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
众将满脸惊喜,没想到主公竟然将他们都带去。
这可是立功的机会啊!
只要随着前往中原都有功劳。
“全军出发!”
韩明见安排好了,扬声高喊。
他的话音一落,令旗官挥舞令旗,号角声随之而起。
“呜~”
“呜~”
“呜~”
一阵阵地号角声连绵不绝。
这次他从邺城出兵十五万,兖州出兵三万,青州两万。
共计二十万大军。
麾下大将除了在外御敌的,其他大多随军出征。
黄忠杨丑麴义他们在兖州,徐荣也已经率先出发。
跟着他的大将除了三个亲卫大将外,其他张辽赵云徐晃太史慈等人都随军。
包括蒋奇糜芳张扬陶升等人都随军。
不但兵马实力雄厚,麾下文武的实力同样雄厚。
随着韩明率先领着一众文武上前,身后大军也缓缓移动了起来。
从南营开始,大军如同一条长龙般朝着南面而去。
韩明骑着马在大军最前方,旁边典韦许褚在两侧。
后面则是一众文士。
“主公!”
郭嘉笑道:“如此雄厚的兵马,待破了袁绍,我军可以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中原。”
“不错!”
沮授笑着点点头,附和道:
“只要此战破了袁绍,主公大业便成。”
“他日封王称霸,诚为必然矣!”
此刻的沮授也是笑容满面。
主公一开始作为冀州牧,现在是邺侯,以后肯定是先做魏王。
主公做了魏王,那他们冀州士族利益得到保障,倒是不错。
“主公!”
荀谌严肃地转移话题:“想必袁绍不会轻易放弃徐州,我们还是小心为妙。”
......
“主公,眼下颜将军在彭城,但想来韩明已经出兵。”
“主公可亲领大军前往彭城与韩明对峙。”
徐州下邳县县府后堂,许攸一脸凝重地对着主位上的袁绍开口提议。
要是韩明率领大军围困下邳,他们自然是没有机会的。
只有两军对峙交战,最后大战一场,或许还有机会。
逢纪沉声道:“想来韩明的青州也会出兵攻打,他刘备定然不会尽全力,如此开阳也要有重兵把守。”
郭图眼睛一眯,郑重道:
“若是挡不住,唯有收拢兵马于彭城下邳。”
“不错!”
许攸微微点头。
袁绍见状,眼中同样凝重,却没有多少畏惧。
他左右看了看众人,开口道:
“高干袁谭董昭镇守下邳,某亲领六万大军前往彭城。”
“许攸郭图为军师,逢纪为监军。”
“大军即刻出发,务必提前到达彭城,也好以逸待劳,早做准备。”
“主公英明!”
......
淮南,州牧府。
大堂中,袁术看了看左右站着的文武,笑着开口:
“想必韩明已迫不及待的打算剿灭袁绍,眼下其可能已经出兵。”
“吾意大军夺取豫州郡县,更是要夺取徐州广陵。”
“占据这些重要郡县,吾便可与韩明划地而治。”
“一南一北,如此吾霸业可成也!”
阎象闻言眉头紧皱,他担忧道:
“主公,眼下我们实不可夺袁绍郡县啊!”
“不若待其交战出结果,无论孰胜孰负,届时主公皆可出兵占据中原各地。”
袁术听阎象这样说,心情一下子便差了。
他看向阎象,沉声道:
“若他们大战分出胜负,则可携大胜之势一统中原。”
“届时吾不但得不到中原,甚至在中原的兵马还要被他们赶出来。”
“眼下正是吾取中原郡县的大好机会,怎可错过?”
“吾可不同刘表那样为守城之犬。”
他说完,冷冷地看着阎象开口:
“子容休要再提助那个家奴与按兵不动的话。”
紧跟着他又看向杨弘,朗声命令道:
“子恭,让刘勋乐就他们准备夺取乐陵。”
“诺!”
杨弘恭敬地点头。
现在主公夺取中原确实是好机会。
只要主公和韩明的关系没有破裂,那他们的主公便可以和韩明开始一南一北。
到时候南北两帝,也是不错。
如今主公兵马快有了二十万,可谓是强大无比。
而主公明显那个心思愈发浓重。
要是主公称帝,他很可能就是三公之一,甚至是丞相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
庐江郡,皖县。
东门三里外的孙军大营,孙策满脸沉重地看着周瑜。
“公瑾,当真要带兵强攻吗?”
他一脸沉重地开口。
“主公!”
周瑜俊美的脸庞上闪过一丝自信:“兵马没了可以再募,但眼下正是取庐江的机会。”
“若是庐江归为袁术治下,加之其正在谋取豫徐之地,还有那个玉玺。”
“他称帝的可能性便更大。”
“眼下瑜已让人在吴郡等地传言代汉涂高,等主公为其取了庐江,瑜便让人在淮南传涂高者,公路也!”
“如此袁术极有可能称帝,届时江东各地必然皆反。”
“至少不会听其号令!”
“主公趁机占据江东郡县,如此,可于江东成就霸业。”
周瑜说完,对着孙策认真地点点头。,
孙策眼睛一眯,也是当即下定决心。
“如此,翌日起,开始强攻!”
......
“你们说,韩明会出多少兵马攻打袁绍?”
长安西门三十里外,正带兵出征的曹操淡淡地询问。
程昱想了想,眼中闪过一丝凝重,开口道:
“恐不下二十万大军!”
“嘶~”
曹操吸一口凉气。
二十万大军,二十万大军啊!
韩明邺城留守五万,幽州并州留守五万。
其他地方再镇守五万。
恐怕近四十万大军。
曹操低声道:“如此,韩明恐有四十万大军了。”
“然也!”
程昱认可的点点头。
一旁的夏侯惇眉头一皱,有些不信地开口:
“四十万大军,韩明没那么多粮草养兵吧?”
程昱看了看夏侯惇,轻声解释道:
“冀州养二十万,幽并青养十万。”
“甄家糜家等助其养十万。”
“而河内河东等地也可养数万。”
“如此韩明便可养四十余万大军。”
“今冀州的韩氏犁,大大地加快了耕作效率。”
“韩明治下的百姓大多都在开垦荒地,更能增加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