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我们会不自觉地对穿着整洁、举止优雅的人投去信任的目光,却可能对衣衫褴褛者下意识保持距离;面试时,形象得体的应聘者往往更容易获得好感;社交场合中,外貌出众的人总是能迅速吸引众人的注意力。
“以貌取人”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它如同影子般贯穿于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尽管我们深知“人不可貌相”,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本性却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选择和行为。
翻开历史长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美貌与财富、地位、品德常常被人为地划上等号。在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不仅拥有绝世容颜,还掌管着爱与欲望,被人们尊崇敬仰;在中国古代,“郎才女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观念深入人心,外貌出众的人似乎天然就该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机会。
现代社会的媒体与广告更是不断强化这种观念,电视屏幕上、杂志封面中,俊男靓女总是被塑造成成功、幸福的象征,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外貌的重视与依赖。
有时尚杂志曾做过实验,同一篇文章分别搭配普通素人照片和明星照片发布,结果显示,搭配明星照片的文章阅读量高出素人照片文章的三倍之多。
此外,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也是以貌取人成为本性的重要原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个人。而外貌是最直观、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当我们初次与人接触时,外貌便成为了我们构建第一印象的重要依据。
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在后续的交往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后续获得了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也很难彻底改变最初的印象。因此,以貌取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为了提高认知效率、简化信息处理过程而形成的一种便捷方式。
相亲场合将以貌取人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在相亲前特意花费数千元做造型,甚至租借名牌服装撑场面,只为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当相亲双方在咖啡厅坐下,穿着精致小香风套装、妆容淡雅的女士,往往能让对面的男士不自觉挺直腰背,主动开启话题;而穿着普通卫衣、素面朝天的女士,即便性格开朗、谈吐不凡,男士也可能在礼貌寒暄后逐渐减少眼神交流,对话变得简短敷衍。
有位男士在相亲时,因女方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便断定对方“呆板无趣”,全程低头玩手机,直到女方摘下眼镜露出灵动的眼睛,聊起自己徒步穿越沙漠的经历,他才慌忙收起手机,却已错失深入了解的机会。
更荒诞的是,部分相亲者会在见面几分钟内,仅凭对方的身高、体型、穿着就迅速在心里打分。有人看到对方身材微胖,即便对方是名校博士、谈吐幽默,也会下意识降低好感度,甚至在后续交流中不断放大外貌上的不足。
还有人在相亲时,看到对方穿着普通、使用旧款手机,态度明显冷淡,当得知对方是创业公司老板、名下有多处房产后,又立刻热情起来,这种前后差异暴露了以貌取人带来的偏见。
曾有家长在子女相亲时,看到对方穿着时尚、开着豪车,就频频点头催促交往;若对方穿着朴素、骑着电动车,即便子女满意,也会以“形象不合适”为由强烈反对。
在人际交往的初始阶段,以貌取人也催生出各种奇葩现象。社交软件上,有人盗用网红照片作为头像,与他人热聊数月建立“深厚友谊”,线下见面时真实外貌曝光,瞬间被拉黑;还有人在地铁上看到穿着潮牌的陌生人,主动热情搭讪,得知对方是服装导购且身上衣服是样品时,立马借口“认错人”匆匆离开。
一位业主因在群内发的自拍不修图、穿着居家服,被其他业主嘲讽“不讲究”;而另一位经常发布精致摆拍的业主,即便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却总被众人追捧。
更离谱的是,有位女士在参加朋友聚会时,因穿着沾满颜料的旧外套,被众人冷落,直到有人认出她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刚从画室赶来,大家才纷纷围拢过来,此时她却已提前离席。
职场中以貌取人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公司前台因长相甜美、身材高挑,被领导误认为能力出众,直接调岗至核心部门,结果因专业能力不足频繁出错,给项目造成损失;而一位穿着朴素、其貌不扬的程序员,即便独立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却因形象不够商务多次无缘晋升。
更离谱的是,在行业会议上,企业高管对穿着休闲poLo衫的年轻参会者爱答不理,却围着西装革履的同行大献殷勤,后来才发现前者是手握核心技术专利的新锐创业者,后者只是来蹭会的销售人员。
还有家公司的年会抽奖环节,主持人看到穿工装裤的员工上台,随手递了个三等奖;轮到穿西装的员工,却笑着说“一看就是精英”,直接送上一等奖,后来才知道穿工装裤的是技术骨干,穿西装的只是刚入职的实习生。
消费市场里,以貌取人的营销策略催生了诸多怪象。网红餐厅推出“颜值折扣”,顾客需现场接受其他食客打分,评分高的可享受半价优惠,导致用餐高峰期有人为了折扣现场补妆、借衣服搭配。
化妆品专柜的导购看到穿着普通的顾客,主推平价产品;遇到打扮精致的顾客,则极力推销高价套装,即便后者的肤质根本不适合。
更夸张的是,手机品牌发布限量款机型时宣称“只有气质相符者才能购买”,要求消费者上传照片审核,引发大量网友吐槽“买手机还要看脸”。
还有家奢侈品店,曾因一位顾客穿着拖鞋进店,便让保安“盯紧点”,结果这位顾客一次性买下三个限量款包包,店员才慌忙道歉,却已被顾客投诉至总部。
学校里的以貌取人也暗藏诸多细节。有位小学老师,总让长相清秀、穿着整洁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即便他们成绩平平;而对那些皮肤黝黑、穿着旧校服的孩子,即便作业写得再好,也很少给予表扬。
在公开课上,她让一位“看起来乖巧”的女生回答问题,女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反而是被她忽视的“调皮男孩”举手说出了独到的见解,让她当场愣住。
还有中学里的社团招新,街舞社总优先录取外形亮眼的学生,哪怕对方毫无舞蹈基础;而几位动作流畅的胖男生,却因“不符合社团形象”被拒之门外。
以貌取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提高认知效率,但它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首先,它容易导致偏见和歧视。在学校里,外貌不出众的学生可能会被老师和同学忽视,即便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品德良好;在职场中,长相平凡的员工可能因外貌原因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机会,限制职业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穿着破旧的人可能被无端怀疑和歧视。
其次,以貌取人会阻碍我们建立真正深入的人际关系。当我们过于关注对方的外貌时,就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性格、思想和价值观上。
然而,以貌取人也并非完全没有积极意义。在商务谈判中,整洁得体的穿着和优雅的仪态能够展现专业素养,有助于建立合作关系;服务行业中,工作人员良好的外貌形象和精神风貌能提升顾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