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昭熙漫步在虞国最高学府,坤泽大学的校园里,看着学生们朝气蓬勃的面孔,心中却思绪万千。在动力革命在虞国推广开来之后,让虞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心里也明白,一个国家的强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革新。
虞国的教育体系虽然在东虞时期就已经建立了起来,即便有着当年在永乐和洪熙时期在养济院培养的那些孤儿支持,但教育方面仍然带有浓厚的大明传统教育色彩,注重经史子集的学习,而忽视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自然已经无法满足虞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求,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
“陛下,这是新修订的大学课程方案,请您审阅。” 坤泽大学校长蔡渊沛恭敬地递上一份文件。
朱昭熙接过文件,仔细阅读起来。渐渐地朱昭熙的眉头皱了起来,虽然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些科学技术类课程,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儒学课程,每个科目都依旧需要学习文言文,科学与人文的比例严重失衡。
再想起虞国的科学院里,社会科学院的庞大规模以及理学院、工学院的人才稀少,刚开始虞国因为需要发展的原因,理学院和工学院一直受到朱昭熙的重视,可是随着自己把目光集中于社会改革之后,理学院和工学院在虞国的被重视程度一直降低。
这样的情况竟然没有一个人,包括蒋谦都没有提醒过她,可见只有自己一个人才真心的在乎这些科学技术。
“这样的课程设置,如何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朱昭熙放下文件,严肃地说,“我们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儒学经典可以作为选修课,但绝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回到皇宫,朱昭熙立刻召开了教育改革会议。她在会议上明确提出,虞国要进行全面的教育革新,建立起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 朱昭熙环顾四周,目光坚定,“我们的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束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要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为了推动教育革新,朱昭熙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首先就是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在小学阶段,开设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等基础课程。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在中学阶段,在小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以及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科学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阶段,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专业课程分为工科、理科、文科、医科等多个领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通识课程包括哲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另外则是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在各级学校设立科学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邀请科学家和工程师到学校授课,介绍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组织学生参加科学技术竞赛和创新活动,如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则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摒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再仅仅看教学成绩,还要看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虞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设立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设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推动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建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坤泽大学的教育革新是整个虞国教育改革的缩影。朱昭熙亲自指导坤泽大学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例如,学校成立了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研究机构,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在朱昭熙的推动下,虞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不再死记硬背儒家经典,而是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们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朱昭熙也亲自跑到学校去看望学生,和学生们聊人生,聊理想,鼓励他们学习理工科的知识,看到实验室里的学生们。
有的在操作仪器,有的在记录数据,有的在讨论问题,每个人都神情专注,看着这些学生,朱昭熙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现代,在实验室里和大家做实验。
朱昭熙微笑着走上前去,仔细观察了他们的实验装置和数据记录,然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看着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朱昭熙心中感到无比欣慰。教育革新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朱昭熙从来没有想过一蹴而就,但她也有些头疼,自己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现在就需要考虑继承人的挑选和培养的问题了。
如果接下来继承人把她的所有改革,所有制度推翻,那么她这么多年的辛苦就是白做了,这个长期性的教育改革也就成了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