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围攻时,宋军刚与辽军交锋,便因指挥混乱而陷入被动。将领们各怀心思,号令不一,导致士兵们无所适从。
战场上,士兵们犹如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毫无章法可言。
面对辽军的反击,宋军顿时阵脚大乱,纷纷溃逃,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一时间,战场上尸横遍野,宋军损失惨重,留下了一地的尸体和丢弃的兵器,一片凄惨景象。
士兵们的脸上充满了恐惧与绝望,他们在混乱中四处奔逃,完全失去了战斗的意志,仿佛一群惊弓之鸟。
第二次围攻,童贯本想一雪前耻,挽回北宋的颜面,重振宋军的士气。
然而,他不听种师道的劝告,盲目自信,贸然进攻。
结果,宋军再次中了辽军的埋伏,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宋军在混乱中四处逃窜,士兵们惊恐万分,死伤无数。
童贯和种师道望着狼狈逃窜的宋军,满脸无奈与沮丧,心中充满了苦涩与不甘。
他们深知,仅凭北宋自身的力量,已无法攻克燕京。
无奈之下,北宋只好厚着脸皮向金请求协助攻打燕京。
北宋的这一请求,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宋金之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将宋金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更为复杂微妙的境地,一场新的利益博弈,在宋金之间悄然拉开了帷幕。
北宋担心金朝会趁机提出苛刻的条件,损害自身利益,因此在请求援助的同时,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而金朝则在思考如何利用这次合作,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最终实现天下一统的目标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双方都在暗自思忖,这场看似无奈的合作,究竟将何去何从,又会对各自的未来产生怎样深远且难以预料的影响。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宋金两国的命运,如同交织在一起的丝线,即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书写出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
北宋朝廷内部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大臣认为向金求援无异于与虎谋皮,金朝野心勃勃,一旦借助其力量攻克燕京,必然会提出诸多苛刻条件,北宋将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他们担忧金朝会趁机蚕食北宋领土,威胁北宋的国家安全。
然而,另一部分大臣则认为,当下北宋军队实力不济,若不借助金朝之力,燕京难以收复,而燕京地理位置重要,关乎北宋的边防安全与国家尊严。
他们期望通过与金朝合作,先收复燕京,再从长计议应对金朝的策略。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使得北宋朝廷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宋徽宗在朝堂之上听着大臣们的激烈争论,眉头紧锁,内心纠结万分。
他深知这一决策关乎北宋的兴衰存亡,必须谨慎对待。
一方面,他渴望收复燕京,完成祖宗未竟之业,提升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他又担心与金朝合作会引狼入室,给北宋带来更大的灾难。
在权衡利弊之后,宋徽宗最终还是决定向金朝求援,但同时也下令加强边防防御,以防金朝有不轨之举。
金朝得知北宋的请求后,朝堂之上也展开了一番讨论。
宗翰等主战派认为,这是削弱北宋、扩大金朝势力范围的绝佳机会,应趁机提出苛刻条件,让北宋在经济和军事上对金朝产生依赖。
他们主张在协助北宋攻打燕京后,要求北宋割让部分边境领土,并增加岁币数量。
而一些主张与北宋保持和平关系的大臣则认为,不应过度逼迫北宋,以免引起北宋的反抗,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影响金朝的稳定发展。
他们建议在合理范围内提出条件,以维持宋金之间的表面和平,同时集中精力巩固对辽朝旧地的统治。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后,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北宋虽军事软弱,但毕竟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若处理不当,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然而,金朝的崛起需要更多的资源和领土,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经过深思熟虑,阿骨打决定利用北宋的请求,提出一些既能满足金朝利益,又不至于彻底激怒北宋的条件。
他要求北宋支付巨额的军费,作为协助攻打燕京的报酬,并在战后将燕京周边的一些战略要地交由金朝管理,以保障金朝的边境安全。
同时,阿骨打还要求北宋在外交上对金朝表示尊重,承认金朝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北宋使者在听到金朝提出的条件后,面露难色。
他们深知这些条件对北宋来说十分苛刻,但又担心拒绝金朝会导致燕京无法收复,还可能引发金朝的军事报复。
使者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金朝的条件返回北宋,向宋徽宗如实汇报。
宋徽宗得知金朝的条件后,再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接受这些条件,北宋将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领土损失;拒绝这些条件,北宋又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收复燕京,且可能面临金朝的军事威胁。
宋徽宗犹豫不决,只好召集大臣们再次商议对策。大臣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北宋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宋金两国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而微妙。
双方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权衡利弊,这场利益博弈的结果,将深刻影响着两国未来的命运走向,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最终还是迫于形势,无奈地接受了金朝提出的部分条件。
宋徽宗虽然心有不甘,但为了收复燕京,也只能忍痛割爱。金朝得到北宋的答复后,开始准备与北宋联合攻打燕京。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之间的猜忌与不信任也在不断加深。
北宋担心金朝在攻打燕京的过程中会趁机扩大势力,对北宋不利;而金朝则怀疑北宋是否会遵守承诺,支付军费并交割战略要地。这种相互猜忌的情绪,如同隐藏在合作背后的暗流,随时可能引发新的冲突。
在联合攻打燕京的军事行动中,金军与宋军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军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在战场上势如破竹,连连取胜。
而宋军则依然表现不佳,士兵们士气低落,战斗力薄弱,在与辽军的交战中屡屡受挫。尽管有金军的协助,宋军在战场上的表现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童贯和种师道面对宋军的糟糕表现,心急如焚,但却又无计可施。他们深知,北宋军队的积弊已久,并非一时之间能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