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夫与裴石诚惶诚恐,连头都不敢抬:
“陛下圣明,臣等目光短浅,不及陛下之万一,臣等知错。”
赵祈佑龙目灼灼,看着跪在地上的二人,心中冷哼一声。
若不是姜远及时送来奏章,恐怕还真会被张、裴二人蛊惑了。
他这二人打的什么算盘,早在姜远的预料之中,无非是想借此事开文字狱,打压异己。
赵祈佑缓了声音:“此事不必大惊小怪,这小册子只敢半夜塞百姓家门缝中,不过是宵小之作!
命各衙门张贴出告示,无论是这小册子,还是那些贴大门上的纸片。
都是骗人之物,让百姓们谨防上当,不要信来历不明的东西。
另,让巡城兵马司加紧巡城次数与力度,保百姓安宁!”
张康夫与裴石被赵祈佑敲打了一番,再不敢存有轻视帝王之心,心里的那些小心思也不敢再显露,磕头领下了旨意。
待得张康夫与裴石出了御书房,赵祈佑又从袖子里拿出姜远头天送来的秘奏,细细看了一遍。
奏章之上,不仅有分析那来历不明的小册子是谁干的,也有说他的应对之策。
“陛下切勿信他人之言而开诏狱,诏狱一开,如同授利刃于人,恐他人借题发挥,打压异己。
于国于政于民,百害而无一利。”
奏章的末尾,姜远将这段话的字体写的稍大,异常醒目。
赵祈佑轻轻合上奏章,心中百感交集。
张康夫是国舅,裴石也是二朝老臣,原以为这俩人向着皇权,是值得信任的。
却也没料到,他们竟也存了私心,想借此事行一己私利。
“满朝百官,只明渊一人无私尔!”
赵祈佑长叹一声,只觉真正为他这个帝王考虑,且不夹私念的,便只有姜远一人。
“哈哈哈,寡人啊寡人,高坐庙堂当真不胜寒,还好老子还有个知己!”
赵祈佑长笑三声,心头阴晦散去。
只要有一个真心替他着想的朋友,那他便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就在赵祈佑放声长笑之时,燕安城中各处的长见识亭前,购买杂志的人争先恐后。
由于第一期周刊杂志卖得一书难求,这二期发售时,长见识亭还未开门,便已有众多人聚集等候了。
“快!给我拿十本!”
“他特么不要挤,老子先来的,先卖给老子!”
买杂志的人手中拿着钱,争抢着往亭中伸去,说书先生与小二,也是头一回见得这情形,一时间手忙脚乱。
各亭中的说书先生哪还有时间说书,小二也没空烧茶水,收钱给书,忙得一塌糊涂。
这就使得来喝免费茶水,听免费故事的百姓极其不满,也便加入起哄的行列,你挤我也挤。
由此引发的效应极其恐怖,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抢灵丹妙药呢。
好在这一期杂志,采用的是活字印刷, 印出来的杂志数量翻了十倍。
此时燕安每个长见识亭中的杂志都在千本以上,就是这般也仍有许多人没能抢到。
有那心思灵活的书店老板,见此情形,直奔鹤留湾格物书院,径直找书院谈合作去了。
燕安是座大城,各地与他国的商贾云集,见得这周刊卖得如此好,也争想买来一观。
这上面不仅有最新的朝廷政令预测分析,还有各种行商信息,与小技巧。
商贾们本就精通此道,见得上面写的行商之道,竟然直击要害,这就不得了。
这哪是什么杂志,这是行商秘籍啊。
他们却是不知道,这是格物书院的特邀神秘嘉宾,燕安富人们恨之入骨的商业奇才,沈有三写的商业专栏。
怎么可能没点水平。
大批商贾将这杂志奉为奇书,争相购入。
这些杂志也随着行商的商贾,去到天下各地,甚至他国之疆。
后被誉为大周神刊,是行商之人必看的书之一,这是后话了。
千人千种看法,商贾注重朝廷政令与行商之道,在文人学子眼里,这杂志就是专刊名人大儒诗作的。
而且还有诗作创作时的心里路程,写诗技巧,分析得无不透彻。
若是照着上面的技巧来写,不说写出什么传世之作,至少在青楼、在文会上装个逼够用了。
而普百姓们,更在意的是关于民生方面的。
比如杂志上说,济洲的一些道路难行,朝廷下拨银钱,修成水泥路,方便大伙出行。
在不远的将来,大周所有主要官道,都会铺上水泥路,朝廷全力为民所想等等之言。
杂志上又言,淮州大灾百姓死伤无数,朝廷全力救灾之下,都做了那些具体事宜,如何如何的。
经济洲来的客商证实,济洲有些路段的确在修水泥路。
而淮州来的客商,不但证实杂志上说的是真的。
还言周刊杂志说的太保守,朝廷在淮州赈灾所干的事,远远比杂志上提到的更多,更细致。
这就不得不让人信服了。
一本杂志是十六页,看得快的人很快就看完了,但今日却发现杂志多了一页,有十七页。
这多出来的一页上,写的却是警示之语:
“最近在其他州府发现,有骗子半夜往百姓家中塞无名书籍,粘贴小广告以骗利。
此乃骗局,受骗者以万计,燕安若出现此事,望百姓万勿上当,警惕钱财受到损失。”
这一页警示言论,立时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今天早上,很多人的家门上,与店铺的门上都被贴满了纸片。
但凡有被贴了纸片广告的人家,其门缝中必有一本无名之书。
“原来如此!竟然是骗子!”
“难怪找不到纸片上留的地址与人,竟是为了骗钱,这些人真是可恶!”
不少人咒骂纷纷,恶语不断。
也有人幸灾乐祸:
“嘿嘿,你们没发现么,那种无名之书与小纸片,只往大户人家与商铺中贴。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骗子不骗穷人啊!”
这话立时引得富人不满。
富人的钱就活该被骗么?这特么什么逻辑?
穷困百姓也很恼火,你特么不往我门上贴,你是想告诉所有人,我穷么?
这么一句话,将富人与穷人全得罪了。
那无名小册子与那小广告,顿成人人厌恶之物。
于是,那无名小册子被百姓拿来生火,或直接扔了。
但坊间又传出新招:那书烧了可惜了,来拿上茅房最好使。
大周上到王侯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上茅房大多用木刮子,不讲究的,用土疙瘩也行。
谁会舍得拿书当厕纸,但这无名小册子,好使得不行。
正如姜远所料,西门楚等人鼓捣出来的这小册子,沦为了茅房之物。
西门楚与赵铠、崔录景闻知此事,气得差点脑冲血。
本以为可以用小册子,将水搅浑了,却不料浪还没搅起来,就被人往脸上打了一通组合拳。
被打得鼻青脸肿,还说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