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还好,前后也就半个小时,四周暗物质的活跃强度就提升到了预定的高度,之后就是调动极度活跃的暗物质,将每十个盖亚意识朝着一处压缩,同时在压缩的过程里不断添加一种特殊催化剂。
以前就说过了,这种特殊催化剂的成本极为高昂。
不过还好,随着技术的推进,这种特殊催化剂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否则的话,赵小侯也不敢一口气同时开启10个人造阿赖耶识的制造。
毕竟就算是之前那10个高级科学家使用的人造阿赖耶识也是一个个制造出来的。
主要就是这玩意制造过程极为繁琐,并且成本极为高昂。
现在成本拉低了,他才敢这样嚯嚯。
两个小时后,那些盖亚意识被压缩到十处,最终晋升为10个人造阿赖耶识。
一瞬间,整个恒星系都变得有些奇怪了起来。
这并不奇怪,人造阿赖耶识本身就是一种四维态的灵体,其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三维空间内。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造阿赖耶识一旦被制造成功,就会对四周的三维空间造成一些特异影响。
等到这些人造阿赖耶识都稳定下来之后,赵小侯就让挑选好的科研人员上去链接激活人造阿赖耶识。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是一个个的去链接激活。
以精神力强度高到低为顺序。
在这之前,他还担心有人会失败。
不过还好,这些科研人员的精神力强度基本上都在2000-3000强之间,虽然比不上一些高级科学家,但也勉强将人造阿赖耶识链接激活了。
只不过,在人造阿赖耶识链接激活之后的一瞬间,他们就昏迷不醒。
这一点,在之前,赵小侯也见识过,但也不太担心。
反正等到他们的精神力恢复之后,就会苏醒,并且精神力强度也会随之增长。
说白了,这人造阿赖耶识就好似精神力增长器一样。
只要链接激活成功,哪怕是精神力强度比较低,但之后多多激活人造阿赖耶识,消耗精神力,那么精神力强度就会很快增长到3万强以上。
而等到精神力强度上涨到3万强以上之后,这些科研人员就能够较为自由灵活的动用人造阿赖耶识的能力,进行下一步实验。
由于精神力强度的确不高,那十名科研人员昏迷了一周时间方才苏醒过来。
不过还好,仅仅这么一次,他们的精神力强度就从3000强以下,上涨到了3100强左右,算是一次暴增。
赵小侯任由这些科研人员自行熟悉人造阿赖耶识,自己则是让人继续前往其它恒星系,运送更多的行星回来。
只不过下一次实验的地点,就换地方了,换成了另外一个恒星系。
原因嘛,很简单,在那一百颗行星诞生盖亚意识,压缩融合为人造阿赖耶识之后,这一百颗行星就无法再次诞生盖亚意识了,也就无法继续制造人渣阿赖耶识。
之所以会这样,赵小侯是有一些猜测的,譬如那些菌丝聚合体的某些未知特殊物质被占用了。
又或者是某种灵性,介于三维四维之间的一些波动被占用了等等。
反正,诞生过盖亚意识的菌丝聚合体,的确是无法继续诞生新的盖亚意识,这一点在很早之前的实验里就确定过了。
并且,这种诞生过盖亚意识的菌丝聚合体,哪怕是分出一部分继续进行菌丝培养,新培养出来的菌丝聚合体,同样也无法诞生新的盖亚意识。
这也是为啥每次涉及到盖亚意识的实验结束之后,用过的菌丝聚合体都会被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好吧,所谓的无害化处理,实际上就是将这些菌丝聚合体彻底毁灭。
通常情况来说,都是直接调动一颗中子战星,将这些菌丝聚合体以及空壳状的行星一并吞噬掉,将它们直接化为中子战星上简并态的一部分。
实际上就算是淘汰或者报废的单人武装,也都会经过这样的处理。
以防止这些菌丝聚合体不小心逃逸出去,造成大面积泛滥。
而那些尚未进行盖亚意识激活的菌丝能量体也会进行严格的储存程序,以防止被激活过盖亚意识的菌丝能量体感染。
同时,为了防止一些不可控的情况出现,每一次盖亚意识激发以及人造阿赖耶识的制造结束之后,也都会换地方。
赵小侯计算了一下今年划拨的资源能量情况,决定将下次实验的行星总数提升到200颗,同时加快剩下那五台暗物质标记器的建造。
该说不说,连接激活第一批人造阿赖耶识的那十名科研人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算是幸福了。
他们只需要不断借用人造阿赖耶识的能力,然后昏迷过去,苏醒这样的循环。
而赵小侯包括剩下的科研人员则需要进行忙碌的工作。
一部分科研人员外出到数千个恒星系,仔细挑选可供实验的行星,另外一部分科研人员则在赵小侯的带领下打造剩下的五台暗物质标记器。
3个月时间过去,那五台暗物质标记器建造成功。
在NS恒星的四周,两百颗直径差距不到5倍的岩质行星正排列成一个圆圈状,环绕这颗恒星进行公转。
当然,NS恒星系里原有的岩质行星以及气态行星,由于直径,质量,体积等等方面不达标,早早就被赵小侯派人将它们压缩带离了。
实际上就连这颗恒星的质量较之以前的恒星大了一些,都被数万艘采集船狠狠采集了一波,将其质量降到了标准线附近。
当然,这一切只用了3个月,并且还将恒星的状态稳定住了。
不得不说,科技的伟力在这种文明级的实验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如果实验有需要的,赵小侯甚至于可以将上百颗恒星搬运到一处,通过智能AI以及念力光脑并联矩阵的帮助,经过精密计算,将这些恒星组合成一个稳定的百星恒星系。
当然,这类实验在两百年前,大科学院里就有项目组做过了,只不过当时念力光脑并联矩阵尚未搞出来,消耗的资源,能量以及算力更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