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深入交谈中。
顾方远不仅仅提出了捐赠公路的设想,还进一步扩展思路,提到了捐赠桥梁、捐赠学校宿舍或教学设备、捐赠公共体育设施等等多种公益与品牌宣传相结合的可能性。
他甚至将后世成熟的“工商业联合会”(工商联)的职能和架构提前“剧透”了出来。
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类似的、半官方性质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处理政府与商人、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与公益事宜。
甚至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引导行业自律、调控市场秩序,避免政府直接下场可能带来的诸多弊端。
几人越聊越深入,越聊越投机。
从夕阳西下一直聊到魏奶奶招呼吃晚饭都没有停下的意思。
饭桌上,话题依旧围绕着经济发展、政企关系和未来规划展开,气氛热烈而融洽。
双方关系也拉近了不少。
顾方远称呼对方‘古伯伯’也更顺嘴了。
不得不说,古天明虽然年纪不小,身居高位,但做事却有着军人般的雷厉风行和务实风格。
第二天一大早。
顾方远刚来到自己在万达广场的总经理办公室。
还没来得及泡上一杯茶。
古天明省长派来的协调工作小组就已经主动上门,开始与他对接关于捐赠自行车的具体事宜了,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顾方远见状,自然也不敢怠慢。
立刻展现出极大的合作诚意。
他当场拍板,将新建的“皇冠”自行车厂目前所有的产能,全部优先划拨到这份政府捐赠订单中。
由于工厂初建,产能有限。
他无法一次性交付全省所需的所有自行车,只能采取从省城核心机关单位开始,逐步向周边地市、县区分批次交付的方案。
随着第一批锃亮崭新的“皇冠”牌自行车,陆续发放到省城各级公职人员手中,并且迅速投入到日常工作和出行中。
原本平静的省城街头,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石子,立刻激起了层层涟漪。
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轩然大波……
.........
吴永贵。
这个名字在江南省省会的地下倒爷圈子里,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作为一个资深倒爷,从七十年代初期,政策还严苛的时候,就开始偷偷摸摸地干起了倒买倒卖的营生。
风里来雨里去,胆大心细,十几年下来,积累的财富早已远超普通工薪阶层。
可以说是小有资产了!
但他和大多数同行不太一样。
很多倒爷赚到第一桶金后,就开始寻求“洗白上岸”。
要么置办几间门面做正经生意,要么想办法投资个小工厂,图个安稳和体面。
可吴永贵对这些都没什么兴趣。
他享受的是那种低买高卖、利用信息差和渠道优势快速周转资金带来的刺激感和丰厚利润。
所以,依旧坚守在“倒爷”这个行当里。
只是随着本钱越来越厚实,他的交易量也越来越大,触角伸得越来越远。
省城市面上。
几乎一半以上的“凤凰”牌和“永久”牌自行车,都是他通过各种关系和人脉,从上海、天津等地的厂家或者大批发商那里倒腾过来的。
后来政策放宽,允许个体经营,他做起倒手生意来更加肆无忌惮,干脆直接干起了批发,不再满足于零售那点利润。
经常是直接用大货车,一车皮一车皮地将整车自行车从外地拉回江南省,再分销给下面的各级零售商。
再加上最近这一两年,江南省的私营经济明显活跃,老百姓的日子眼看着一天天好起来,手里有了余钱,买自行车代步或者运输货物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能彻底吃下这个庞大且还在快速增长的市场。
吴永贵最近没少砸钱,上下打点,疏通从铁路运输到地方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
眼看所有关节即将打通。
他可以垄断更大份额的货源时....
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般传来……
省城与他长期合作的那些个体户、分销商,最近这一个星期,仿佛集体人间蒸发了一样。
他在上海打过去的询问电话,一个都没人接,或者接了也是敷衍了事。
这太不正常了!
他心急如焚,赶紧打电话回省城,让手下的亲信去调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打听了一圈,才带回一个让他难以置信的消息:
省城里那些原本从他这里拿“凤凰”、“永久”的零售商们,最近集体改弦更张,开始销售另一个名为“皇冠”牌的自行车了!
而且据说货源还很充足!
皇冠?
吴永贵当时就懵了。
他只听说过英国女皇脑袋上戴的那个玩意儿叫皇冠,还从来没听说过能骑在屁股底下的“皇冠”!
他第一反应是:这估计是哪个他没听说过的国外新品牌,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杀进来了。
可他人就在上海,这个全国信息的集散地....
他动用了所有关系四处打听,甚至连那些常驻上海的外国商人都问遍了....
结果所有人都摇头,表示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皇冠”牌自行车在国际上或者国内其他地方销售。
这事儿透着邪性!
一个凭空冒出来的牌子,怎么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把他经营了十几年、根基深厚的销售网络冲击得七零八落?
或许是因为他这两天在上海打听“皇冠”自行车打听得太勤快了,引起了其他上海商人的注意和好奇,连带着不少上海本地的商人也开始悄悄打听这个神秘的“皇冠”牌。
吴永贵知道,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市场信息一旦扩散,可能会引来更多觊觎者。
他当机立断,买了连夜的火车票,心急火燎地赶回江南省。
他要亲自看看.....
这个“皇冠”究竟是何方神圣,凭什么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火车哐当哐当地驶入省城站。
吴永贵提着简单的行李,随着人流走出车站。
他归心似箭,更准确地说,是心急如焚地想弄清楚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