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的北风卷着雪花,给小河村披上了一层银装。
天气骤然转寒,滴水成冰。
村民们大多躲在家里,围着火盆取暖,减少了外出。
蒙学馆也因为严寒和临近年关,暂时停了课。
但这难得的清闲时光,对陈平安来说,却并非意味着放松。
相反,他将这视为一个可以更加专注地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白日里,大部分时间依旧用于温习经史、揣摩八股、练习书法。
为来年开春的县试做着最后的冲刺。
而到了夜晚,当家人都已沉睡,万籁俱寂之时。
油灯的光芒下,便是他探索另一片知识海洋的秘密时间。
脑海中的图书馆,关于医学和药理的部分,被他一次次地“翻开”。
上次母亲生病,自己依靠图书馆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食疗和护理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件事,极大地激发了他对医理、药性的兴趣。
不仅仅是为了将来可能遇到的自保或救人需求。
更因为,探索这些古老的智慧,本身就带给他一种不同于学习经史的、独特的乐趣和成就感。
仿佛是在与另一个时空的先贤对话,解读着生命的奥秘。
当然,他深知这条路的艰难和风险。
没有师父指导,没有实践机会,单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但他还是决定,先从最基础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比如…辨认和处理一些常见的、尤其是在冬季也能找到的草药。
图书馆里关于药材辨识的图谱和文字描述,清晰无比。
趁着白日天气稍好、或者雪后初晴的时候,陈平安会借口去后山“活动活动筋骨”,或者“看看有没有冻死的野兔”。
实际上,却是按照图书馆的指引,在雪地里、枯草丛中、或者向阳的石壁缝隙里,仔细地寻找着那些能在寒冬中存活的药用植物。
比如,一些耐寒的根茎类药材,像黄精、苍术的根。
比如,一些寄生在枯木上的菌类,像茯苓、木耳)。
还有一些即使在冬季也保持常绿的针叶类植物,它们的枝叶或果实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每次找到一种新的药材,他都会仔细对照图书馆的图谱和描述,确认无误后,才小心翼翼地采集少量样本,偷偷带回家。
然后,便是更重要的环节——处理和炮制。
中药的炮制,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
同一种药材,不同的炮制方法,其药性、功效、甚至毒副作用都会截然不同。
图书馆里记载了各种繁复的炮制工艺:蒸、煮、炒、炙、煅、煨…
还有各种辅料的应用:酒、醋、蜜、姜汁、盐水…
这些,对目前的陈平安来说,还太过高深,也缺乏必要的工具和条件。
只能从最简单的入手。
清洗、晾晒、切片、研磨。
将采回来的根茎,仔细洗去泥沙,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
将晒干的药材,用家里切菜的刀,费力地切成薄片。
再将切好的药片,放在石臼里,用石杵一下下地捣碎,研磨成粉末。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不小的力气。
常常弄得一身尘土,满手药味,甚至不小心还会伤到自己。
这天晚上,他正在处理前几天采回来的、已经晒干的“止血草”。
想试试看,将它研磨成粉末后,止血效果会不会比直接用草叶更好。
一手扶着石臼,一手握着沉重的石杵,用力地捣着。
或许是天黑光线不好,或许是有些分心。
一不小心,石杵滑了一下,重重地砸在了扶着石臼的左手食指上。
“嘶…”
一阵钻心的疼痛传来,陈平安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低头一看,食指的指甲盖已经被砸裂,鲜红的血液立刻涌了出来。
十指连心,疼得他眼泪差点掉下来。
顾不上疼痛,第一反应是不能让父母发现。
赶紧找了块破布按住伤口。
幸好伤口不算太深,只是皮肉伤,流血量也不大。
目光落在旁边石臼里,那刚刚研磨好的一小撮黄绿色的止血草粉末上。
心中一动。
正好,可以试试效果。
忍着痛,用右手小心地捏起一撮药粉,均匀地撒在流血的伤口上。
粉末接触到伤口,传来一阵轻微的刺痛感。
但很快,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原本还在不断往外渗血的伤口,竟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渐渐止住了流血。
虽然还有些刺痛,但出血确实停了。
效果…竟然真的比直接用草叶敷要好得多。
陈平安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
这点小小的成功,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证明了图书馆的知识是可靠的,证明了自己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理论学得再多,终究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运用。
这次意外受伤,反而让他对医理、药性的兴趣更加浓厚,信心也更足了。
小心地用干净的布条将受伤的手指包扎好。
看着石臼里那点来之不易的药粉,如同看着稀世珍宝。
将这些天的观察、实践心得,以及这次意外的“收获”,都一一用密码记录在那本秘密的小册子上。
“漆姑草汁液,外用可致剧烈瘙痒,清洗后可缓解,用以威慑无赖有奇效,然需谨慎,恐引邪祟之说。”
“止血草,寻常之物,然晒干研粉,其止血之效远胜鲜用。可见炮制虽简,亦有其法门。”
“黄精、苍术之根,冬季可寻。茯苓、木耳,枯木易得。然炮制之法繁复,非有良师指导、器具齐备不可轻试。”
……
他开始系统地整理图书馆中与医药相关的基础知识。
从药材的辨识、采摘、炮制,到基础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再到一些简单、安全、易得的方剂和食疗方法。
虽然知道自己离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者还差得很远很远。
但至少,可以先打好理论基础,为未来可能的机遇做好准备。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
不能让父母知道,不能让老师知道,更不能让外人知道。
“不务正业”、“奇技淫巧”的帽子,他可不想再戴了。
只是…
投入到医理药性上的时间和精力多了,用在经史八股上的时间,自然就会相应减少。
这会不会影响到即将到来的县试备考?
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他懂。
如何在科举这条主线,和发展“底牌”这条支线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又是一个需要他仔细权衡的问题。
而且,这些秘密的技艺,究竟何时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是会在科举路上遇到意外时成为救命稻草?
还是会因为某个契机,让他走上一条与科举截然不同的道路?
未来的迷雾,依旧浓重。
但至少,他手中的底牌,又多了一张(虽然还很微弱)。
前行的脚步,也因此,似乎…更踏实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