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林使团的规模远超上一次,足足有三百余人。除了必要的护卫和官吏,更多的是索菲娅信中所提及的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医生,甚至还有几位精通数学和天文的修士。他们携带着大量精心准备的礼物——并非全是金银珠宝,更有许多精心挑选的、代表拂林乃至更早的希腊罗马文明的典籍抄本、建筑图纸、医学着作、星图以及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和金银细工工艺品。
这支庞大的使团一进入长安,便引起了轰动。他们奇特的服饰、携带的琳琅满目的“西方奇珍”,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另一古老文明智慧的书籍和图纸,极大地满足了长安士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鸿胪寺忙得不可开交,将他们安置在专门扩建的“四方馆”中。
李琰在麟德殿设宴款待使团正副使。席间,使团正使,一位名叫狄奥多西的老学者,言辞极其谦卑,反复强调拂林对大唐文明的仰慕与学习的渴望,并再次转达了安苏娜女王希望“尊大唐为宗,习大唐之学,并在西方为大唐秩序效力”的意愿。
李琰面带微笑,应对得体,赏赐丰厚。他允许使团成员在限定的范围内,参观国子监、弘文馆,甚至允许少数精选的学者在将作监大匠的陪同下,观摩一些民用技术的应用,比如水力驱动的鼓风机、改良的提花织机、以及规模宏大的官营作坊生产流程。
然而,核心区域,如火药作坊、猛火油提炼场、精密弩机研发地、以及存放核心海图与军器图纸的档案库,依旧戒备森严,滴水不漏。使团成员所能接触到的,是唐朝希望他们看到的“强大”与“繁荣”,是那种体系化、规模化的工业实力,而非具体的技术秘密。
狄奥多西等人既感到震撼,又难免失望。他们就像面对一座宝山,能看到其巍峨辉煌,却找不到进入内室的门径。他们带来的古典知识,虽然引起了部分大唐学者的兴趣,但在李琰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唐帝国蒸蒸日上的自信面前,并未能换取到对等的技术交换。这场“学习”,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对等的。
东宫内,拉什米卡的佛堂已然设好。她每日青灯古佛,诵经祈福,身着素雅的僧袍,褪去了往日的艳光,却平添了几分出尘的宁静气质。她不再主动争宠,甚至婉拒了李琮几次白日的探视,只在他心烦意乱前来寻求慰藉时,才温言开解,言语间充满了佛法禅理,劝他宽心、忍耐,以国事为重。
这番姿态,果然有效。太子妃等人见她似乎真的“看破红尘”,一心向佛,若再步步紧逼,反而显得自己气量狭小,不敬佛法。针对她的明枪暗箭顿时少了许多。而李琮见她如此“懂事”和“牺牲”,心中怜惜更甚,觉得她是为了不让自己为难才选择青灯古佛,来东宫佛堂的次数反而比以往去她寝宫时更多了些。拉什米卡巧妙地利用佛门身份,不仅化解了危机,更以一种新的、更安全的姿态,重新稳固了在李琮心中的地位,甚至隐隐有成为其精神寄托的趋势。
“新唐洲”土着和物产的到来,在长安格物院和商界投下了一块巨石。格物院的博士们对那些巨大的皮毛(如熊皮、海獭皮)、坚韧的羽毛、奇特的植物种子和土着使用的石制、骨制工具充满了兴趣,日夜不停地进行研究、分类和记录。他们试图从中找出可用于医药、纺织、军事或农业的新材料。
商人们的嗅觉则更为敏锐。他们看到了那巨大皮毛在冬季御寒市场上的巨大潜力,看到了那些色彩斑斓的羽毛作为奢侈品装饰物的价值,更从土着向导含糊的描述中,捕捉到了“那里有很多很多闪亮的黄色石头”(可能指黄金)和“能长出巨大穗子的草”(可能指玉米)的信息。几大商号已经开始秘密筹划,准备筹集巨资,组建更庞大、装备更精良的船队,沿着探索船队的航线,前往那片传说中的“新唐洲”获取第一桶金。一股面向东方的探索与殖民热潮,正在资本的驱动下悄然孕育。
就在这各方势力涌动,帝国目光投向四方之际,钦天监监正夜观星象,发现异状,不敢怠慢,连夜叩阙求见。
紫宸殿内,烛火通明。年迈的监正伏地禀奏:“陛下,臣连日观察天象,见帝星紫微,光芒大盛,煌煌如日,其光晕不仅笼罩中宫,更向四方急剧扩张,侵掩西宫白虎之宿,白虎主兵戈、杀伐,亦主西方。此象……此象亘古罕见!”
李琰闻言,并未像寻常帝王般欣喜于“帝星昌隆”,而是微微蹙眉,沉声问道:“侵掩西宫白虎?主何征兆?细细说来。”
监正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按星象常理,紫微帝星乃天帝居所,贵在居中守正,光耀四方即可。如今光芒过盛,主动侵掩他宿,尤其是主杀伐兵事的白虎星宫,此乃……此乃昭示陛下圣武,兵锋西指,势不可挡,西方诸国,恐将……尽数纳入版图。然,星象亦显征伐过烈,兵连祸结,恐伤天和,亦需陛下留意。”
殿内一片寂静。上官婉儿与侍立在侧的阿史那云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惊。这星象,似乎直接印证了李琰一直以来西进的战略,甚至预示了其空前的成功,但也隐含着一丝警示。
李琰沉默片刻,忽然放声大笑,笑声在殿中回荡,充满了自信与豪情:“好!好一个‘侵掩西宫白虎’!朕之心,便是天之心!朕欲混一寰宇,止息兵戈,创万世太平,些许杀伐,乃必经之阵痛,岂足道哉!此星象非为警示,实为吉兆,预示我大唐王师西进,必当犁庭扫穴,廓清寰宇!”
他站起身,走到殿外,仰望星空。但见夜空中,紫微星果然异常明亮,其光芒仿佛真的压过了西方那片星域。
“传旨,”李琰的声音在夜风中清晰而坚定,“命兵部、户部,即日起开始秘密筹备西征事宜,粮草、军械、马匹,需暗中加大储备。命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加强对西域以西诸国情报搜集,尤其是大食、拂林、波斯之军政动向。命将作监,全力改进火炮、弩车之机动性与射程!”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万里云山,落在了遥远的西方:“既然天象已显,朕便顺天应人。待时机成熟,朕当亲率貔貅,西巡万里,会猎于泰西之野,倒要看看,那西方的白虎之星,如何能与朕这中天紫微争辉!”
帝星西侵之象,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大唐这个已经开动起来的战争机器。一场规模空前、目标直指西方世界的远征,开始从星象预言,逐步走向现实的谋划。寰宇一统的步伐,陡然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