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622年)夏,随着秦王李世民自山东班师,并将扫尾之战委于李神通、李世积等将,天下重心似乎已从东方战场转向长安庙堂。
同时,杜伏威的入朝受封与李子通叛逃被诛,标志着江淮之地彻底归心,唐廷威望臻于鼎盛。
然而,唐朝天下的烽烟并未完全熄灭。在河北,败亡后逃至定州(今河北定州)的刘黑闼,其旧部曹湛、董康买于鲜虞(定州治所)再度聚兵响应,使本已平定的局势复起波澜。
七月的河北,硝烟味尚未被盛夏的禾黍之香完全掩盖。定州城垣之上,残破的“汉东”旌旗早已更换为大唐的赤色军帜,但坊间巷陌里,仍潜流暗涌。
在城西一处废弃的酿酒作坊内,蛛网密布,酒糟酸腐的气息混杂着土腥味。曹湛一脚踢开挡路的破瓦罐,压低声音对阴影中的董康买道:“董兄,秦王已班师,李神通那老儿岂能镇住山东?这是天赐良机!”
董康买从暗处走出,一道刀疤从眉骨划至下颌,在昏暗光线下更显狰狞。他抓起一把尘土,任其从指缝流下,哑声道:“某这条命是夏王(窦建德)给的,刘公(刘黑闼)既在,这河北就翻不了天!只是……眼下唐军巡查甚严,仓促起事,恐……”
“怕什么!”曹湛猛地打断,眼中燃烧着赌徒般的火焰,“鲜虞城内有我们多少老弟兄?唐廷以为杀了范愿、收了高雅贤,咱们就成没头苍蝇了?呸!刘公一日不死,这河北的魂就散不了!”
他凑近一步,几乎贴着董康买的耳朵:“我已联络上洺州旧部,只要咱们在定州竖起大旗,南边必然响应。到时候——”话未说完,窗外突然传来夜枭啼鸣,二人瞬间噤声,手按刀柄,直到确认是约定暗号才缓过气来。
董康买长吐一口浊气,终于咬牙道:“也罢!某这把骨头,宁可战死沙场,也好过像野狗般烂在沟渠里!”他想起当年窦建德在牛口渚被俘时,自己被迫跪降的屈辱,胸腔里翻涌着不甘的烈火。
三日后,月黑风高。鲜虞县郊的乱葬岗上,陆续聚集起数十条黑影。曹湛站在残碑上,撕开胸前衣襟低吼:“弟兄们!唐虏夺我田地,辱我妻女,今奉刘公将令——”
“复我汉东!”人群里爆出压抑的嘶吼,锈迹斑斑的横刀在月光下泛起冷光。
当夜,定州十三处烽燧接连燃起狼烟。谁也没想到,这场本以为彻底平息的风暴,正以更猛烈的态势从灰烬中翻卷重生。
长安,太极殿。初夏的晨光透过高窗,映照在蟠龙金柱上,却驱不散殿内凝重的气氛。
兵部尚书匆匆出班,双手呈上八百里加急军报:“陛下,定州急报!逆贼刘黑闼逃至鲜虞,其旧部曹湛、董康买聚众响应,已连破三处烽燧!”
御座上,李渊眉头深锁,将塘报重重掷于案上:“好个刘黑闼!朕以为河北已定,不想余烬复燃如此之速!”他锐利的目光扫过丹陛下侍立的群臣,“诸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太子李建成率先出列,声音洪亮:“父皇,儿臣以为当遣幽州总管李艺自北向南,再择一员上将自南向北,两路夹击,旬月之内必可荡平丑类。”
侍立一侧的李世民垂眸不语,心中暗忖:大哥欲借此役安插亲信......若让东宫再掌一军,我在朝中愈发势孤。
正当他思虑间,侍中陈叔达忧声道:“太子殿下所言虽是,然今岁关中饥馑,若再兴大军,恐粮草难继。且江淮初定,杜伏威旧部......”
“陈侍中过虑了。”
李世民适时开口,声音清朗从容。他缓步出列,向御座躬身:“儿臣举荐一人,即淮阳王李道玄。”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不少老臣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人选颇感意外。
李道玄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他的父亲是李渊的堂弟李贽。因此,他是李世民的堂弟,属于皇室宗亲中与李世民关系非常亲近的一支。
他几乎是李世民一手培养起来的将领。从太原起兵开始,年仅十五岁的李道玄就跟随李世民征战,常在其左右,可以说是李世民看着长大并一手提拔起来的。
李世民不疾不徐,目光扫过面露诧异的李建成,心中冷笑:大哥定以为我要争这个统帅之位,可我偏要反其道而行。
李世民举荐年仅十九岁的堂弟淮阳王李道玄挂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步棋,其背后有多重原因。
“道玄虽年仅十九,”李世民声音坚定,继续说道:“然自太原起兵便随军征战。当年虎牢关大战,他率轻骑直突窦建德军阵,三进三出,勇冠三军。这样的良将之才,正当借此役历练。”
他刻意略去这少年其实是自己一手栽培的心腹,从十五岁起就在他麾下成长,每一个战阵技巧都是他亲自指点。此刻举荐道玄,既能在河北战局中保持秦王系的影响力,又不至引来父皇猜忌。
李建成脸色微沉,正欲开口反对,李世民抢先道:“况且刘黑闼新败,所率不过残兵败将。此战看似凶险,实则正是磨练宗室子弟的良机。”他转向御座,言辞恳切:“儿臣以为,此等风险可控之战事,正适合道玄这等年轻宗室积累威望。”
这话表面是说给李渊听,实则字字都在点拨,真实意图在于说明此战难度不高,正好用来培养我们自己人。
龙椅上的李渊抚须沉吟,目光在两个儿子间逡巡。他何尝不知世民这番举荐的深意?但想到这个侄儿确实勇武过人,又是自家人,总比让某个将领再立新功要来得好。
“准奏。”李渊终于开口,“就依秦王所奏,以淮阳王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
李世民躬身领命时,眼角瞥见李建成不甘的神色,心中暗舒一口气。这一步棋,既避免了父皇猜忌,又阻了太子势力,更让自己的人在军中崭露头角。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完美的安排,竟会在不久的将来,让那个他亲手栽培的少年将军付出生命的代价。
七月十七日,诏令颁下。年仅十九岁的淮阳王李道玄顶盔贯甲,在承天门外接过旌节。阳光照在他尚显稚嫩却坚毅的面庞上,三万禁军精锐列阵朱雀大街,玄甲映日,枪戟如林。
少年亲王在马上举槊高呼:“扫清河北,在此一举!”
三军齐喏,声震云霄,铁流随即向北涌去。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