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筛选,他又吸纳了几百户工匠家庭及三千多名年轻女子。
在这场大规模逃亡潮中,要招募这些人易如反掌,若非营地空间有限,他只需一声号召,就能引来数十万追随者。
难怪李自成等人起事时,短短几日便能召集百万之众。
由于有十一万两银子的支援,张斌良确实提供了便利,果然拨出了二十艘船供杜寒使用,其中包括梅大志的那艘快哨船。
借助这些船只,杜寒每日都将收编的人员送往岛上。
渐渐地,梅大志与杜寒关系融洽,他认为杜寒虽为游击将军却不摆架子。
更重要的是,身为资深海员的梅大志意识到,这位年轻的游击对海洋的熟悉程度远超自己这样的老手。
梅大志甚至认为杜寒的航海技艺超越了许多水师将领。
杜寒对此总是含糊其辞,作为低级捕盗的梅大志也不便深究。
近段时间,张斌良频繁派手下离开觉华岛,此次明军调整并未对水师造成太大冲击,他的部下鲜有逃亡现象,所以他可以轻松旁观陆上将领们的困境。
然而,与杜寒招兵的目的不同,张斌良外出是为了谋取额外利益,捉拿逃兵回去领赏风险低且获利丰厚,他乐此不疲。
尽管张斌良的手下在战场上表现平平,但在冒功杀良方面却驾轻就熟,一时之间砍下的首级堆积如山。
由于双方目标不同,难免产生摩擦。
不擅长陆战的水师自然不是对手,但若得罪水师又无法渡海,就连调拨的船只也无法启用。
为平息两家争端,杜寒多次找张斌良协商。
直到此刻,杜寒才察觉,张斌良这厮绝非寻常贪吝之人,几乎每一次交涉,都企图敲诈一笔银两,否则休想获得水师支援。
此等行径令杜寒深感愤懑,为了将聚集的众人送往觉华岛,他竟被张斌良勒索走了一万两千两银子。
平均下来,每人需负担二两!
杜寒怒不可遏,又从张斌良处强行夺取数万斤煤炭,也算没让那一万多两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
当营地已容纳大半人口时,杜寒暂停了搜罗溃兵的计划,并非他如今无力供养,而是再收容下去实在困难。
这批人令杜寒又喜又忧。
喜的是,他们皆为精挑细选之辈,在明军里算得上精锐战力,且个个与建奴有深仇大恨,对建奴恨之入骨,一旦调教得当,必成一股强大力量。
忧的是,如何将他们训练成器?
既敢临阵脱逃,必非常人;既然凶悍难制,又何谈易训?加之这些人多为辽东惨烈战事后的生还者,家中至亲或丧命于建奴屠刀,或失去音信,故而个个胆大妄为,无所畏惧。
若无法将其塑造成可用之材,这伙人非但不成助力,反成隐患。
目前,杜寒麾下仅三百二十多名老兵可堪重任,其中五十骑为新近随曹变蛟到来,另有一百人为王函招募不久的新丁。
这些人虽已接受基础训练,但忠心程度却远不及预期。
总计而言,真正可靠的核心成员不过一百七十余人,其中五十骑为精锐。
思虑许久,杜寒召集心腹,宣布了自己的规划。
首要是安置三千余名年轻女子,她们的存在不仅让西山营寨气氛骤变,也让水师营寨掀起波澜。
若处理不当,势必引发严重后果。
一番权衡后,杜寒借鉴李自成的策略,决定组建女营。
若有疑问,便称其为辽东女子义军。
时局混乱之际,应无人记得这般小事。
经反复考量,杜寒决定任命许娘子为女营统领,杨林青与王俏为副统领,让先前的两百多名健妇担任各小队队长。
杨、王二人名义上挂职,实则便于指挥调度。
在以手工为主的年代,生产急需大量人力,这群妇人不能闲置。
至于能否形成战斗力,杜寒暂未考虑。
毕竟,历史上也有女性上阵杀敌的例子,如秦良玉部下便有一支完整的女兵队伍,但杜寒并无多余兵器装备她们。
杜寒计划先从培养纪律入手,初步目标是让她们听从指挥。
他认为队列训练是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决定派遣一支小分队负责此事。
他打算先训练出合格的队长,再进一步训练其余人员。
匠户的管理相对简单,人数不多,由徐铁匠与刘汉二人负责即可。
统计后发现,共收拢了2380名逃兵,每20人编为一队,从中挑选出120名最忠诚的老兵担任队长。
剩下的力量中,一部分被派去协助训练女兵,就连李源华的亲卫队也被调用了,仅留下24名骑兵未作安排。
这24名骑兵正是由王鹏带领的小队。
众人对此感到疑惑。
自从柳河战场归来,这支骑兵队伍似乎发生了变化。
他们的眼神变得犀利且充满杀气,令人难以直视。
当同伴间互相夸耀时,他们脸上总会浮现一抹淡淡的、带着几分讽刺的笑容。
这些浴血奋战过的士兵,已然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到真正战士的成长。
人人都知道他们是右百户所里最为精锐的力量,相信杜寒定会赋予他们重要使命,因此看到他们依旧驻守,不免感到惊讶。
就连王鹏本人也显得有些不自在。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之际,杜寒严肃地低声喊道:“王鹏!”
“到!”
王鹏迅速起身,站姿笔挺。
尽管个头不高,但气场十足。
“从明天起,你所在的这支队伍将成为宪兵队!对于违犯纪律的行为,不论是谁,该惩处就惩处,该处置就处置!”
所有人吃了一惊,包括王鹏自己,一时之间都不敢接令。
等杜寒详细解释完宪兵的职责后,众人终于明白了宪兵的具体角色。
明代虽有执行军法的士兵,但并无专职执法的编制,这类工作通常由将领的贴身侍卫承担。
而杜寒的意思显然不同,他希望设立一种固定的宪兵编制,类似于常规兵种,待遇也会高于普通士兵。
按照现行标准,普通士兵月薪一两银子,而宪兵则是两两银子,每人享有相当于小旗官的待遇,完全依照高标准配置。
至此,人们才隐约明白为何选择王鹏的小队作为宪兵队,而非李源华的亲卫小队——因为王鹏的小队是唯一参与过实战的部队,成员们曾与杜寒一同经历生死考验,对他的忠诚毋庸置疑。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他们杀掉了大量的敌军,但由于朝廷对袭击耀州一事纠缠不清,所有参与战斗者的功绩都被抹消,无论他们消灭了多少敌人,赏银终究分文未得。
实际上,把他们的月薪调整为“零零七”,即每月二两银子,是一种隐晦的补偿方式,由杜寒实施。
“我打算修订现有的军规,制定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军队纪律。
这套规定已经由王函整理完成,明天会先发布。
给你们三天时间学习
正规作战部队的操练自然更为严苛,其余人员在每周——一周为七日——会被安排两天用于训练,日常事务照常进行,主要任务仍是生产和建设。
此番安排意在赋予他们一定的自卫能力。
要知道,建奴来袭之时,从不分军民,一律斩尽杀绝!实行全民皆兵的宗旨,便是让每个百姓在面对建奴时不再束手待毙,而是敢于拼死一搏,哪怕拼掉一个也值得,若能撂倒两个便算赚了!
众人至此终于知晓何谓全民皆兵,即是让所有人参与训练,人人持械,一旦敌寇突至,无论男女老少都需拿起武器奋力抵抗。
“莫要以为女子与老人无力参战,即便大刀长矛于她们或许无用,但若执此物,再加那物,”杜寒举起了后膛火帽枪,又掏出了某物,“任谁见了都要胆寒,别说这些悍勇的建奴,即便是吕布复生,也难逃一枪!”
众人听罢纷纷点头称是,这两样东西皆出自他们自己之手,无人不知其威力非凡。
“武器,准确来说是枪,拉平了强弱间的鸿沟,人人持枪才是正途,可惜眼下尚无,但总有一日会实现。
只要手中握有火帽枪,哪怕只是一把,纵使来了一名手持劣弓的建奴,甚至十多个,也照样能够应对。”
杜寒说到此处环顾四周,随后指向王俏和杨林青,“哪怕来了一二十个建奴,像她俩这般年纪的女子,也能将他们全部击退,届时建奴即便跪地求饶,也不容宽恕!”
众人闻言哈哈大笑,两位姑娘羞得双颊通红,虽显娇羞却难掩内心的兴奋与期待。
这道理看似浅显,然而在未有人点破之前,许多人却难以察觉如此简单的真理。
杜寒一番话后,众人恍然大悟,仿佛被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
建奴再凶猛也是血肉之躯,若是这些妇孺能够熟练掌握枪法,建奴想要近身都将变得困难重重,再强壮又有何用?
即便枪法稍逊,三千多名妇孺摆开阵势,每人持一支后膛火帽枪,纵使敌众我寡,又如何惧怕?
想到这般美好的未来,人人激动得面泛红晕,长久以来对建奴的恐惧也顿时减轻了许多……
众人由衷感到,建奴并非不可战胜。
但有人开始忧虑,人手一支枪需要多少数量?许铁匠与刘汉二人一想到这项艰巨的任务,心中顿感压力倍增,因为这必将是他们的责任。
“将军,仅新兵就需要两千五百支火帽枪,若每人一支,则需六千多支,非是我推卸职责,实在是力所不及。”沉思片刻后,许铁匠率先坦白自己的担忧,总比到了杜寒下令后再找借口为好。
杜寒示意许铁匠坐下,随后自己也归位,伸手拿起了桌上的厚厚一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他说道,“这里有些设计图和工具清单,先按这图纸打造生产器械,再用这些器械制作兵器,效率定会倍增。”
许铁匠与刘汉接过册子时虽心存疑惑,但翻阅几页后,已隐约明白了一些机械的用途。
刘汉激动得不知如何形容:“将军您简直是……鲁班再世……不对,是孔明重生啊!”
许铁匠亦击节赞叹:“将军才智非凡,这般巧妙的机械构思,我从业多年从未见闻。”
杜寒出身工科且经过军校历练,绘图对他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
即便闭上眼睛,他也能精准描绘出一幅世界地图;至于军事图,则更是驾轻就熟。
这种简易的人力机械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却足以让明代的匠人们瞠目结舌。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此可见一斑。
此时牛顿尚未诞生,杜寒早已在基础力学领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抢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的饭碗——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发明家,乃至其他领域的专家。
尽管如此,杜寒深信,未来的历史书中只会记载他的名字,而那些洋人的名字将无迹可寻。
你不信?
那就试试写下质能方程和相对论,看看未来的爱因斯坦会不会被惊得目瞪口呆。
编写几个程序留于后世,图灵见到也定会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