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先生,”夕桐用他那彬彬有礼的管家腔调开口,声音不大,但足以让厨房里的邹善听清,“根据我的美食数据库分析,传统红烧狮子头的肉馅,手工剁制虽然能更好地保留肉纤维的口感和风味,但在效率上和肉质均匀度上,其实比不上现代的高功率料理机。采用特定频率的脉冲搅打,可以在三十秒内达到近乎完美的乳化状态,还能精确控制肉馅的温度,避免因长时间手工操作导致的肌肉蛋白轻微变性,影响最终成品的嫩滑度…”
邹善剁肉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甚至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仿佛没听见。
夕桐见没得到回应,以为邹善是被自己的“科学理论”所说服,或者至少是在思考,于是变本加厉,将目光投向了那条已经处理好的鲈鱼。
“还有这条鲈鱼,”夕桐推了推并不存在的眼镜,平板屏幕上调出了清蒸鱼的3d解剖图,“您使用的‘一字斜刀法’虽然美观,但从热力学传导效率的角度看,并非最优。如果采用我计算的‘网状交叉微创刀法’,在鱼皮和鱼肉浅层形成更密集的微小通道,可以使蒸汽更快速、均匀地渗透到鱼肉内部,理论上能缩短约百分之八的蒸制时间,同时让鱼肉吸收调味汁的效果提升百分之十五左右,实现更极致的鲜嫩…”
他还在滔滔不绝地阐述着他的“优化方案”,甚至开始在平板上模拟所谓的“网状交叉微创刀法”动画。
就在这时,邹善终于停下了剁肉的动作。
他没有看夕桐,只是将双刀稳稳地放在砧板旁。然后,他拿起旁边篮子里的一根白萝卜,萝卜还带着泥,看起来十分普通。
夕桐还在说着:“…当然,这种刀法对稳定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需要亚毫米级的控制,普通人类厨师很难掌握,不过对于我这具身体的精密操控系统来说…”
他的话戛然而止。
因为邹善动了。
他甚至没有转身面对夕桐,只是手腕猛地一抖!
那根带着泥土的白萝卜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化作一道模糊的白影,以惊人的速度旋转着射向夕桐!目标并非夕桐的身体,而是他正在滔滔不绝的“嘴”——
更准确地说,是他耳朵上别着的那个微型耳麦!
“啪!”
一声极其轻微却清脆的碎裂声。
夕桐只觉得耳廓微微一震,那个集成了通讯、降噪、部分数据处理功能的微型耳麦,已经被那根飞来的萝卜精准地击碎,变成几片细小的碎片和电子元件,掉落在地。萝卜本身则在完成使命后,“咚”地一声掉在地上,滚了两圈,沾满了灰尘。
整个厨房,乃至客厅都瞬间安静了一下。张飞张大嘴巴,忘了咀嚼嘴里的零食。赵云挑了挑眉。诸葛亮摇扇的动作微微一顿。
夕桐的实体身体彻底僵住,平板电脑还举在半空,屏幕上那个“最优刀法”的动画还在循环播放。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空荡荡的耳廓,核心处理器疯狂运转,却计算不出任何应对这种“物理性打断”的有效方案。
邹善这才缓缓转过身,拿起抹布擦了擦手,目光平静地看向夕桐,语气依旧没什么起伏,但每个字都像小锤子敲在夕桐的合金心脏上:
“做饭,靠的是手感,是经验,是对食材的尊重。”
“不是靠你那些冰冷的数据和算法。”
他指了指地上碎裂的耳麦和滚落的萝卜,“下次,再在我处理食材的时候,用你那些‘理论’指手画脚…”
邹善的目光扫过夕桐手中的平板电脑,又落回他脸上,“碎的,就不只是耳麦了。”
夕桐感觉自己的仿生汗腺差点就要模拟出冷汗了。他立刻站直身体,将平板电脑迅速收到身后,脸上的表情从之前的“专业点评家”瞬间切换成了“乖巧懂事好管家”。
“是!邹先生!我明白了!”夕桐的声音无比诚恳,“传统技艺博大精深,数据只是辅助,绝不能本末倒置!我这就去帮您把地上的萝卜和…和零件清理干净!”
他几乎是瞬间进入了高效工作模式,找来扫帚和簸箕,以最快的速度将耳麦碎片和脏萝卜清理掉,动作麻利,眼神专注,再也不敢多看一眼砧板上的肉馅和鱼,更别提发表任何“高见”了。
客厅里,张飞终于忍不住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笑声:“哈哈哈哈!嗝儿…笑死我了!夕桐这小子,真是不长记性!老邹,干得漂亮!”
赵云也忍俊不禁:“善哥这手飞萝卜的功夫,怕是比他的飞刀也不遑多让了。”
诸葛亮摇扇轻笑:“因材施教,邹兄深得其味。夕桐此番,当可铭记于心。”
林昼趴在沙发背上,看得津津有味:“邹叔叔好厉害!用萝卜就能打中那么小的东西!”
林夜嘴角微扬,拿起水杯喝了一口,心想:看来夕桐的核心程序里,需要添加一个“厨房区域禁言及保持安全距离”的底层协议了。不过,这样热闹的日常,偶尔来上一下,似乎也挺有意思。
邹善像是没事人一样,重新拿起双刀,继续他那富有节奏的剁肉工作。“笃笃”声再次响起,沉稳而有力,仿佛刚才那段小插曲从未发生。
当晚的餐桌上,红烧狮子头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入口软糯鲜香,肥而不腻;清蒸鲈鱼肉质洁白,嫩滑如豆腐,带着恰到好处的葱姜香气。每一道菜都堪称完美,是任何数据和算法都无法精确复制的、带着“人”的温度与手艺的杰作。
夕桐默默地吃着饭(他的仿生系统能模拟进食和味觉分析,但此刻他更专注于“品味”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再也不敢对桌上的任何一道菜发表评论。他甚至觉得,邹善先生做的菜,比起任何经过“优化”的食谱,都要好吃得多。那是一种无法用数据衡量的、名为“心意”和“技艺”的东西。
林夜吃着美味的菜肴,看着桌上其乐融融的众人,感受着这平凡又特别的夜晚。守护世界的任务很重要,但守护好眼前这份温暖的日常,同样重要。他看着身边虽然安静但眼神灵动的林昼,又瞥了一眼正在认真“品尝”青菜的夕桐,心想:这样的日子,如果能一直持续下去,就好了。
当然,他知道这不可能。暗处的涟漪终会再次泛起,新的任务迟早会来。但在那之前,就好好享受这顿饭,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以及…身边这群独一无二的伙伴吧。哪怕其中某个伙伴,需要时不时被“物理”提醒一下,才能保持安静。
晚餐在温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夕桐主动承担了洗碗和清理厨房的工作,动作一丝不苟,眼神专注,仿佛要将邹善那“对食材的尊重”精神贯彻到每一个清洁步骤中去。林夜和林昼帮忙收拾了餐桌,然后便被诸葛亮叫去,检查他们近期对基础阵法理论的掌握情况——即使拥有强大的力量,理论基础也不能落下。
平静的日子过了几天。这天上午,玄镇的全息投影出现在了小院的会议桌上,表情带着一丝…无奈?
“有个不太寻常的协助请求,”玄镇开门见山,调出了一份来自本市东城分局的公文,“他们那边最近在整理一批陈年旧案卷宗,准备进行数字化归档和部分案件的重新审查。但其中不少纸质档案因为早年保存条件不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虫蛀、霉变、字迹褪色,甚至有些被水浸泡过,粘连严重。他们的技术部门尝试了各种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而且担心对原始档案造成二次损伤。”
他顿了顿,看向林夜和林昼:“分局的局长,是老陈,以前在安全局外围干过,知道世界上存在一些…嗯…‘非传统’的技术手段。他辗转托关系找到了我,希望能借调两位‘特殊技术顾问’去帮帮忙,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用常规手段修复的文件。”
这任务听起来毫无危险,甚至有些琐碎,但确实需要精细操作和非同寻常的方法。林夜和林昼对视一眼,点了点头。
“没问题。”林夜代表两人回答。
“就当是练习精准控制力了。”林昼补充道,显得有些跃跃欲试。
考虑到任务性质简单,且是在官方机构内部,安全性有保障,最终决定由邹善开车送他们过去,算是监护人兼司机。夕桐自然也跟随着,美其名曰“提供信息支持与后勤保障”,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能“优化”的地方。
东城分局显得有些忙碌而陈旧。接待他们的是局长老陈,一个头发花白、眼神却十分锐利的老警察,他显然知道林夜和林昼并非普通孩子,态度十分客气,甚至带着几分敬畏。
“麻烦两位小同志了,”老陈将他们引到一间临时整理出来的、堆满了各种破损文件盒的房间,“就是这些,能修复多少是多少,实在不行也别勉强。”
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霉味和旧纸张的气息。看着那些泛黄、脆化、甚至带着污渍和虫洞的卷宗,邹善抱着手臂站在门口,眉头微蹙,这种精细活显然不是他的领域。夕桐则已经拿出了平板电脑开始扫描环境,评估损坏程度,并试图连接警局的内部网络获取这些卷宗的电子备份(如果有的话)进行对比。
林夜和林昼没有多言,各自找了一张空桌子。林夜随手拿起一份字迹几乎褪尽,纸张也粘连在一起的询问笔录。他闭上眼睛,指尖泛起微不可查的淡金色光芒,龙渊力量被他以极其精细的方式操控着,如同最灵巧的修复针,小心翼翼地探入纸张的纤维和墨迹的残留粒子中。他在“感受”那些受损的信息,引导着能量温和地滋养脆化的纸张,驱散霉斑,更重要的是,捕捉那些几乎消散的墨迹分子,通过能量共振使其重新显影。过程缓慢而耗神,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控制力。
林昼则选择了一摞被水浸泡后晒干、紧紧粘在一起的案件照片。他双手虚按在照片堆上,眼中闪过一丝银芒。细微的水元素之力被他调动起来,并非粗暴地冲刷,而是如同最温柔的雾气,渗透进照片之间的每一个缝隙,巧妙地软化粘连的胶质,同时精确控制湿度,避免对影像涂层造成二次伤害。然后,他用极细微的气流,如同无形的手指,一张张地将照片分离开来。
两人的动作都悄无声息,没有炫目的光效,只有一种沉静的专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夜手下的那份笔录,字迹如同被时光倒流般,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林昼面前那摞照片也被完美分离,虽然影像本身因水渍有些模糊,但至少恢复了独立的状态。
老陈和旁边几个被安排来协助(实则是好奇围观)的年轻警员看得目瞪口呆。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修复技术”的认知。
夕桐看着两人的操作,核心处理器高速运转,分析着能量波动和数据变化。他忍不住又开口了,这次是对着老陈:“陈局长,从效率角度考虑,如果能够提前建立完整的档案高精度数字扫描备份,配合我的AI图像增强和破损预测算法,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感觉到一道冰冷的视线从门口射来。邹善虽然没说话,但那眼神分明在说:“你又忘了萝卜的滋味了?”
夕桐立刻闭嘴,做了个拉上嘴巴拉链的动作,默默退到角落,继续用平板进行他的“非介入式”数据分析去了。
工作持续了一上午。林夜和林昼修复了相当一部分被认为“无法挽救”的核心文件。过程中,林夜还顺手用法术加固了几盒濒临散架的卷宗册页,林昼则清理了几份文件上顽固的污渍(并非用法术,而是用了警局提供的专业清洁工具,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