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在王守仁和李成的陪同下,缓步检阅这些作品,不时驻足询问,点头赞许。
\"陛下,这是改良版的水力纺织机。\"一位年轻学生恭敬地介绍道,\"在传统纺织机基础上,我们借鉴了西方织机的梭子结构,并改进了水力传动装置,使织布速度提高了三倍,且花纹更加精美。\"
朱雄英观察着这台机器的运转,只见木质齿轮咬合精准,水力带动主轴匀速旋转,四把梭子灵巧地穿梭于经线之间,一匹绚丽的锦缎正在缓缓成形。
\"妙哉!\"朱雄英忍不住赞叹,\"此等巧思,定能使我大明纺织业更上层楼。\"
随后,另一组学生展示了他们研发的矿坑通风装置。\"陛下,矿工下井常遇瓦斯之患。此装置利用风箱原理,强制空气流通,可大大减少瓦斯积聚,保障矿工安全。\"
朱雄英仔细查看了这一装置的设计图纸,特别是其中的风道布局和阀门设计,不禁连连点头:\"此等发明,挽救的是千万矿工性命,功德无量!\"
最令朱雄英惊喜的是一组来自李成亲自指导的学生。他们展示了一套精确的测量仪器,包括改良版罗盘、水准仪和测距装置。
\"这套仪器精度远超前人,可用于工程建设、地图绘制,甚至天文观测。\"李成自豪地解释,\"弟子们融合了西方光学原理和我国传统工艺,历时半年反复试验,终成此物。\"
朱雄英亲自试用了这套仪器:\"此等仪器若用于建筑,可避免偏差;用于造船,可提高性能;用于绘图,可准确定位。实乃利国利民之器!\"
检阅完所有作品,朱雄英站在主席台上,环视台下一张张年轻而又充满智慧的面孔,心中涌起无限欣慰。
\"今日,朕亲临匠造学堂,见证你们的成长,实感欣慰无比。\"朱雄英洪亮的声音传遍全场,\"匠人者,国之根本也。无匠不成器,无器不立国。自古华夏,巧思无数,奈何未能成体系传承。今日匠造学堂首批学子毕业,标志着我大明技艺传承走上正轨,必将泽被后世!\"
他抬手示意,一旁的官员呈上一叠证书和徽章。朱雄英亲自为每位毕业生授予\"匠师\"称号,并颁发印有皇家徽记的铜质徽章。
\"从今日起,你们不仅是技艺的掌握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希望你们将所学回馈社会,培养更多匠才,共同推动大明技艺发展。\"朱雄英语重心长地说。
典礼结束后,朱雄英召集王守仁和李成等人商议:\"匠造学堂成效显着,朕决定加大支持力度。即日起拨款扩建现有校舍,并在苏州、广州设立分校,以培养更多技艺人才。\"
王守仁欣喜地说:\"陛下英明!苏州乃丝织重镇,广州为海上商埠,在此设校,可直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李成补充道:\"臣建议分校教学各有侧重。苏州校偏重纺织、瓷器等轻工业,广州校侧重航海、造船等技术。\"
朱雄英欣然采纳:\"就依爱卿所言。此外,各地匠造学堂要与当地工坊紧密合作,做到学以致用,产学结合。\"
随着匠造学堂人才的不断输出,各地官办与民营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短短数月内,苏州的丝织工坊引入西方织机技术,改良后的织机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景德镇的瓷器工坊融合意大利玻璃工艺,创造出晶莹剔透的新型瓷器,被商人们称为\"水晶瓷\";河北的铁矿采用改良的鼓风炉和淬火技术,钢铁产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朱雄英亲自前往这些工坊视察,除了关注技术创新,他更加关注工匠们的生活条件。在一家铁器工坊,他发现工匠们工作环境闷热,通风不良,立即下令改善。
\"工匠乃国之重器,岂能视若草芥?\"朱雄英严肃地对随行官员说,\"各地工坊必须保障工匠权益,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户部拨款,专门用于改善工坊条件,建设工匠居所。\"
他进一步明确:\"工匠伤病要有救治保障,年老要有退养机制,子女要能接受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工艺,形成良性循环。\"
在京城郊外,朱雄英批准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机械坊\",专门研发大型机械设备。在这里,来自匠造学堂的毕业生与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共同协作,潜心研究各类机械创新。
机械坊的首批产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台蒸汽驱动的抽水机。这台机器采用改良的锅炉设计,利用蒸汽压力带动活塞运动,进而驱动抽水装置,能够从深井中源源不断地抽出水来。
\"若此技术成熟,不仅可用于矿井排水,还可应用于城市供水、农田灌溉,甚至可能改变船只的动力方式。\"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向朱雄英汇报时信心满满。
朱雄英思索片刻,说道:\"此等技术乃变革之始,必须持续投入。朕要求机械坊集中精力,深入研究蒸汽动力的各种可能应用。\"
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悄然改变着大明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工坊劳作,掌握专业技能,收入水平显着提高。围绕大型工坊,新兴城镇逐渐形成,商贸活动日益繁荣。
面对这些深刻变化,朱雄英在御书房召集大臣们进行专题讨论:\"技艺创新带来社会变革,朝廷政策必须与时俱进。户部、工部要研究制定适合新型产业的税制和管理办法,既要鼓励创新,又要确保公平有序。\"
他特别强调:\"工匠地位必须提升,技艺必须受到尊重。朕决定,在科举考试中增设'器械'专项,让精通技艺者也有入仕机会。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经学为体,实学为用'的社会风尚。\"
明仁宗七年初春,熙攘的太仓港迎来了令人翘首以盼的时刻。失联数月的郑和船队终于陆续返航,比预计时间晚了近半年。当第一面\"四海通商\"的旗帜出现在海平面上时,整个港口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