“他自然会主动出现”,心中疑惑更甚,诸葛孔明向来忠于刘备,如今刘备已死,他会现身何处?又为何会主动出现?他略一思索,忽然心中明了,一脸笑意快步跟上了罗彦的脚步。
…………
三日时光转瞬即逝。这一日,江夏西门城外十里的山岗之上,哀乐齐鸣,白幡飘扬。刘备与张飞的陵墓已修建完毕,青砖黛瓦,气势恢宏,完全按照天子规制打造。罗彦身着素色龙袍,亲自为刘备主祭,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神情肃穆。葬礼仪式隆重而庄严,祭品丰盛,礼乐齐奏,前来送葬的不仅有大新的将士官员,还有不少江夏城中的百姓,以及一些投降的士卒、官员、只求送旧主最后一程的荆汉旧部。
仪式结束后,罗彦挥手示意所有人都退下,只留下典韦和五百金龙卫在外围警戒。他独自走到刘备的坟前,身后的内侍早已备好一张石桌、两把石凳,桌上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罗彦坐下,亲自生火煮茶,茶叶在沸水中缓缓舒展,氤氲的茶香弥漫在山间,与空气中的哀伤气息交织在一起。他对面的石椅空着,仿佛在等候某位重要的客人。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山风拂过,吹动着坟前的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罗彦始终静坐不动,一边细细品着茶,一边耐心等候,神色平静,没有丝毫焦躁。两个时辰过去了,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陵墓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素色长衫、手持羽扇的男子出现在金龙卫的警戒圈外。他面容清俊,眉宇间带着几分憔悴,却难掩一身儒雅风骨,正是诸葛亮。他头发微乱,衣衫上沾着些许尘土,显然是历经跋涉而来,诸葛亮心中明白,以罗彦的话名声,不会杀他,可能会将他扣留下来,不过,他也不得不来,必须来送刘备最后一程。
见到金龙卫,诸葛亮停下脚步,微微拱手,声音温和却坚定道:“在下诸葛亮,字孔明,恳请诸位将士通融,容吾进去祭拜故主刘备。”
领头的金龙卫小队长早已得了罗彦的吩咐,见状不卑不亢地拱手回应道:“诸葛先生,请进。”
诸葛亮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下意识地问道:“汝等无需向陛下请示吗?”
小队长恭敬地回道:“陛下早有旨意,若诸葛先生到来,无需请示,直接请入。”
诸葛亮心中更是震惊,罗彦竟早已料到自己会来?他定了定神,压下心中的疑惑,跟着小队长朝着陵墓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