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官员见状,齐齐颂声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圣明的景运帝一看,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国朝花钱的地方海了,要人人都来要钱,内库还非倒贴不可!
你们是不是忘了今天来干嘛的,找陈牧去呀,都找朕做什么!
“大灾之年,朝廷救济不过杯水车薪,要紧处还需地方组织百姓自救,同样的面临旱灾,山西就做的不错,哪怕刚刚经历战乱,地方也兴修水利,疏浚沟渠,种种举措都大大缓解了旱情,实乃国朝楷模”
“靖边伯陈牧何在?”
陈牧没想到别人没开炮,皇帝陛下点名了,愣了愣,这才赶紧闪身而出,躬身道:“臣在”
景运帝:“嗯,你在山西做的不错,朕心甚慰,召你入京,名为述职,实乃为百官分理一载治晋经验,你可将山西诸事一一道来,合者推与天下,以解百姓之倒悬”
陈牧嘴角微抽:“臣遵旨”
皇帝不当人呐!
果然,他不出来也就罢了,对他的弹劾还会稍待片刻,可蹦了出来,自然不会让他有机会侃侃而谈。
山西道监察御史魏爌在人群中看了眼余庆,见对方微微点了点头,立刻深吸一口气,闪身而出高声奏道:“启奏陛下,臣山西道监察御史魏爌,再次具本弹劾前山西巡抚,靖边伯陈牧贪赃枉法,滥用酷刑,构陷良善,私开矿禁,靡费公帑,专擅军权,纵兵为祸,虚报边功,畜养死士,结交内侍,擅改祖制,欺君罔上等大罪十二条,请陛下诛此恶贼,以正朝纲,以安天下之心”
有人开了头,立刻边有人跟上,顷刻间便有十余位御史纷纷出列附议。
“请陛下杀此贼,正朝纲”
“请陛下杀此贼,正朝纲”
“请陛下杀此贼,正朝纲”
“........”
景运帝看了眼魏爌,又缓缓转向陈牧,似笑非笑道:“陈牧,很能干呀!不过一年罢了,竟凑了十二条大罪,殊为不易!”
“你对魏爌等人的弹劾,有何话说?”
皇帝捻熟的话语,丝毫不加掩饰的袒护,让众臣齐齐变色,郭睿更是心凉了半截,身子猛然一晃,好悬没跌坐到地上。
陈牧身子不动,只是微微摇头,道:“启禀陛下,都是凭空污蔑之言罢了,甚至不值一驳”
“污蔑?”
景运帝将目光看向苏昙,后者立刻出班道:“陛下,魏爌等人所列罪状,条条皆关国法,桩桩皆涉朝纲,若不细查,恐遗后患。然陈牧乃有大功之人,若仅以弹劾之词便定其罪,恐难服天下人心”
“陛下,距六月初九登闻鼓敲响和魏爌等上奏已过两月有余,三法司早已勘察多时。事不辩不清,理不辩不明,臣启陛下特旨,在朝会之上一举辨明邪正,或还陈牧一个清白,亦或给天下一个交代”
“这.....”
景运帝犹豫片刻,看向礼部尚书郭睿:“郭爱卿,你是礼部尚书,苏尚书所言可行否?”
“陛下,国朝有制,衙门各归其位,审案是三法司职责所在,大朝会上问案,并无先例可循”
郭睿顿了顿,继续道:“但陈牧此案牵涉极广,朝野物议沸然,昔年太宗有言,特事当特办,故只要陛下下旨,臣认为可行”
他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九岁那年祖父又因病亡故,小娃娃不但家贫无以继学,连活着都是难题,是郭家开的善堂接济了他,是郭家开的书堂给了他继续学业的机会。
没有郭家,就没有如今的礼部尚书,恩义,早已将他架了起来。
示以面对郭家大祸,别人能躲,能避,他不行!
哪怕最终奈何不得陈牧,也要发动力量弹劾,也要针锋相对!
否则朝野间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
“这样啊”
景运帝点点头,目光又转向首辅李承宗:“苏尚书,郭尚书此言,元辅认为如何?”
李承宗缓步而出,沉声道:“陛下,此举虽与礼法不和,但陈牧之事震动朝野,实不宜久拖不决,臣以为可行”
“嗯”
景运帝目光扫了一圈,将众人尽收眼底,最后又看向陈牧,赤裸裸的维护之意,丝毫不加掩饰。
“你呢,可愿意?”
陈牧不慌不忙地向前一步,躬身行礼后,以一种沉稳到极点的声音回道:“陛下,臣自任山西巡抚以来,恪尽职守,一心为国为民,俯仰无愧于天地,对于余大人所列诸罪,臣愿一一辩明。”
“好!既然如此,那朕便做一回包龙图”
景运帝目光在众臣身上缓缓扫过,朗声道:“传旨,着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并锦衣卫,将一应原告,证人,证物,悉数带至御前,朕亲审此案”
........
三法司带人需要时间,皇帝陛下自然不会干等着,命人取过魏爌等人的奏本,略微扫了一遍,疑惑道:“私开矿禁?魏爌,这一条从何而来?”
魏爌面色微愣,片刻后才回奏道:“启禀陛下,山西铁矿开采,当由户部及山西矿监负责,地方不得私自开采,陈牧为静乐知县时,私自开采铁矿,锻造兵器,修补铠甲等,此事有户部以及兵部过往公文为证”
“嗯?私自锻造兵器,还修铠甲?陈牧,你好大的胆子!怎么回事?”
面对皇帝陛下的问责,陈牧不慌不忙,躬身道:“启禀陛下,此事的确是臣所为,不过魏御史说错了,开矿铸造兵器,修补铠甲等,是在臣为兵部职方司郎中兼任户部山西清吏司员外郎时所为,当时反王十余万大军袭来,臣只有五千振武卫,还多甲兵不全,故而才以员外郎的身份请命户部的同时,紧急开采静乐铁矿,修补甲胄,打造兵器,守城器械,若无这些举措,臣绝无可能在十余万大军围困之中,打赢第一次静乐围城战。”
景运帝闻言点了点头,道:“户部可曾收到陈牧行文?”
户部郎中刘炳文闻言立刻出班道:“启奏陛下,户部确有收到行文”
“原来如此,倒是情有可原,甚至还有功与国!”
景运帝提起笔,双眼微眯看向魏爌,道:“朕以为此条罪状不实,魏御史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