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自然是美好的,也会有很多限制,先生对于经济也是十分了解,他更知道国内一些企业的情况。
“你想过没有,就算是引进成功企业也在江西,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有什么了,李四麟真的无所谓什么政绩不政绩的,建立在江西是最好的选择,运输各方面也会方便很多,他只要求能赚到钱。
如果真的成功了,起码多出近千人或者更多的人就业,他自然也能赚到更多的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李四麟就一个要求,需要上面派出一个或者几个执行标准比较严苛的人过去狠抓质量。
先生还是有些诧异,“你有没有人选。”
其实叶豆是个最好的人选,接触这么久了起码在李四麟看来这换个女孩子很不错,根本不矫情,也不怕辛苦,当然这样看是有一些主观意识的,如此一来叶豆也能远离京城的是非。
这也就是想想罢了,如果那天到来,她一定会遭受到一些不好说的事情,这可不是李四麟能控制的事情了。
李四麟只能摇头示意自己没有合适的人,而且生产方面他也不准备插手。
这样实在是太容易引起一些不该有事情发生,上下游全由他一个人掌控,权力太大了。
“好,我们这边会派出合适的人过去。”
李四麟没想到派去的两个人居然都是熟人,一个是当年和段源关系不错的猴子,本名姚青,他之前在一机当秘书,后来调到一轻去了,前几年在津门的一家纺织厂当副厂长。
另一个居然是对面的人,是张雷的表哥,叫王峰,和穿皮裤的摇滚歌手名字差不多。
到底是上面人考虑周到,他们心里其实对李四麟是更加欣赏了。
能打仗,关键时候不怂,对上层也是忠心耿耿,而且有点私心但不多,无非是房子女人,这个不需要太在意。
能赚钱,短短大半年的时间就赚了几百万港纸,又增加了近千人的就业。
如果李四麟的设想能够成型,那在江西又能多出一间国有大厂,也有可能不止一间。
不算是深谋远虑,但想的也足够周到,要知道真空食品同样能出口的,就算是不能出口,也能变相的盘活另一个产业。
要知道进口设备的钱可全是他自己赚回来的。
派猴子过去就是要严抓质量,不要让李四麟的心思浪费,这也是李四麟最大的要求。
而王峰过去就是政治方面考虑了,有他在这个厂子会减少被风暴涉及的程度,其实一切都是为了生产考虑。
王峰和猴子特意找到李四麟,三个人聊了整整一天,其实李四麟对王峰的态度也可以。
他虽然是张雷的表哥,但在风暴上沾染的并不多,而且能感觉出来他这个人挺有进取心的。上面选择他也有平衡的意思,也有他本人能力的确说得过去。
那边的人玩笔杆子有一套,搞事有一套,但做事能拿得出手的人不多。
李四麟主要是强调了质量问题,要知道第一批外贸版本的羽绒服已经发过去了,在陶冰冰的高要求下质量还是不错的。
现在羽绒服行业并没有像后世那么大,这也是能迅速抢占市场的好机会,李四麟是坚决不允许自己浪费掉这个机会的。
二人也是一直听着,并且将每一句话都记录在案,猴子心中真的是百感交集啊。
当年的李四麟就是段源身边的跟班罢了,除了能喝酒之外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强的地方,一个治保委所谓的大队长,在他们这群人眼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人,如今却一步步飞升走到他们所有人的前面。
当年那个桌子上的人死的死,走的走,想到这真的令人唏嘘啊。
终于说完了,李四麟是说的口干舌燥,这两人听得也是头昏脑涨,一时间太多的需要记录,而且李四麟对于质量的要求超过他们的想象。
也许只有一些研究所对于质量要求才这么高的,这让二人也有些心虚。
这是一个新的产业,李四麟说的也有些夸张。
要知道如果造出足够多的羽绒服,哪里最需要,毫无疑问是大毛。
但双方断交,而大毛也的确需要,这中间就有无数的文章可以做,甚至涉及到军工方面的发展。
他们也是不敢怠慢,但李四麟也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如果厂子真的成立后,会由清河毛呢厂调过去一批人,当然不会太多,但绝对都是老员工,能帮他们尽快进入正常的生产,不至于耽误事情。
王峰走了,而猴子留下来,他和段源关系真的不错,但段源这厮自从去了济南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当时到底发生饿了什么猴子并不清楚,只知道和间谍有关系,这种事他自然不会参与,如今过了这么久,他真的想知道段源现在怎么样。
猴子现在真的有点怕李四麟,这黑脸阎罗王的名声可不太好,下手太狠了,小太岁都是过去的诨号了。
说难听一点就是在京城的二代眼中李四麟都快做到闻名色变的程度了,这厮是一点都不惯着。
你别和我提名字,不提名字也许正常处罚,提名字那真的是直接发通报到你爹娘单位里,那脸可就丢大了。
其实还真不至于的,李四麟只是处置了两个实在太过分的二代才这么整的,一般情况下熟人肯定给面子啊,只要不过分都差不多,但架不住总是有人往夸张方向说,三人成虎就是这个意思了。
猴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心虚的问道,
“段哥好不好啊!”
李四麟也很是叹息,段源其实过得还不错,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李四麟和段源一直有联系的。
济钢的老厂长是从京钢出来的,人脉颇深,李四麟甚至还为了段源去找了京钢的周叔,周叔亲自给那边打了电话,再加上段家本身的关系,段源才算在那边站住脚。
“还不错,今年还从我这里勒索了不少风扇呢。”
其实段源不是为了自己才找的李四麟,而是为了济钢,济钢的规模真的不算大,在同期全国根本进不了前十,总人数不到八千人。
这么说吧,济钢在当时只能算是地方上的重点企业,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这也导致很多设备老化,很多需要的东西没办法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