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云层,却未能带来丝毫暖意。
那地平线上蠕动的黑线,很快的,就如同滴入清水中的浓墨,迅速晕染开来,化为一片森然有序的钢铁浪潮,扑面而来。
三色战旗在空中迎风招展,刺痛了邺城之上每一个人的眼眸。
金属的寒光在队伍中星星点点地闪烁,即便是骑兵扬起的烟尘,也无法完全遮掩这些意味着死亡的寒芒。
『敌袭——!!骠骑军!是骠骑军啊!』
凄厉的嘶吼和混乱的铜锣声,瞬间撕裂了邺城的清晨。
城头上的戍卫兵卒从倚着女墙打盹中惊醒,慌乱地抓起武器,挤向垛口,手忙脚乱的不知道自己应该是去干什么,是光在这些嚎叫着看,还是去搬运些防御的武器。
或许是因为清晨的寒冷,这些曹军守卫兵卒的动作,略显得有些僵硬和笨拙。
即便是他们在骠骑军来临之前,就已经知道迟早有一天这件事情会降临在邺城之处……
『来了!他们来了!』
『骠骑军来了!』
当曹丕被这些声浪惊醒的时候,呆梨半晌,才反应过来!
然后便是涌动起了无比的愤怒!
不是愤怒自己,而是愤怒身边的侍卫一副惊慌的模样。
搞什么啊?!
若是之前魏延没有突袭邺城到了罢了,还有理由说是长期处于安定状态,一时之间调整不过来云云……
若是之前曹丕没有做各种准备,也同样是没啥说的,毕竟谁也不能指责一个没有丝毫准备的城池,在遇到突发情况之下不能产生慌乱……
可问题是,前有魏延突袭,揭开了邺城防备上的漏洞,后有陈群,连带着曹丕也在不断的检查,巡视,准备,结果真的骠骑军到来的时候,还是显得这么的慌乱无措!
曹丕都忘了自己还没有束发,披上大氅便疾步冲出丞相府,翻身上马,直奔北城楼。
冷风刮过他的脸颊,带来远方的战鼓声和号角声。
那是骠骑军推进的节奏,沉稳、冷酷,带着碾压一切的气势。
像重锤般一下下敲击着他的耳膜,也敲击着他摇摇欲坠的自信,让他有些恍惚起来。
这声音……
这声音他听过。
不是在这邺城高墙之上,而是在更久远的记忆里,在颠簸的马背上,在弥漫的烟尘中。
那是在官渡。
寒风同样凛冽,但刮在脸上带着大河的湿腥气。
他那时还年幼,跟在父亲那匹爪黄飞电之后,心跳如擂鼓,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近乎沸腾的灼热。
前方,是袁绍连绵不绝、如同山峦般的营寨,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那时的曹军,兵少粮缺,衣甲黯淡,许多士卒面有菜色,但是他们行进时,脚步踏在地上是沉实的,眼神里没有茫然,只有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磨砺出的凶悍和专注。
没有慌张无比的杂乱喧哗,只有兵甲摩擦的铿锵声,和着风中猎猎的旗帜声,自成一种令人心悸的韵律。
他的父亲,曹操,没有披着华贵的大氅,只是一身沾满尘土的玄甲,缓行于军阵之前。那时的曹操,没有高声呼喊什么鼓舞人心的话,只是偶尔停下来,拍拍某个老兵的肩膀,检查一下辎重车的绑绳,或者对身旁的曹洪荀彧等谋臣军将低声吩咐几句。
曹丕记得,当父亲的经过某个队列的时候,队列里面一个年轻的士卒脚下一滑差点摔倒,父亲伸出手扶了他一把……
对了,那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在床边时时刻刻都放一把剑。
那士卒有些发懵,傻乎乎的不知道要说什么,父亲却只是笑了笑,用手指了指前方袁绍营地方向,也似乎是说了句什么。那个时候曹丕和父亲距离有点远,没听清说的是什么,只看到那士卒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脸上惶恐不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
甚至是一种狂热。
后来曹丕才知道,父亲当时说的是,『看,那边有十万头待宰的猪羊,正等我们去吃肉。』
猪羊,吃肉。
最简单的话语,最根本的欲望啊……
没有精美的守御令,没有事无巨细的巡查,甚至没有足够的粮草。
但是那个时候,曹军上下都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为了活下去,为了跟着那个能带他们活下去、还能带他们吃肉的主公。
所以即便是大斗换成了小斗,也依旧没有崩溃。
当时曹军之中所拥有的气势,是在绝境中淬炼出的求生欲,是被领导者个人魅力与共同利益点燃的火焰。
它不华丽,甚至有些粗糙野蛮,却拥有撕裂一切强敌的力量。
而现在……
曹丕扑上了城墙,任凭冷风掠起他的乱发和大氅。
他缓缓扫过近前邺城高大的城墙,周边林立的旌旗,以及守军的锃亮兵器。
这一切,看上去比当年的曹军强大了何止百倍?
可他听到的,是自己城头上慌乱压抑的呼吸声,是军官色厉内荏的呵斥……
他似乎感受到了一些脚下这座雄城内部的空虚和冰冷。
他的《邺城守御令》写得再完美,也无法将那股曾经属于曹军的『气』,重新注入这已经麻木的躯体。
他的严苛命令,只能催生出应付和欺骗。
他的『冷峻』姿态,只能拉开他与所有人的距离。
骠骑军的战鼓声越来越响,仿佛直接捶打在胸口。
曹丕忽然明白了,也忽然不明白了。
曹军失去了一些东西,即便是表象上他们拥有了更大的城池,更好的武器,更多的赋税,但是一些核心的东西在流逝,在消亡……
那种在绝境中,依旧愿意和追随者共呼吸、共命运,并将求生欲转化为共同目标的可怕能力。
父亲当年面对的是势大的袁绍,但全军是一把淬火的尖刀。
而他现在,拥有看似坚固的邺城,但内里却是一盘散沙。
远方的鼓声,与他记忆深处那属于曹军的沉默而炽烈的行进韵律,渐渐重叠,却又截然不同。
那时的鼓声是心跳,是进攻的序曲。
而现在城外的鼓声,是丧钟。
寒风依旧,却再也带不来大河的水汽与热血的味道,只有漳河干涸河床的尘土味,闻起来就像是掉进了一个名为邺城的坟墓里。
骠骑军的号角声中,曹丕忽然意识到了一点,他不是他的父亲。
而邺城,也永远成不了官渡战场上的那个曹营。
可是他依旧只能在这里,在坟墓里……
曹丕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
……
……
即便是没有曹丕的号令指挥,邺城的防御系统还是本能的运作了起来。
或者说,有没有曹丕的指挥,相差并不大。
防御的号令迅速传达到武库。
校尉李贲几乎是跳着脚催促兵士将那些『整饬一新』的弓弩箭矢运上城头。
一切都似乎正常运作,一切都按照计划行事。
然而,残酷的检验才刚刚开始。
当骠骑军的先锋骑兵,试图靠近邺城,进入一箭之地时,城头的箭矢,自然是纷纷如雨下。
这是标准的骠骑军试探,以及防守方的对应。
但很快,异常情况出现了。
许多箭矢软绵绵地飞出不到五十步就无力地栽落在地,根本无法对骠骑军造成威胁。
更有甚者,一些箭矢在飞行途中就箭羽脱落,歪歪斜斜地失去方向。
『怎么回事?!没吃饭吗?!用力拉弓!』
军官们声嘶力竭地呵斥着。
一个老兵奋力拉开手中强弓,弓弦却发出一声令人牙酸的呻吟,啪地一声从中断裂!
弓弦甩打到了老兵的脸上,顿时割出一道可怖的伤口,鲜血喷溅而出,泼溅到了邺城的城墙城垛上,成为邺城迎战之后的第一滴鲜血……
另一个曹军弩手瞄准了很久,朝着一名冲在前方的骠骑军校尉,扣动弩机,箭矢离弦,却轻飘飘地擦着对方头盔飞过,连一丝划痕都没留下。
那骠骑校尉甚至愣了一下,随即发出一声嘲弄的大笑,举刀直指城头摇晃着,甚至还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胸甲……
武库校尉李贲躲在垛口后面,脸色比死人还难看。
他看着那些自己督造出来的『合格』军械在实战中变成笑话,冷汗浸透了内衫。他在这个瞬间,恨不得立刻化为一缕青烟,缩到地上墙上的某个裂缝里面去。
但是过了片刻之后,他就渐渐的缓了过来。
这……
这和他武库校尉有什么关系?
这是原本后方运输而来的兵器有问题好不好!
他武库校尉能管武库,但是能管得了其他地方运输而来的物资么?
没错!
运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坏了的!
至于『入库』……
便是当下因为工作不细致,临时抽调的劳役不熟悉,将那些『不合格』的,放在武库之外的兵器箭矢也搬上来了!绝对不是已经『入库』的那些!
只要将责任推到那些劳役身上……
如此一来,便是丝毫关联也没有了!
完美!
武库校尉李贲缓缓的站直了,顿时觉得气也顺畅了,腿脚也不抖了,一口气再上上下下的爬几次邺城城墙也没有问题。
……
……
虽然直面骠骑军的进攻是邺城北城,但是南城之中的邺城百姓也被巨大的动静惊醒。
恐慌如同实质的浓雾,随着骠骑军进攻的声响,渗透进南城每一个潮湿阴暗的角落。
官府的锣声和吏员声嘶力竭的吆喝在巷弄间回荡,内容从最初的『肃静!不得慌乱!』很快的就变成了『奉世子令!行大汉律!全城戒严!各坊闭户!胆敢擅出者,以通敌论处,格杀勿论!』
沉重的坊门被彻底落栓锁死,甚至还用粗大的木桩从内顶住。
街道上不再仅仅是偶尔巡逻的坊丁,还有成队的甲士时不时铿锵走过。
那些原本是用来保家卫国的兵卒,现在眼神警惕而冰冷的盯着民坊,手中的兵刃对着空荡荡的街道,也仿佛对着每一扇紧闭的门窗。
南城的百姓被彻底囚禁在了自己的家里,或者说,囚禁在了饥饿与恐惧的双重牢笼之中。
形成了一种绝望的隔断。
『娘亲,我饿……』
孩童细弱的哭声从一扇破旧的门板后传出,立刻被大人用手捂住,只剩下压抑的呜咽。
这个时候,连哭泣都成了一种奢侈,生怕引来门外兵士的呵斥,甚至更坏的后果。
南城的百姓民众,挤在门后、窗边,徒劳地向外张望,虽然什么也看不到。
视线被坊墙和紧闭的门窗阻断,但声音却无孔不入。
北面城墙方向传来的厮杀声、撞击声、号角声,甚至隐约的惨叫声,像鬼魅一样钻进来,敲打着每一个人早已紧绷的神经。
『不是说……万无一失吗?』
一个枯瘦的男人蜷在墙角,眼神空洞地重复着这句话,像是在问别人,又像是在问自己。
他昨天还在为修缮城墙出劳役,换回了小半袋掺着麸皮的粟米,如今那袋米似乎已经成为了全家的唯一希望。
下一袋米什么时候才有……
他不清楚。
『官府的话也能信?』旁边的老妻哑着声音,带着一丝嘲讽的哭腔,『他们北城的老爷们,什么时候管过我们南城的死活?』
『家里……还有多少吃食……』枯瘦的男人哑声说道。
『还能有多少?能撑个三五天就不错了……』婆娘盘算着,『原先还能出城多少采点野果,薅点树叶……现在那也去不了……』
『去不了就吃少些……』枯瘦的男人说道,『再忍忍……再忍忍……』
『大人还好说,孩儿怎么办?』
『孩儿……』
还没等枯瘦的男人说出什么一二三来,就听到隔壁传来了老妇的嚎哭声,『天杀的啊……我孩儿孩儿昨日才去的劳役……现在还在城墙上啊……我的孩儿啊……』
起初嚎哭的声音,就像是即将溺水而死的求救声,但是很快就只剩下了咕噜声,就像是深潭里面翻涌起来的泡泡。
南城之中,谁家没死过人?
要么就是谁的父亲,要么就是谁的孩儿……
枯瘦的男人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孩子。
比不定期的死亡更为迫切的恐怖,就是眼前的饥饿。
或许明天自己就会死,但是今天就必须吃东西。
不论是什么东西。
即便是之前不愿意吃的东西……
战端一启,南城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物资供应体系瞬间断裂。
那些响应『号召』为北城大户服务的店铺早已自身难保,关门大吉。偶尔有官府组织的粮队,也是在重兵护卫下直奔北城仓廪或军营,根本不会在南城的巷弄停留片刻。
『军爷!!』有人隔着坊门,向着外面值守的坊丁低声呼喊,『行行好,家里一点吃的都没了,娃快饿死了,能不能……』
『闭嘴!』外面的坊丁声音同样焦虑而不耐烦,『上头有令!谁也不许出坊!等着!』
『等?等到什么时候?』
『等到打完仗!』坊丁没好气地吼道,『再嚷嚷,小心治你扰乱军心之罪!』
『家里没吃的了啊!』
『你不是还有娃么?!』
隔着坊门的叫喊声,瞬间就沉默下去。
是啊,不是还有娃么?
就像是……
谁的家里没有一房?
即便是破败不堪,四壁漏风,和北城那些雕梁画栋的房屋完全不一样,但是在数据上,依旧是实打实的,不容争辩的房子。
谁家没有一车?
即便是鸡公车不也是车么?时速25以下不也是车么,就算是载不了人,也可以运些货啊,能说不是车么?
有车,有房,能叫做苦难百姓,贫穷民众么?
也就自然不需要什么特别帮助,额外补给了。
而北城的那些官吏家属,士族子弟就不一样了,他们居住的房屋,虽然华贵无比,但是不是他们个人名下的啊,要么是官府的,要么是族内的,在他们名下,那真的是一间房屋一辆车子都没有,这样一穷二白的人,难道不应该获取更多的额外补助么?
再加上北城有良好的秩序,有宽敞便捷的运输街道,还有……
南城有什么?
只有绝望在沉默当中蔓延。
家家户户开始翻找一切能吃的东西。
当北城的官吏家属士族子弟埋怨菜叶子不新鲜的时候,南城的百姓民众早就已经开始吃那些不可明说,也不能大张旗鼓的落在史书上,官方更不让提的东西了。
北城城墙上的战斗是看得见的火,而南城坊间弥漫的,是一种无声的、缓慢燃烧的火焰。
那是饥饿的火焰,是恐惧的火焰,最终会转化为绝望和愤怒的火焰。
但是这种转化,很慢,很慢,慢到了官老爷都无所谓……
大汉烧过,大唐烧过……
哪一个王朝表面繁华之下没有这种暗火阴燃?
就像是当下,南城的百姓民众他们不懂什么天下大势,不懂曹氏和骠骑军的恩怨。
他们只知道,战争来了,城门坊门关了。
为了不乱,那些官吏老爷们几乎是没有任何的考虑,也没有任何的犹豫,唯一的举措,就是把他们关起来。
就像是关着一群的猪羊。
有意思的是,南城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还保持着某种『秩序』。
或许,是有些人早就习惯了被关着。
当然,南城之人也不是全部都被关着,偶尔会有一些被放出来,比如工匠。
人的思维惯性,是很可怕的。
邺城上下,包括曹丕,以及被称之为荀彧二号的陈群,他们依旧还觉得南城不会有问题。
因为这么多年来,南城,或者说在冀州的百姓民众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和之前所有的政令,法规没有任何的区别,那么既然之前的三四百年都没问题,没出事,现在又怎么可能会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