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就直说了。”
何良焘坐直身子,双手按在桌沿,眉头微蹙抛出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疑问,便是炼铁用的燃料,我在厂里见工匠们用的是一种黑褐色、质地坚硬的块状物,听人说叫焦炭,工匠说是用煤炭炼制的。”
“我知道煤炭直接炼铁不成,烧起来尽是烟,还容易让铁变脆,可为何不用木炭炼铁,反倒要费功夫把煤炭炼成焦炭呢?”
李国助闻言,指尖在桌沿轻轻敲了敲,琢磨了一阵措辞,开口解释道:
“木炭虽好,但炼铁用量太大,烧一炉铁要砍上百棵树,长期这么伐木烧炭,早晚要把山林砍光,得不偿失。”
“质地也脆,一压就碎,根本撑不住大鉴炉里几层楼高的炉料重量,碎末子还容易堵了热风的通道,让铁炉没法透气;”
“所以用木炭炼铁,炼炉的高度难以突破上限,而用坚硬的焦炭,就可以把铁炉建的更大;”
“木炭的热量不足,不能使铁矿石充分熔化,铸炮时就容易产生气孔,影响火炮质量。”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特意补充道,
“其实比起木炭,直接用原煤炼铁的毛病更多。”
“原煤里面杂七杂八的东西多,尤其是藏着硫气,烧的时候硫气会钻进铁里,原煤炼的铁之所以脆,就是因为染了硫气,用这种铁铸炮,开不了几炮就得炸膛;”
“而且原煤里还裹着不少能烧的油气,一扔进炼铁炉就会乱着烧,一会儿火大一会儿火小,炉温忽高忽低,不仅炼不熟铁,还会把炉里的料压得稀烂,连个稳定的料堆都形成不了,热风进不去,铁炉直接就成了废炉,根本没法正常出铁。”
待何良焘消化完,李国助语气才稍缓,接着说:
“而焦炭是用烟煤专门炼出来的,把烟煤装在密封的窑里,烧到火候足了,里面的油气、硫气这些杂东西就都烧光了,最后只剩纯纯的碳;”
“它硬得能顶住炉料的重压,还带着不少细孔,热风顺顺当当地就能从孔里穿过去,燃烧时火力又猛又稳,温度能充分熔化铁矿石,还不会让杂质混进铁水,这样炼出的铁又韧又结实,铸炮才靠谱。”
“原来如此!”
何良焘听得连连点头,随即皱起眉追问,
“那这焦炭炼铁的法子,又是从哪来的?能想出此法之人端的是高明啊!”
李国助抬眼笑了笑,忽然反问:
“烈侯兄在雅兰城见过咱们造的千里镜吧?觉得怎么样?”
“千里镜?”
何良焘愣了愣,疑惑地皱眉,
“那镜片倒是通透得很,比我在澳门见的西洋千里镜还清楚!”
“我一直以为那镜片是水晶做的,难道竟是玻璃做的?可这跟焦炭炼铁又有何关联?”
“关系可不小,这玻璃的手艺,正是焦炭法子的引子呢。”
李国助语气顿了顿,身子微微前倾,缓缓道,
“咱们永明镇的玻璃业和制镜业,基本都在鲁商手里,其中的颜山孙氏更是博山数百年的琉璃世家,家主孙元昌先生还是南海边地公司的股东。”
“前些年山东闹饥荒匪患时,孙先生还帮着咱们引渡了上千山东移民过来,对咱们永明镇的发展可是立了大功的。”
“咱们制千里镜的玻璃,就是博山琉璃工匠照着西洋水晶玻璃的烧制工艺,一点点改良出来的。”
“而炼焦炭的法子,最早就是博山琉璃工匠为了烧好琉璃,慢慢琢磨出来的。”
何良焘眼睛一亮,往前凑了凑:
“哦?烧琉璃还能琢磨出炼焦的法子?倒要听听其中的讲究!”
李国助笑着点头,继续道:
“博山工匠烧琉璃的年头,至今也有上千年了。”
“早先他们都用木柴当燃料,可烧一窑琉璃要烧三五天,得砍上百棵大树,日子久了,周边的林子都砍秃了,木柴越来越难寻,工匠们才开始试着用本地盛产的煤。”
“可煤一进窑就出问题,烧起来满窑都是黑烟,还有一股油气,粘在琉璃料上,烧出来的琉璃要么带黑点子,要么颜色发乌,卖不上价;”
“而且煤烧起来火性不稳,一会儿猛一会儿弱,温度忽高忽低,有时候琉璃还没烧透,窑温就降了,一窑料全废了,工匠们心疼得直跺脚。”
“后来有个守了三十年窑的老工匠,琢磨出个法子,他模仿烧木炭的法子,在窑边挖了个土坑,把煤块码在里面,上面盖一层厚土,只在坑底留几个小口透气,然后在外头点火,让煤在坑里慢慢闷烧。”
“烧了两天两夜,扒开土一看,煤块变成了黑褐色的硬块,闻着也没了油气味。”
“他试着丢进琉璃窑里,竟是一点烟都没有,火还特别旺,温度稳得很,烧出来的琉璃又透又亮,连以前难烧的浅青色料都能烧得均匀。”
“这就是最早的焦炭,博山工匠叫它煅炭,一开始就是用来烧琉璃和瓷器的。”
“竟还有这样的巧思!”
何良焘听得入了神,忍不住插话,
“为了烧好琉璃,倒先把煤炼成了好料!”
“可不是嘛。”
李国助接着道,
“后来博山冶铁的工匠也犯了难,木炭不够用,直接用煤,炼出来的铁又脆,打个农具都容易断,更别说铸炮了。”
“有个冶铁匠跟琉璃窑的工匠相熟,见他们用煅炭烧琉璃那么好用,就试着拿了些放进冶铁炉。”
“没想到这煅炭又硬又结实,能撑住几丈高的矿料,杂质还少,烧出来的铁又韧又有劲儿,打出来的刀枪、铸的铁锅都特别耐用。”
“从此这焦炭炼铁的法子,才算从琉璃窑里,真正用到了炼铁行里。”
“原来如此!”
何良焘恍然大悟,拍了下桌案,
“这可真是,一行的难题,有一行的巧解!”
“先是琉璃工匠为了求好料,琢磨出煅炭,后来又解了冶铁的燃料困局。”
“说到底,还是工匠们常年守着窑炉,才摸透了煤的性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