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镇清侃侃而谈道:“朕记得,自雍正掌权后,又增设了军机处。可谓是将集权制度推向了顶峰,而将殿阁大学士架空。朕继位后,要裁撤军机处。仅保留武英殿和文渊阁学士职位,一文一武也就足够了。”
“另外,朕要将政体改为责任内阁制。”
邱云机对石镇清的大胆缩减殿阁官制,他非常赞同。
但他不知道什么叫责任内阁制,不禁听的有些发懵。
他开口问道:“微臣看过清廷殿阁制度,这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和三阁(体仁阁,东阁,文渊阁)制度,确实繁冗,臣也在考量此事。不过,何为责任内阁,臣有些不太明白,还请陛下明示。”
看着邱云机疑惑的表情。
石镇清解释道:“这责任内阁,由内阁总理,和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组成。”
“内阁直接对朕负责,日常草拟诏书和圣旨,皆由内阁处理,朕只需要签字,盖玉玺即可。”
“除了早朝议事以外,每逢军国大事和重大改革之事,皆由朕与内阁属臣商议。日常处理政务,朕阅览签字,由内阁下发。”
“用责任内阁制代替军机处是大势所趋,朕不过是超前些而已。”
石镇清并非为了躺平,而是最大程度将心思放在对外征伐上面。
石镇清释疑后。
邱云机全都明白了。
他说道:“陛下,从古至今,帝王都对权力欲望极强。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后,
趁机废除了丞相制度。清雍正继位后,又设立了军机处,这是封建王朝的集权的顶峰。
陛下做派与历朝君王反其道而行,莫非陛下有退隐的意思?”
邱云机猜对了他一半心思。
石镇清淡淡一笑。
说道:“历史从来都是由百姓书写的,而不是某个人。朕这么做,是最大化还政于群体,而不是独裁。这封建王朝,终归会成为历史尘埃。只有顺应潮流,才能永恒。”
说完,石镇清长叹了一口气。
他考虑的是让内阁承接军政大事,未来要架空在他之后的君主权力。
石镇清已经将君主立宪制的改革明确下来。
邱云机心里也有了数。
邱云机低着头,他仿佛心事重重,欲言又止。
石镇清点了点下巴。
问道:“军师,你有什么难办的事情要说吗?”
邱云机望着石镇清,将藏在心底的话说了出来。
“陛下,臣入京辅佐陛下登基后。想去云游四海,做个逍遥老道。这是微臣在与陛下在大渡河见面时,就曾与陛下在草坪上就说过的。”
石镇清盯着邱云机看了半天。
怅然说道:“你欲学留侯张良?以为朕继位以后会杀狡兔,烹走狗?”
邱云机心中一震。
他连忙躬身说道:“微臣知道陛下不恋权,但臣却是野性惯了,原本就是天地会的一堂主,并不喜朝堂的拘束。”
石镇清直接拒绝道:“朕不许,你若是不喜欢闹哄哄的环境,可以在京师建一所道观。为你潜修所用。日常若是不想上早朝,也随你。”
“臣不敢忤逆陛下意思。那臣就多谢陛下洪恩了。”
石镇清欣慰地笑了笑。
他这才将顾晚晴叫来,让其给自己换上一袭新的蟒袍。
虽说他暂未登基,龙袍和皇冠尚未做好。
但是他入京仪式在即,他只好用蟒袍代替了。
顾晚晴带着两个女兵款款而入。
她嫣然一笑。
屈膝敛衽施了一礼,说道:“陛下,臣妾花了五天时间,赶制出来的蟒袍。都是照着陛下的尺寸做的,想来应该不会有出入。”
看着顾晚晴自信满满的样子。
石镇清伸出双臂。
任由顾晚晴将蟒袍给他穿上。
顾晚晴摸了摸上面绣上去的巨蟒。
蟒蛇周身长满绿鳞,面目祥和。
这四爪蟒袍只比龙袍少一爪,但威严不输真龙。
石镇清穿戴好蟒袍,戴上了黄色绸巾。
他朝着镜子看了一眼,整体装束十分合体。
他不由深情地看了顾晚晴一眼,抬手捏了捏她的香腮。
“你是妇道人家,就随大军一起走吧。朕要先一步进入皇宫,咱们在皇宫再见。”
顾晚晴赶快又敛了一礼。
说道:“陛下乃开国之主,自然要受万民朝拜。臣妾何时进宫都好。”
石镇清点了点头。
他接过御马监使杨长顺手里的缰绳。
杨长顺特地给他打造了一副镶金马鞍和马镫。
石镇清相当满意。
他翻身上马,邱云机骑马紧紧跟随。
石镇清骑马出了辕门后,众文武已经等候多时。
石镇清带着三千枪骑兵,耀武扬威,奔向永定门方向。
半个时辰后,一行人来到永定门前。
他扫了一眼巍峨的城墙。
感叹这座古老的城墙免于战火,总算保住了。
此刻,永定门城门洞开。
两排太平军守卫跪在地上。
李文彩、黄再忠、萧浚兰等几位文武官员也跪在门口,迎候石镇清的到来。
石镇清摆了摆手。
说道:“都起来吧,各尽其责就好,排场不必过于繁琐。”
“是”
黄再忠三人答应一声,当即翻身上马,侯在石镇清左右。
萧浚兰凑到近前,将昨天写的一首入京诗拿给石镇清观看。
石镇清读罢。
说道:“朕从成都沿江顺流而下。走遍了整个长江,确实是十余载起义生涯。
你说的很对,朕的江山是百姓给的,朕要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不可让百姓寒心。”
说罢,他将诗留了下来。
石镇清沿着京城中轴线,走进永定门正街。
迎接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早已经是万人空巷。
密集的人流不断冲击着护卫的太平军。
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太平天国万岁!翼王万岁!”
所过之处,百姓们纷纷跪倒于地,哀嚎痛哭。
石镇清感受百姓的期盼和拥戴。
那是一种殷切的盼望。
他一一扫过人流,看着百姓们衣不遮体。大冷天,依旧穿着单衣。很多人蓬头垢面,还扎着脏辫子。
他对礼部尚书萧浚兰吩咐道:“三日后,让天下百姓重新留发,废除清朝留辫子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