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三六
《咸宁》
於铄丕嗣,惟帝之光。
羽龠象德,金石荐祥。
圣系无极,景命永昌。
神降上哲,维天配长。
译文
啊!伟大的子嗣传承,彰显帝王的荣光。
羽龠之舞象征圣德,钟磬之乐献上吉祥。
圣朝世系无穷无尽,天命永昌久长。
神灵降下贤哲君主,与上天匹配共辉煌。
注释
1. 於铄(wu shuo):赞美之词,意为“多么辉煌”。
2. 丕嗣(pi si):伟大的子嗣传承,指皇室后裔。
3. 羽龠(yu yuè):古代乐舞道具,羽为羽毛,龠为竹制乐器,此处代指文舞。
4. 金石:钟磬等金属与石制乐器,代指礼乐。
5. 圣系:皇室世系。
6. 景命:大命,指上天赋予的使命。
7. 上哲:贤明的君主。
生僻字注音
? 於:wu(叹词,表赞美,非“於[yu]”的简化字)
? 铄:shuo(意为“辉煌、美盛”)
? 丕:pi(意为“大”)
? 龠:yuè(古乐器名)
? 嗣:si(意为“传承、后代”)
解析
此诗为颂圣之作,通过对皇室传承、礼乐仪式的赞美,歌颂君主德行与天命所归。诗中“羽龠象德,金石荐祥”强调以礼乐彰显品德,“圣系无极,景命永昌”则祈愿王朝永续,体现了唐代郊庙歌辞“昭德报功”的典型特征。语言庄重典雅,多用典章礼乐意象,贴合祭祀场合的肃穆氛围。
《咸宁(一作亨舞)》宛如一段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古老铭文,以独特的笔触生动且深刻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化的庄重与神圣。在封建时代,祭祀被视为国之大事,它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与敬仰,更是对君权神授理念的宣扬,承载着祈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这首祭祀乐章凭借其精妙的文字架构、深邃的文化内涵,全方位地呈现了祭祀活动的丰富意涵,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文化价值层面考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逐联细析,洞察诗句深意
开篇“於铄丕嗣,惟帝之光”,诗人以激昂且崇敬的笔调,歌颂了圣明君主的继承者。“於铄”作为饱含赞美之情的感叹词,生动地烘托出君主继承者的卓越不凡;“丕嗣”表明其作为重要继承人的身份,肩负着延续国家繁荣的重大使命。“惟帝之光”则强调这位继承者如同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身上闪耀着帝王的光辉,他的出现将引领国家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而热烈的基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君主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繁荣的殷切期望。
“羽龠象德,金石荐祥”将视角转向祭祀现场的仪式细节。“羽龠”是古代祭祀舞蹈中使用的舞具,“羽龠象德”表明这些舞具的使用象征着对祖先高尚德行的传承与彰显。“金石”指代钟磬等乐器,在祭祀仪式中,它们发出的悠扬声音传达着吉祥的寓意。“金石荐祥”寓意着通过这些乐器演奏出的美妙乐章,向上天和祖先献上美好的祝愿,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与感恩之情,也展现出祭祀仪式的庄严肃穆。
“圣系无极,景命永昌”以宏大的视角,表达了对圣明君主统治的美好祝愿。“圣系无极”描绘了圣明君主的统治传承如同无尽的长河,永不停歇,象征着国家政权的稳固与长久。“景命永昌”则进一步祈愿国家所承受的天命永远昌盛,国家的繁荣景象能够持续下去,体现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期许。
“神降上哲,维天配长”将君主的地位提升到与天地相匹配的高度。“神降上哲”表示神灵降临,赋予君主超凡的智慧和才能,使其成为引领国家前行的圣哲。“维天配长”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功绩与上天相匹配,能够长久地统治国家,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突出了君主的崇高地位。
二、多维品鉴,领略艺术魅力
从结构层面来看,《咸宁(一作亨舞)》布局精巧,对仗极为工整。四联诗句两两相对,“於铄丕嗣”与“惟帝之光”,前者赞美君主继承者,后者强调其身上的光辉,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相得益彰。“羽龠象德”与“金石荐祥”,一个从舞具角度体现德行,一个从乐器角度传达吉祥,对仗精妙。后两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宛如一首激昂的交响乐,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读者在诵读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如同跳动的音符,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沉浸在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中。
在用词方面,诗人匠心独运,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於铄”一词,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君主的圣明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君主的卓越之处。“圣系无极”中的“无极”,形象地表现出君主统治的永恒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些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情感表达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祭祀现场舞具、乐器等仪式细节的刻画,又融入了对君主的赞美、对国家繁荣的期望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国家发展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