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等到那个时候,周口店和青园将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两个工业园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京师的坚实大后方。而张好古接下来的计划,便是将铁路延伸至门头沟以及军户镇等地,如此一来,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资源便能够直接输送到周口店。
起初,张好古的想法非常简单,他仅仅是想在周口店购置一块土地,以备不时之需。一旦鞑子的军队攻打北京,他就可以迅速撤退到周口店,并进一步退入山区,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然而,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周口店竟然能够发展到如今这般繁荣的程度。面对这样的局面,张好古意识到,他不能再仅仅将周口店视为一个避难之所,而是应该全力以赴地保护和发展这个地方。
朝廷之中,对于张好古的态度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大臣对他鼎力支持,而另一部分则坚决反对,这其中尤以内阁首辅温体仁为代表。
在官员任命这一关键问题上,双方的分歧尤为明显。例如,宋应星本是举人出身,按常理来说,其官职不应过高,但如今他却官居五品,这让许多人感到诧异和不满。而王徵的情况更为特殊,他所犯之罪可谓不小,然而却能如此迅速地官复原职,这无疑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和质疑。
不仅如此,周口店和军户镇的工厂,其官员任命也大多出自张好古之手。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工厂规模较小,人员有限,一个厂长的官职竟然高达六品!这显然与传统的官职体系相悖,毕竟一个知县也不过七品而已,一个小小的工厂岂能与一个县相提并论?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张好古在这两人的任命上,都是通过皇上亲自批准的。至于其他官员的任命,他同样是遵循朝廷的正规程序进行的,因此,旁人实在难以挑出什么毛病来。
至于温体仁,只要他的利益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损害,他愿意怎么叫嚷都随他去。张好古可没那么多闲工夫去理会他,毕竟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呢。
对于方以智的调到,始终没最后定下。
张好古和孙元化对老师的历法编写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得整个编写过程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进。
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在十月,这部备受瞩目的《崇祯历书》正式完成。然而,成书之后,却遭遇了一些人的反对。这些人并非对历法本身有什么实质性的批评或攻击,仅仅是出于反对而反对。
由于徐光启担任主编,他也不便为自己辩护。而张好古虽然表面上没有直接参与编修工作,但实际上他对具体内容了如指掌,并且对其中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些修改不仅涉及西局的内容,还结合了钦天监和东局的编写成果,更融入了一些现代的计算方法。
张好古深知这部历法并非十全十美,但通过将中西方法相结合,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创新,总体而言,《崇祯历书》无疑超越了以往历朝历代的历法。
最后,张好古挺身而出,毫不退缩地据理力争。在他的坚持下,朝廷最终认可并通过了这部历法,决定将其推行至全国。
当徐光启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从书桌上拿起那本崭新的《崇祯历书》时,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这本书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和努力,是他对天文学研究的结晶。
他满怀期待地轻轻翻开书页,然而,就在他的目光触及到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时,一股难以言喻的痛苦突然涌上心头。他的喉咙一阵发紧,紧接着,一口鲜血如喷泉般从他的口中喷涌而出,溅落在书页上,形成了一朵朵触目惊心的血花。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内阁都陷入了混乱。人们惊恐地围拢过来,有人急忙将徐光启抬到休息室的床上,有人则飞奔出去寻找太医,还有人赶紧去联系他的家人。
没过多久,太医匆匆赶来。经过一番仔细的诊断,太医面色凝重地告诉众人,徐光启的病情是由于旧疾复发,再加上长期以来对历书的呕心沥血,如今历法终于成书,他的精神上一松懈,身体便再也承受不住,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此时此刻,家中的亲人唯有随他一同修订历法的外甥,以及因进京赶考而滞留在此的孙徐尔斗。
二人赶忙将徐光启接回府中,徐老太君心急如焚,立刻差人前往张府,将徐光启生病的消息告知。消息如飞鸟般迅速传递,很快,张府便有人快马加鞭赶往周口店,去告诉张好古这一紧急情况。
张好古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刻策马狂奔,一路上风驰电掣,马不停蹄。为了尽快赶到徐光启身边,他甚至不惜频繁更换马匹,以保持最快的速度。而在他身旁,唯有吴大宝一人相随。
经过一路疾驰,张好古终于在第二天的下午抵达了徐府。他心急如焚地冲进府门,径直奔向内堂。
一进入内堂,张好古便看到了躺在病榻上的徐光启,他的脸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仿佛生命的火焰正在渐渐熄灭。
就在这时,太医恰好也在现场。他与张好古一同移步至外屋,然后将徐大人的病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好古。原来,徐大人上次在观象台上不慎摔倒,腰部受到重创。太医院的医生们经过会诊后,建议徐大人安心静养,待伤势痊愈后再去衙门处理公务。
然而,徐大人却对这个建议置若罔闻,坚决不同意休息。不仅如此,他还严令太医院对此事保密,绝不能让他的家人知晓。由于徐大人一直强撑着工作,过度劳累,最终导致旧伤复发,病情愈发严重。
张好古心急如焚,连忙追问太医:“我老师的病情如此严重,还有没有办法救治呢?”
太医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道:“徐阁老年事已高,身体机能衰退,太医院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实在是回天乏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