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生活不如意的找借口的明显不是,他当时已经赚了一笔钱,盖了楼谈了女朋友,对一个闯社会的小孩子来说不错了,而他又放弃了这一切。】
【才十四岁,法医在面前解剖自己妈妈,想都不敢想。这才是最大的原因。】
【对,,哪怕就是王母先挑起事端,那也罪不至死,一棒子打死对一个14岁的孩子亲眼看到自己母亲死在面前,又只知道凶手没偿命,赔了1500,这换谁,谁也想不通啊。】
春秋位面。
伍子胥看到这气的牙齿咯咯作响。
他同样在这个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初,他也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被楚平王杀死,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和张扣扣一样,只剩下复仇、复仇、复仇!
甚至因为仇恨,他一夜白头。
张扣扣所经历的一切。
他的委屈,他的决心还有他的隐忍。
他都懂,一切不在言语中。
生而为人,若此仇不报,何为人子,为人臣,为大丈夫!
“后生,老夫,敬你!”
说着他眼含热泪,举起酒樽一饮而尽。
天幕上的弹幕还在不断出现,众说纷纭中,让整个事件呈现出了两个极端。
【是梦魇,他从小的梦魇,再加上没人给他疏导,最后成了这样。】
【我觉得他已经是个英雄了,首先没有杀对方女眷子女,只找了当初害母亲的参与人报仇,没有把仇恨转移到无辜人身上,这已经说明他不是暴徒。但是站在律的角度来,再大的仇也不能自己杀人,杀人就得死刑,除非你有……】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小时候母亲早逝,父亲在外赚钱养家,就我和我奶奶在家里,当时被邻居看不起和欺负,那种感觉外人是感受不到的,我到现在都很气愤,何况他这种情况。】
天幕上大家各有各的说法。
都觉得自己说的才是对的。
大明位面。
朱棣看着屋内众人,目光最终落在朱瞻基身上。
“朕记得礼记上有过记载,你且说说。”
朱瞻基闻言一愣,思索片刻后,很快给出了答案。
“皇爷爷,礼记上确有记载,是子夏问孔夫子。”
“对杀父之仇的人如何对待?”
“夫子说:睡在草席上,头枕盾牌,提醒自己父母之仇未报。 不仕,不当官,不以官身报私仇,绝不和仇人共处一世。不管在什么地方,武器都不离身。如果是在市上或公门相遇,拔出武器就和他拼命。”
朱棣闻言轻点头,对于父母仇,先贤早有说过。
张扣扣的做法,朱棣对此并不反感,甚至还很欣赏他。
为母付出生命。为国付出青春。
不过他并非亲身经历者,对天幕上的事他也不能完全下定论。
毕竟其中细节他并不清楚。
但,他看向天幕的眼神带着一丝复杂。
如果张扣扣生在他大明,他又会如何对待此人。
是为国法斩了他。
还是念其孝心,让其戴罪立功。
......
大宋位面。
武松天幕上的言论嗤之以鼻。
什么狗屁,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当初他的大哥,还有他,被现实可整的够惨,为此他们兄弟一个付出了生命,一个流亡到了梁山。
与其相信浑浊的大染缸,还不如自己手上的利器。
杀猖妇,诛奸夫,血溅鸳鸯楼。
这些事都并非他本意。
可若不如此,他又如何能在这世道存活。
天幕上的事情,让他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只是,张扣扣最终选择了以命抵命,而他,选择了落草为寇。
这,也许就是两人之间的不同吧。
武松心中暗自思量,目光再次转向天幕。
天幕上的弹幕依旧在翻滚,仿佛永无止境。
众人对张扣扣的看法,也依旧各持己见,难以统一。
“哼,这世道,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何为对错。” 武松冷哼一声,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屑,也带着一丝无奈。
大唐位面。
韩愈看到这,只觉得心中的无名火被点燃。
这要是换做是他,他必然会上书怒骂,朝廷,怒骂世道,怒骂天下恶人。
可眼下的情况,他除了愤怒,什么也做不了。
看着天幕上的弹幕,韩愈只觉得头痛欲裂。
该说张扣扣孝顺,还是说张扣扣愚蠢。
又或者,两者都有。
他很想站出来,大声告诉所有人,他的观点。
......
这时候,新的视频出现了。
【韩怼怼,一个万物皆怼的男人。】
【上怼皇帝短命的敢死队队长。】
【下怼鳄鱼无道的含沙射影。】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逆。】
【唯独不知道死字有几笔。】
【中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要说起文人来必然绕不开这个勇起来让武人沉默的韩怼怼。】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出生在官宦之家。】
【他三岁没了爹,长兄如父,哥哥担当起了韩愈的养育责任。】
【可不久之后,哥哥去世,嫂子在艰苦环境下,一手操持家务,一手把韩愈拉扯长大。】
【嫂子做的一切韩愈都看在眼里,因此,他读书格外努力,想的就是自己考上功名,报答养育自己长大的亲人。】
【然而事与愿违,韩愈的科举之路却没有一帆风顺。】
【从20岁到22岁,韩愈遭受了三次落榜,25岁时才堪堪考中进士。】
【此时刚刚春风得意的韩愈却在第二年收到噩耗,养育他的嫂子也去世,悲痛欲绝下,韩愈返回家中为嫂子守丧。】
【此时的大唐,刚刚经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内斗。】
【因此毫无背景的韩愈,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连续落榜。】
天幕之下。
大隋位面。
王通和卢珝(xu)二人正在一处凉亭内谈论先前的视频。
当他们听到大唐科举的时候又抬起头来凝视天幕上介绍的韩愈。
良久王通才悠悠道:
“老卢,你觉得这韩愈的遭遇如何?”
卢珝嘴唇微抿,抚须而立,似在思考。
良久才摇摇头叹息道:“此子,人生大不幸也。”
“幼年丧父母,接着长兄也离世,最后被寡嫂带大,还没报答寡嫂的养育之恩,寡嫂也离世了。”
“不光如此,科举还屡屡不中,中进士后,又因为无背景屡屡遭拒。”
“实乃真惨也。”
王通闻言,对此他先点头,又摇头。
韩愈的悲惨身世虽然让人同情,但他却是看到了科举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