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第一个月月底,政府发布了《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内容包括了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西南三线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明确了三线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军事工业、重工业、能源、交通等关键部门;强调了三线建设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以及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线建设终于正式成为首要国家战略,相关的各项建设工程也走上了快车道。
作为小三线工程中不起眼的一项,1379厂的建设,也趁着这股东风,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首先是厂区的建设,保城市调集的工程队在3月初就开进了1379厂,这种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和人力资源在半个月之内就筹措完备,按照设计方案开始施工建设,一期的建设目标是成为能够容纳500人的中小型电子厂。
其次是生产资料的配置,不管是三线建设的大势所趋,还是工业局范局长在背后的推动,反正在3月初,1379厂总共接收市里无线电专业人员10名,同时还有借调的各工种工人20多人,零零总总的各种设备也调来了不少,虽然杨山觉得其中一大部分用处都不大,但是有总比没有好。
一时之间,1379厂人满为患。
“孟哥,一次能来这么多人,看来咱们厂子的吸引力不小啊!”杨山看着新来的那几个无线电人才,虽然工级都不算高,可论经验的话,不比现在厂里的这些工人差。
“屁的吸引力。别以为我不知道,这帮人就是害怕被发配到更远的地方去。你想想看,同样是支援三线建设,你是愿意到十多里外的县城边上呢,还是愿意到千里之外的大山里?”孟楚把这些人心里想法摸的一清二楚。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也不错,反正人家都是主动申请来的,至少思想工作上不用再费工夫,算便宜咱们厂了。”杨山满不在意的回道。
“唉,你的那些个学生培训的如何了?这眼看着大半个月过去了,有眉目了吗?”史贺凑上来问。
“培训个屁,这几天不都被你拉走当劳动力去了么?还好意思问我?”和他们待的时间长了,杨山也是满嘴粗话。
“杨山,过来一下,部里有回信了。”伍书记冲杨山招招手。
嘿,大半个月就有回信了,算上信件往返的传输时间,部里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做出了决定,动作够快,不知道自己写的那篇类似论文一样的东西有没有帮助。
“同意了?”
吴书记把信件递给杨山,“没说死,说是让咱们去部里汇报工作。”
杨山拿起信看了几眼,“嗯,不就是当面汇报嘛,如果部里不同意,根本没必要让咱们去。您和厂长去就行了,一路顺风,早去早回。”
杨山转身就想溜,他最近有点迷上木工活儿了,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在木工车间里待着。
“哎,你怎么没看完就走啊,上边也提到了你,让你跟着一起回去述职。”
京城,董处长办公室。
听完了1379厂两位领导的近期工作汇报后,董处长言辞沉稳的说道:
“伍书记,王厂长,前段时间你们制作出来的步话机,我们经过测试后已经下发给部队试用,反响不错。不过你们厂可不能骄傲,过几天部里会下发试用结果的意见反馈,到时候你们还要依据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产线。
回去后不要急着提高产量,虽然你们的产品合格率达标,但是你们脑子里一定要绷紧产品质量这根弦,时时刻刻要把这个关键点放在心上。你们也是战场上下来的,知道通讯的重要性,一台坏的步话机,轻则死几个人,重则可能影响到整场战争的输赢。
除了提高质量,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训工人上。杨山的那套办法只是让你们厂尽快形成生产力,但在工人培养方面来说是不利的。你们要适当的进行工人轮岗培训,不能只是着眼在自己岗位的那一点点工作上。只有这样,厂子的发展壮大才有基础,总不能一直由市里供养,没办法断奶吧。”
一番话说的两人冷汗津津。本来以为这次汇报工作是来表功的,没想到董处长居然对厂领导的未来提高产量的生产目标并不感冒,反而特别强调了产品质量和技术工人的培养。
“我明白了。董处长您放心,我们回去就制定一份员工的轮岗培训计划,尽快在厂里开展起来。”伍书记咽了咽唾沫,略有拘束的保证道。
“嗯,你们一会儿去陈干事那边,让他带你们去生产调配处的李处长和计划财务处的文处长那里转转,看看他们对你们厂还有什么要求。你们申请购买机床经费的事情,我听计财的文处长和我说了,原则上同意你们的请求,但是还需要你们当面汇报一下具体的情况,我想你们已经做好功课了,我这边就不多说什么了。”
伍书记和王厂长明白这是赶人了,赶紧客气几句离开了办公室。
“你小子就是能折腾,文处长拿着你那份报告来我这里好一顿夸,说里边罗列的数据详实可靠,要把你要到他那里去。怎么样,你愿意去么?”董处长声音里充满着自豪,看来他对杨山近期的表现极为满意。
“我还在待着技术处吧,计财那边的业务我根本不懂。”杨山赶紧摇头。
“嗯!”董处长转入正题,“刚才伍书记汇报的情况,你都听到了?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其他还好,市区支援的都挺到位的,只是他们的技术力量还是太薄弱了。新来的10个无线电技术员工级最高的只有2级,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再抽调几个技术员过去。”
董处长摇摇头,心说不从那里调出人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往那边送人。
“你这几个月就多掏掏你脑子吧,多留些东西下来,估计也够他们这两年用的了。这个厂子目前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董处长斟酌着说道。
“说说你的事情吧,你回来后我给你留了两个位置,一个是跟着范群,在他那里编写完整的电子元件的质量标准和检测规范。另一个是去技术发展科,配合京城的电子研究所去制作新一代的印刷电路板。”
“我服从安排。”杨山顺口就说,但是看到董处长瞪他一眼后,马上就改口,“我去范哥那里。”
“说说理由。”
“印刷电路板制作涉及到的大部分领域是材料学和化学,这方面我不擅长,去那里意义不大。”
其实除了这个明面上的理由,杨山还知道,这方面的研究在未来十年都处于停滞状态,一直到改开后直接吸取外来的技术,才又有了大发展,他不想在这个项目上空耗时间。
“行,那就这么定了,什么时候1379厂的收音机产能达到月产1000台,你什么时候回来。”
杨山一看董处长要结束谈话,赶紧问,“那木工机床的事情......。”
董处长单手向下虚按了一下,“安心等消息,问题不大。”
其实杨山还是没弄明白三线建设的关键,那就是人员、物资和设备,钱从来都不是主要问题。如果四机部在三线的各个工厂都能自己花钱置办设备,那部里非常乐意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