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谣言,流传广泛。
有人甚至传到了天涯论坛,然后很快被删帖,发帖人也被封号了。
到了这一步,原本带队传话的赵局也好,他的上司也好。
大概都明白了什么。
原来,他们是顺便为唐文扬了名。
后来一打听,这个案子,有对方出力。
那也就没什么了。
对方打招呼的人级别太高,这种人开口,谁也不能说唐文没有背景。
扬名只是小事。
谢根融的案子,牵连了不少人。
由于证据确凿,证人众多,加上谢根融也没有硬挺着。
很快有了结果。
下一步,就是法院的量刑工作了。
京城有关部门给江南回话。
张秘书长接到电话,听对面提起唐文,心照不宣地笑了笑。
不料对方话锋一转,又聊起唐文创作的:
“这位唐文,真是才子,年纪轻轻,居然能写出这种鸿篇巨着来!”
张秘书长心里缓缓冒出一个问号:“倒是我孤陋寡闻,唐文唐总,最近写了什么大作?”
“哈哈,张秘书长不知道?”对面没有卖关子,似乎觉得很有意思:“书名叫作《大明王朝1566》,非常值得一看,我愿称之为,新千年来第一奇书!”
“啊?”
早已喜怒不形于色的张秘书长,没有压抑住惊讶。
对面大佬心情不错,多说了两句:“据说是央台领导看完,亲自写了序,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已经连载完了,下一步出书,要拜托你给我要几套签名版!”
“您说得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现在就出去买上一本,一睹为快。”张大秘书确认对面大佬不是在开玩笑。
心里越发惊讶:唐导到底写了什么?
对面大佬:“天才就是天才,我本以为这种,至少要浸淫官场几十年,才能写得出来。后生可畏啊。”
这话夸得很重,而且似乎带着几分试探调侃的意味。
大佬时间宝贵,没再多说什么,让张秘书长跟领导问好。
挂了电话。
他略作沉吟,吩咐人找来最近几期的人民文学杂志。
等吃过晚饭回到办公室,办事员已把今年的所有人民文学的期刊都送来了。
张秘书长随手翻了翻,发现《大明王朝1566》连载三期,每期足有一二十万字,占据刊物的大半页数。
这无疑是一种破例。
他目露惊色,看来人民文学的主编,很推崇这篇啊。
【序言】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翻开唐文小友《大明王朝1566》,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嘉靖年间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局,更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权力运行逻辑的历史,它超越了寻常的文学叙事,直指古代官僚体系…】
【宣传工作人员,2003年夏,于京城】
这就是那位的序?
评价很高啊。
是写实风格的作品?
带着好奇与几分期待。
张秘书长翻开正文:【已经腊月二十九了,嘉靖三十九年入冬以来京师地面……】
前面的文字,没什么奇峻,只能说是平实无华。
但阅读者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很快。
故事迎来第一个冲突。
【第一章,太监冯宝,越级报祥瑞;其实,只是抢着跟皇上说一声,天上下雪了。对比前面,他一个小动作,就要了钦天监官员的命,这会儿跪在地上自己扇自己耳光……一下把宫廷内部的复杂性,立了起来。】
读到这儿,张秘书长啧了一声,暗道有点意思了。
刷、刷
已经是下班时间,屋内无人打扰,只有偶尔响起翻书的动静。
刷。
最后一页纸翻过。
张秘书长抬起了头,轻轻吸了口冷气。
不知不觉,已看完了三分之一。
看看墙上的挂钟,是夜里十一点了。
他摇摇头,忍不住露出笑容,上一次看书这么入迷,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刚上班后不久?
张秘书长有些记不清了,起来换了杯热茶,又拿起了第二本人民文学。
办公室里,有休息间,今晚就不回家了……
从政之人,不喜欢玩乐的人有许多,不喜欢看书的,几乎一个也没有。
秘书长看完,明白了京城相关部门的领导,在电话中的那句“后生可畏”。
他看完,同样心惊。
唐文如此年轻,从未涉足官场,哪儿来这么通透的见识?
是有人教他?
还是,只是因为他是天才而已?
熬夜看书的后果就是,次日,领导看见他满眼的红血丝,还以为他遇到了什么事儿。
结果张秘书长微微一笑,回办公室拿了三本崭新的人民文学送给领导。
“你是熬夜看书了?”
“小唐的大作,不可不看啊。”
“哦?”领导微微惊讶,没多说什么。
把几本杂志放在了一旁。
工作太多,看书只能抽空。
忙碌了一天。
睡前,领导随手翻开杂志,看到了这篇《大明王朝1566》
于是,接下来连续三天没睡好。
每天都挑灯夜读,熬到两点,实在熬不住了,才罢休。
“小唐这篇,害人不浅啊。”
领导和秘书长相视而笑。
“这两天我托人打听了一下,这本书很多老朋友在看。见我托人问他们观后感,还赖上我了,要我找作者要一些签名书。”
张秘书长笑道:“可不是呢!我这边也欠了很多本签名书啊。”
“那等小唐下次过来,咱们不能轻易放他走了。”
“是啊,领导。我看到时候请咱们食堂的师傅,拿出点真本事给他摆上一桌,他自然会愿意签名的……”
《人民文学》不是为了赚钱的文学刊物。
它代表着华夏现代文学的高峰。
因此,很多单位和部门,都有订阅。
还是那句话,成功人士,多有阅读的习惯。
《大明王朝1566》,在各地已经有了一批素质颇高的读者。
人艺。
作为国内最高的话剧殿堂。
人艺几乎订阅了国内各地的着名杂志。
阅读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于,他们需要好故事来改编剧本。
刘老院长已经卸任。
院长暂时空缺,新任常务副院长濮存新,早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篇。
然后,就是漫长的煎熬。
因为《人民文学》是月刊,他看到的只是前三分之一。
一本好书,看到一半,没了?
这不是折磨人吗?
濮存新郁闷,却没有办法。
可一想到要等一两个月,才能看完全书,心里就跟猫爪似的。
想来想去,他觉得不能自己一个人受这份罪。
于是,从图书馆里取来了所有的人民文学。
准备先发一本给好友梁贯华。
梁贯华接了蓝星的《神探狄仁杰》,平时没事儿,都是对着剧本琢磨。
见老朋友走进来,老梁打趣道:“哟,院长大人亲自来视察小人的工作了。”
“少阴阳怪气的,我看到个好故事,本来想分享给你。”说着,濮存新把手里人民文学亮了亮,然后又道:“现在,你对本院不敬,不给了。”
老梁不知有诈,笑呵呵地上前,嘴里说着软话,趁着濮存新不注意,一把把杂志抢了过来。
“唉唉唉”
“哈哈,走走走,别耽误我看书”
濮存新摇头离开。
回到办公室又取了一本,晃晃悠悠往外走。
本想去“坑”冯源征,结果半路遇上了宋玬玬,这本杂志成功送给了她。
然后,吕仲、冯源征等人都没逃掉。
几本杂志送了个干干净净。
濮存新心情好了起来。
当晚下班,嘱咐办公楼的行政人员说:“明天上午我有事不来,但要是有人来问呢,你就说我全天都不在。”
行政人员一头雾水,只好茫然地点点头。
梁贯华、宋玬玬等着名演员,本就喜欢看书。
濮存新推荐时,又是那么煞有其事。
几人回到家,迫不及待翻开了杂志。
这一看不要紧。
熬夜也不要紧,关键是书没写完,这不是坑人吗?
第二天全是顶着黑眼圈来的。
到了人艺,比较老练的梁贯华,知道自己上了当。
拿出《人民文学》来,本想照猫画虎送给其他同事,没想到书刚拿出来,好几个人直勾勾地盯过来。
然后,不约而同地,从包里、背后,掏出一本一模一样的《人民文学》
“濮存新?!”
“好一个濮院长!”
“把没连载完的,推荐给咱们,这不是害人吗?”
“我一夜没睡”
“是啊,我都想去人民文学偷书去了”
“就是,找他去!”宋玬玬最勇。
有她带头,大家一块去了。
在路上,大家商量起来:
“今天中午,高低宰他一顿好的。”
“烤鸭怎么样?”
“我看不如晚上宰一顿,还能喝一杯。”
“这个主意好。”
大家商量好,来到院长办公室,被告知濮院没有来上班。
宋玬玬第一个不信。
梁贯华了解老友:“这人八成是躲起来了。但院里事儿那么多,又有政务又有新剧要上。他肯定放心不下,这样,下午我们就说《李白》排练出了点问题,把他骗过来怎么样?”
宋玬玬多灵啊:“骗之前,得先把这篇的事儿折过去。”
“嗯嗯……”
两人聊完,开始做局。
下午,濮存新接到电话,不疑有他,果然上当。
下班后,被大家押着去了四季民福。
一大帮人,吃了三只鸭子,喝了好几瓶酒……
吃饱喝足,宋玬玬道:“唐文导演的故事写的真不错,要是陈在院里就好了,说不定,能从她那儿看到全篇。”
此时,陈已经进了周星弛的剧组。
人艺发生的这件趣事,在圈里传开。
中戏、北电的学生,纷纷跟风买了杂志。
“老鬼,老唐这书写得怎么样?”周一卫问道。
张颂纹抬起头:“太牛了!这部要是能改编成电视剧,我说什么也要问老唐要个角色,绝对能流传下去。”
“这么好?拿给我看看。”
《大明王朝》全篇连载完。
人艺尝试改编成话剧。
可惜,经过多次讨论,大家失落地认为,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涉及的场景太多,内容太丰富。
搬上舞台要演多久呢?
三五个小时肯定不够,就算要压缩一部分内容,也得演上五个小时以上吧?
这只是初步的估算时长。
人物呢?
里面主要人物,颇有特点,需要多少成熟演员?
濮存新真心喜欢这个故事,不愿意放弃:“我们对这篇的了解,尚且比较浅显。我们再读几遍,如果实在不行,看看能不能请到原作者唐导,来给我们讲一讲。”
梁贯华同样喜欢:“有道理,如果实在不行,拍成影视剧的时候,唐导肯定需要一些老戏骨。说不定,人艺能参与进去。”
濮存新微微皱眉,他更喜欢舞台的纯粹。
不等他说什么,梁贯华继续道:“我和唐导吃过饭,聊过天,他并不是沉溺于名利的人,是他的心血,如果他要拍,肯定要求比较高。”
濮存新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一说法。
《大明王朝1566》就这么慢慢流行起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阿……咳,哈姆雷特。
从这篇中,大家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文学爱好者,感慨人物的塑造,故事的牛*……
文学评论家,看到了【演绎故事,正史化的深度】
而一些zz敏感者,分析起唐文本人:“这种书,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出身普通人家的作者,能写出来的吧?”
“人无法想象出,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唐文背景,果然不一般啊”
“绝对的家学渊源!”
笃信这一说法的人不少。
《大明王朝1566》,对古代王朝的剖析,过于透彻了。
说法传播开,很有市场。
倒是佐证了之前的流言。
远在香江的唐文,陆续知道了这些反馈。
还接到了张秘书长的电话。
“你写了这么精彩的,也不知道先给我看看?”
“我可是替你答应了很多签名书的”
“……”
一通电话,又一次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没想到,写完这本,还有意外收获。”唐文拿出珍藏的银行汇款单。
这是人民文学给他的稿费。
按理说,领完稿费之后,汇款单是会被银行收走的。
不过,如果是在线上,用网络银行操作转账,就可以把汇款单保留下来做个纪念。
现阶段,网络银行早已出现,只是尚未普及。
“欧巴?这笔钱好像不是特别多吧?”唐文看了好一会,引起了李孝利的好奇。
她虽然不认识中文,但能看懂汇款单上的阿拉伯数字。
这笔钱怎么能用多不多来形容呢?
唐文不满地看着她。
到底是年轻没有精咽啊……
自己要尽快给她补上这一课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