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负责人脸上的自豪感褪去,变得凝重起来。
他看向了工艺整合负责人和设计-工艺产品线总裁孟良凡。
冯庭波适时接话:
“尘风总问到了核心。
设计只是蓝图,制造才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
下面,就请工艺团队和孟总,为我们揭示‘猎人’芯片在14nm FinFEt平台上的真实情况。”
工艺整合负责人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
他操作投影,画面切换到了一张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维度图表:14nm FinFEt工艺平台良率追踪图。
上面布满了各种颜色的曲线,代表着不同批次的晶圆、不同的测试结构、在不同的关键工艺节点上的良率表现。
“姚总的问题非常直接,我也直接回答。”他的声音努力保持平静,但能听出紧张。
“‘猎人’芯片,是基于我们华兴EdA团队与海思共同开发的新一代pdK进行设计和仿真的。
其仿真模型,大量参考了孟教授团队带来的理论模型和中芯国际产线的早期数据。”
他指向图表的核心区域,一条原本剧烈波动但近期逐渐趋于平稳的曲线:
“这就是‘猎人’芯片核心计算模块的mpw试产良率趋势。
经过五轮艰苦的工艺迭代和设计优化,其综合良率,已从最初的令人绝望的31%,提升并稳定在68.5%。
最近三个批次的波动范围已经控制在±2%以内。”
“68.5%?”姚尘风身体前倾,手指停止了敲击,语气中混合着惊讶和欣喜。
“如果我没记错,上次季度汇报,这个数字还在45%徘徊。
这个爬坡速度,超出了我们内部的预期。
怎么做到的?”
“是的,姚总,提升速度确实超预期。”负责人语气肯定,也有振奋。
“突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孟总团队带来的FinFEt三维鳍片形状和应力工程的精确调控模型,优化了载流子迁移率,显着降低了漏电流,这是提升良率和能效的基础。”
“其次,是在后段互连环节,我们和中芯国际的伙伴共同攻关,采用了新的铜互连阻挡层材料和更低介电常数的低k介质,有效降低了Rc延迟和整体芯片功耗。”
“而第三点,至关重要,”他提高了音量,目光转向陈默。
“陈总领导的EdA团队,提供了更新一代、精度更高的pdK和仿真模型。
特别是其中的化学机械抛光(cmp)建模和面向制造的设计(dFm)规则检查,让我们在设计阶段就预先规避了超过30%的潜在制造热点(hotspot)和天线效应问题。
这大大减少了流片后的反复次数,缩短了良率爬升周期。
可以说,是设计和工具的进步,反向拉动了制造工艺的成熟。”
孟良凡这时推了推眼镜,严谨底补充道:
“庭波总、陈总、姚总,68.5%的良率,对于一条完全依靠我们自身技术力量摸索、且受到诸多外部限制的14nm FinFEt工艺线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它证明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这标志着我们已初步掌握了中端性能芯片的自主可控设计制造能力。”
他话锋一转,依旧保持着客观:
“但我们必须清醒,这与台积电7nm成熟制程超过95%的良率相比,差距巨大。
这意味着我们的成本劣势短期内难以消除,可能高出30%-50%。
同时,受限于当前工艺水平,芯片的峰值性能和高频下的功耗,与国际最先进水平存在一代左右的差距。”
冯庭波接过话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姚尘风,语气沉稳而决断:
“尘风总,差距存在,但意义更大。
这意味着我们的手中有了一张牌。
我正式提议,启动‘猎人计划’。
下一代荣耀play系列、荣耀x系列,以及部分平板和物联网产品的核心芯片,必须有一部分型号切换到这个自研平台。
初期可能会牺牲一部分利润和极致的性能体验,但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在实践中打磨流程,积累数据,建立我们对自主芯片的信心体系和供应链。”
姚尘风没有立刻回答,他再次低头,手指在平板电脑上飞快地运算着。
他模拟着各种成本、定价、市场和风险场景。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他指尖敲击屏幕的细微声响。
几分钟后,他抬起头,最终拍板:
“同意!风险可控,战略价值远超短期财务表现。
海思尽快交付最终GdSII,终端研发、测试和供应链这边我会亲自盯,立即启动‘猎人计划’。
但我有三个条件:
第一,海思和制造端必须立军令状,保证芯片的绝对稳定性和可靠性,中端机用户规模大,出大规模质量问题就是品牌灾难。
第二,财务部牵头,核算成本,初期亏损由集团战略专项基金覆盖,但必须给出明确的良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路径图,我要在一年内看到成本逼近可接受区间。
第三,”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目光扫过冯庭波和陈默。
“这仅仅是‘备胎’和练兵场,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旗舰机。
高端的N+1工艺进度,绝不能因为14nm FinFEt的进展而有丝毫松懈。
我要的是能用在下一代mate和p系列上,能正面抗衡高通和苹果的芯片。
N+1的进展,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
姚尘风的追问,让刚刚稍有缓和的气氛再次激起千层浪。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目光聚焦在那位工艺整合负责人身上。
负责人的表情瞬间变得更加严峻,他甚至下意识地深吸了一口气,才操作电脑。
投影画面切换到一个更加复杂、数据点更加稀疏且波动剧烈的图表:N+1工艺良率追踪图。
那如同癫痫患者心跳般的曲线,让所有懂行的人心里都是一沉。
“姚总、冯总,N+1工艺,我们面临的是一堵技术界的‘叹息之壁’。”他的声音干涩。
“它的目标是实现比14nm更高的晶体管密度和能效比,这要求我们在晶体管架构、新材料、新集成技术上都取得突破。
目前,我们在三个核心领域遇到了巨大的、近乎原理性的困难。”
他逐一指出图表上的几个致命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