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宗)是隋末农民起义浪潮中的地方武装首领,其事迹仅散见于《旧唐书·高祖本纪》的零星记载,无独立传记传世。结合隋末乱世的政治格局与李渊集团的发展历程,可勾勒其生平轮廓,展现他在隋亡唐兴转折期的历史选择与作用。
关于徐善(宗)的生卒年份、籍贯细节及起义前的经历,史料均无明确记载。隋末炀帝暴政引发全国性动乱,大业七年(611年)起,山东、河北等地率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后战火蔓延至江淮、岭南,各地豪强、流民纷纷聚众起事,形成“群盗蜂起”的局面。徐善(宗)以“东海贼帅”的身份见于记载,推测其出身东海郡(今江苏东北部、山东东南部一带),可能是当地豪强或因战乱失去生计的流民领袖,在大业中后期趁乱聚众起义,逐渐成为东海地区有影响力的武装势力首领。
“贼帅”是隋末唐初对起义军首领的常见称谓,并非贬义定性,而是当时官方史料的习惯性表述。徐善(宗)能在东海地区建立武装并被载入史册,说明其麾下拥有一定规模的兵力,且在当地具备较强的号召力,可能通过控制地方据点、保障流民生计等方式巩固势力,成为东海一带不可忽视的反隋力量之一。
徐善(宗)生平中最明确的事迹,是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归附李渊。这一年是隋末局势的关键转折点: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随后率大军南下,目标直指关中地区;七月,李渊军渡过黄河,沿途吸纳各地反隋武装与地方势力,迅速壮大实力。徐善(宗)选择此时率部归附,正是看中李渊集团的发展潜力——李渊身为隋朝贵族,兼具正统性与军事能力,其“废昏立明”的口号也得到众多反隋势力认可。
对于李渊集团而言,徐善(宗)的归附具有多重意义。从军事层面看,徐善(宗)的武装补充了李渊的兵力,尤其为其后续进军关中、对抗隋军残余势力提供了助力;从政治层面看,东海地区武装的归附,反映出李渊集团已成为反隋力量的核心之一,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国的影响力,也为其他割据势力树立了归附典范。徐善(宗)的选择,本质上是隋末地方武装在乱世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理性决策,体现了当时“强者为尊”的势力整合逻辑。
然而,归附李渊之后,徐善(宗)的事迹再无史料记载,其后续命运、军队的改编情况及是否参与唐朝建立后的战事等,均无从考证。结合唐初对归附势力的处置惯例推测,他可能被授予相应官职,继续统领原有部众参与军事行动,也可能因势力规模较小被编入其他军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此外,隋末唐初局势动荡,不少地方首领在势力整合中消亡,徐善(宗)也可能在后续的战事或政治斗争中不知所踪。
尽管记载匮乏,徐善(宗)的存在仍具有历史价值。他是隋末众多农民起义首领的缩影,其经历折射出隋末乱世中地方势力的生存状态——从聚众反隋到择主归附,每一步选择都与时代大势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