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朱重十从出山后一直在谋划着攻打倭国。
这一剑不出则已,一出和倭国就是死战,不死不休的之战。
大明从朱元璋立国,经历三帝,现在是国富民强。
民间为了征讨倭国,人人踊跃当兵。
征兵最厉害的当初朝鲜与高丽两省,百姓们以当兵为荣。
高丽。
朱重十走在街道上,现在的高丽汉服,汉话,百姓们当以汉人自居。
商铺上面全部都是汉字。
沿街叫卖的商家说的全部是汉话,热血青年们已经将征兵点挤破。
有些家里为了能让孩子当兵,甚至花钱托关系,也要去参加攻打倭寇的军队。
“小六,你他娘的真笨,就是矮了那么一点,被刷下来了?”
“爹,不愿孩儿啊,本来想去后勤兵的,可是不允许啊,选兵的大人们不要孩儿。”
说着说着小孩哭了起来。
朱重十饶有兴趣的看着,孩子是一名高丽人,十五六岁的样子。
父亲拿起地上的棍子上去就抽,“老子平时叫你多吃点,你就是他娘的不吃。
告诉你,当不了兵老子不认你这儿子了。”
朱重十给了一眼颜色,护卫们上前拦住男人,“别打了,打坏了也当不了兵啊。”
男人见朱重十护卫如云,非富即贵,愁眉苦脸道:“贵人,您不知道,这孩子的娘就是被倭寇杀害的。
俺娘,娘爹,都是死在了倭寇手里,要不是我岁数大了,征兵的不要,也不会想让孩子去当兵。
报仇啊,要给亲人报仇啊。”
朱重十听着有趣,走到前面,“这孩子才十五六岁吧,还是多在家待几年。
报仇的事情自然会有朝廷兵马来解决。”
男人见朱重十说话谈吐不凡,一口流利的官话,马上来到他身边躬着身子道:“大人,你要是有关系,请为孩子帮个忙。
这仇就得咱们亲手报,您要多少银子,只要小人有,倾家荡产也要让孩子去当兵。”
男人说完,祈求的眼神看着他,朱重十笑了笑没说话。
一旁的常森指着男人道:“你小子有福,这位就是摄政王,快去求他。”
地上被揍了一顿的男孩马上跪到朱重十面前,磕头道:“求王爷手下小子,求王爷手下小子。”
片刻功夫孩子的额头已经磕出了血,朱重十上前扶住男孩。
男人迫切的眼神看着朱重十。
“常森,这孩子交给你了,当你亲兵。”
“娃,快给王爷磕头啊。”男人命令男孩子磕头,被朱重十拦着,“这孩子在磕以后还怎么打仗?
行了,让他跟着常森上阵杀敌吧。”
“谢王爷,谢王爷。”
朱重十离开,男孩跟在常森身后,男人一脸的骄傲,“街坊们,下午都来金中家里吃饭,庆祝孩子当兵。”
街坊四邻都夸金中好运气,大家为他感到高兴。
朱重十带着人来到了李景隆大营。
营内正在搬运物资,一些士兵正在操练,全营火器实现了百分之八十的使用率。
火炮更是有上千门,李景隆跟在朱重十身边,“舅爷,毛骧回信了,已经打通了准备了一块地盘。
这块地盘九江送给了晋王殿下。
九江准备从倭寇的北面猛攻,不留余地的猛攻。”
这些孩子之中,只有李景隆最懂朱重十的心思。
对于倭寇,那就是杀,只要不是有用的战争资源,可以屠灭一切倭寇之地。
朱重十夸奖的点了点头,常森跟在他身后,走到帅帐后,“九江,朝鲜高丽军团人员的成分比较复杂。
相比于晋王那边,这边的人管关系更乱,战力应该会比国内的军队差点意思。
指挥上,你要稳妥一些。”
“是,舅爷,九江一直在磨合这支部队,虽然咱们原有的汉人不多,可这么多年朝廷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很强。
民心上绝对没问题。”
“好,这十几万兵马舅爷交给你了,登之战不得手软。”
“九江,明白!”
战神李景隆此刻站起身,有了一丝李文忠的样子。
朱重十向外走,数十员将领跟在身后,帐外是十几万的兵马。
此刻他感慨万千,曾几何时,多少人做梦都想干的事情,现在终于轮到他了。
朱福瑞来到他身前,“父王,孩儿请战。”
朱重十摸着他的头笑道:“你要是上战场,你娘的活劈了老子,跟着老子就行了。
战场上,有你大侄子呢!”
朱重十说的大侄子那是指李景隆,常森这些人。
李景隆笑了笑,“对啊,凡是有大侄子呢,等抓住了倭皇,九江亲自将他交到小叔手里玩。”
这话说的在场所有人大笑。
李景隆什么都好,就是辈分太低。
“王爷,出征的誓师大会已经准备好了,您去为将士们讲讲?”
“好!”
来到高台之上,下面站着数千士兵,百户级别以上的就有一千多人。
后面全部是精兵强将,这些人站在下面,看着朱重十走到高台之上。
“将士们,这次出征是国战,灭国之战,倭寇这个民族总想着灭亡咱们华夏文明。
你们作为华夏子民,当谨记咱们老祖宗的话,来而不往非礼也。
有些事情早晚要还回去。
本王许你们斩杀一切反抗的敌人,岛上,本王希望除了女人,不要看到任何倭国的男人活着。”
朱重十说完这些,下面的士兵们欢呼起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灭国之战,这是灭亡其种族的大战。
一场要将倭寇在这星球彻底抹除的战斗。
“大军出发!”
相比于朝鲜军队,晋王朱棡回到京城没闲着,兵部配给的部队是一个卫所的指挥使。
朱棡嫌不够,硬生生的又从缅甸那边要来了两个卫所的南亚兵种。
朱重十知道后,冲到晋王府,爷俩说了很久,摄政王满意的离开晋王府。
同时,又给蜀王朱椿,秦王朱樉下达了旨意,在叫两卫兵马上来。
晋王朱棡率军十五万,民夫八万,亲征倭寇,船队浩浩荡荡的启程。
海军的舰船不够用,民间商人们自发组织了商船对大明的士兵进行运输。
这些商人们更是自己准备粮食、饮用水供官兵使用。
两千余艘战舰和商船,浩浩荡荡的向倭国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