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遗爱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偏远地区,刚进县城,就感觉气氛有点不对劲。街边的百姓一个个愁眉苦脸,看到他这个大官来了,也只是匆匆瞥一眼,并没有往日那种热情的招呼。
房遗爱心里“咯噔”一下,心说看来这里的问题还真不小。他没顾得上休息,直接就去了县衙。县太爷听说房遗爱来了,吓得屁滚尿流,一路小跑到门口迎接,点头哈腰地说:“房……房大人,您怎么突然来了呀?”
房遗爱板着脸,哼了一声:“我要是不来,还不知道这里被你搞成什么样子了呢!说说吧,朝廷推行的改革政策,你是怎么执行的?”
县太爷哭丧着脸说:“房大人,您有所不知啊,这偏远地区和长安不一样,百姓们观念守旧,很多政策根本推行不下去啊。”
房遗爱皱着眉头问:“怎么个推行不下去?你给我详细说说。”
县太爷赶紧说道:“就说这鼓励开垦荒地吧,朝廷补贴也发了,可百姓们就是不愿意干。他们觉得祖祖辈辈都守着那几亩薄田,开垦新地风险太大,弄不好颗粒无收。还有兴办学堂,好多家长觉得读书识字没啥用,不如让孩子在家帮忙干活。”
房遗爱听了,沉思片刻说:“百姓们有顾虑很正常,但你作为地方官,有没有好好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有没有把改革的好处给他们讲清楚?”
县太爷低着头,嗫嚅着说:“小……小的有讲,可百姓们就是不听啊。”
房遗爱瞪了他一眼:“你这讲法肯定有问题。走,带我去村里看看。”
房遗爱和县太爷来到一个村子,刚进村子,就看到一群孩子在泥地里玩耍,压根没有读书的迹象。房遗爱心里一阵难过,他找到一个看上去比较年长的村民,笑着问:“老哥,为啥不让孩子们去学堂读书呀?”
那村民挠挠头,憨厚地说:“房大人,咱庄稼人,读书识字没啥用啊。孩子们认那么多字,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帮家里种种地,喂喂猪呢。”
房遗爱耐心地解释:“老哥,您这想法可不对啊。孩子们读了书,以后能有大出息。可以帮家里记账,看懂官府的告示,不会被人骗。要是学得好,还能当官,为咱村子争光呢。而且现在学堂不收学费,还有补贴,多好的事儿呀。”
那村民听了,将信将疑:“房大人,您说的是真的?读书真有这么好?”
房遗爱笑着说:“当然是真的!老哥,您就放心把孩子送去学堂吧。”
这时,旁边一个年轻的村民也凑过来说:“房大人,您说的这读书的事儿,我们再考虑考虑。可这开垦荒地,我们实在是不敢啊。万一开垦出来的地不长庄稼,那不是白费力气嘛。”
房遗爱说道:“老弟,这您不用担心。朝廷会派农技人员来指导大家,教大家怎么开垦,怎么种地。而且,第一年要是收成不好,朝廷还会再给补贴,保证大家不会吃亏。”
村民们听了房遗爱的话,开始交头接耳,似乎有些心动。房遗爱趁热打铁,又说了不少改革的好处,村民们终于表示愿意试试。
解决了村民的思想问题,房遗爱又把县太爷拉到一边,严肃地说:“看到了吧?百姓们不是不愿意配合,是你工作没做到位。以后多下基层,多听听百姓的想法,把朝廷的政策给他们解释清楚。”
县太爷连忙点头:“是是是,房大人教训得是,小的以后一定改正。”
房遗爱又在村里待了几天,亲自监督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看到村民们逐渐开始行动起来,他这才放心地准备回长安。
可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又出了个新状况。当地有个习俗,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要宰杀大量的牲畜,耗费不少钱财。这祭祀活动虽然是传统,但和朝廷提倡的节约风气不符,而且还影响百姓生活。
房遗爱得知后,找到村里的族长,说:“族长,我知道这祭祀活动是你们的传统,但现在朝廷提倡节约,这宰杀大量牲畜,耗费钱财,对百姓生活负担太重了。能不能稍微改改这习俗?”
族长一听,脸色就变了,严肃地说:“房大人,这祭祀活动可是祖宗传下来的,关系到我们村子的兴衰荣辱,可不能改啊!”
房遗爱笑着说:“族长,我理解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但时代变了,咱们也得与时俱进嘛。咱们可以简化一下祭祀流程,减少牲畜的宰杀,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刀刃上,比如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给孩子们买点学习用品。您说呢?”
族长犹豫了,他看了看房遗爱,又看了看周围的村民,说:“房大人,这事儿我一个人做不了主,得问问大家的意见。”
于是,族长召集了全村人,把房遗爱的想法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房遗爱的话有道理,也有人觉得不能坏了祖宗规矩。
一个年轻的村民站出来说:“房大人说得对,这祭祀活动确实太浪费了。咱们把钱省下来,给村里修条好路,多好呀。”
可马上有个老者反驳:“不行不行,祖宗的规矩不能破,不然会遭报应的。”
房遗爱站出来,大声说:“乡亲们,咱们尊重祖宗规矩,但也不能让规矩束缚了咱们的发展。大家想想,要是村子发展好了,孩子们有出息了,祖宗在天上也会高兴的。这祭祀活动,咱们改的不是对祖宗的敬重,而是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敬意。”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大部分村民还是同意了房遗爱的提议,决定简化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