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后,胡力一行人押解着垂头丧气的米酱俘虏,与周海龙率领的“利刃”战斗群主力顺利汇合。
夜色深沉,队伍在临时开辟出的安全区域内休整,车辆引擎低吼,士兵们警惕地巡逻,空气中弥漫着疲惫与肃杀。
半个小时后,队伍重新出发,连夜向着班加罗推进。
队伍的后面,胡力坐进了他那辆许久未动的突击战车副驾驶位。
艾莉丝熟练地启动引擎,操控着这台钢铁猛兽,在崎岖的山路上稳健前行。
胡力没有去看窗外蜿蜒行进的队伍,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里一个鸡蛋大小、模样怪异的物体上。
那东西外形粗糙,像是个粗制滥造的玩具模型,若不是它正发出持续而规律的“唧唧”鸣叫声,几乎看不出这竟是一只“蟋蟀”。
他凝视着这只人造昆虫,眼神复杂,嘴角忽然勾起一丝自嘲的嗤笑。
这笑声很轻,却带着浓浓的无奈和反省,他是在笑自己。
不久前,他还在为自己那连昆虫都无法惊扰的完美潜行技术而暗自得意,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讽刺。
而且这个季节,在这片海拔和气候的山区,根本不该有如此活跃的蟋蟀。
一个如此明显的破绽,他竟然完全忽略了,还沉浸在自我满足之中。
从“蝰蛇”断断续续的交代中,胡力也已经大致拼凑出了这“蟋蟀”的来历。
这是米酱军方某个高度保密项目的产物,一共只制造了三十只,并且被认定为“失败品”。
因为它们功能单一且有限,每只“蟋蟀”只能感应自身周围半径不到两米范围内的生物活动,然后通过模拟蟋蟀鸣叫的方式发出预警。
如果目标在原地静止不动超过十分钟,“蟋蟀”便会停止鸣叫,其内置能源仅能支持半小时的待机工作。
正因为这些局限性,它们才被随意分配给了几支执行高风险任务的特种小队,算是“废物利用”。
然而,真正让胡力在意的,是“蝰蛇”在极度恐惧中,含糊提及的一个数字——“51”。
胡力一再“追问”下,得出“蝰蛇”也仅仅是无意中听到过这个数字,具体含义并不清楚。
这个数字,对于这个世界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毫无意义,但对于重活一世的胡力而言,却如同惊雷!
“51区吗…”
胡力低声咀嚼着这个词汇,眼神变得深邃。
前世,关于这个位于内华沙漠深处神秘基地的传说数不胜数,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它与不明飞行物乃至外星生命的关联。
尽管米酱官方一直否认,但各种“目击报告”、“泄密文件”和“内部人士”爆料从未停止,相信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更多。
而胡力前世,便是属于后者,他认为那更多是阴谋论和流行文化的炒作。
但此时手里这只功能诡异、技术路径迥异于传统电子侦测设备的“生物蟋蟀”,却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他记忆中尘封的一扇门。
他心念微动,一个蓝色的标准文件夹突兀地出现在他手里,仿佛一直就在那里。
文件夹很薄,里面只有孤零零的一张纸。
这是十四年前,爱德华传来的一份关于“罗斯事件”的绝密报告副本。
胡力的目光落在泛黄的纸页上,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
标题——关于1947年7月米酱新墨州罗斯地区异常事件的初步调查汇总。
内容摘要。
“1947年7月5日晚,距科洛市约50公里、罗斯镇西北方120公里的布拉索尔农场,农场主布拉索尔声称听到比雷声更为剧烈的爆炸巨响。”
“7月6日,布拉索尔在其农场约400米范围内,发现大量特殊金属碎片散落,材质包括异常坚韧的铝箔、未知材质的磁带、特种橡胶、轻质高强度金属及其他无法辨识的物质。”
“布拉索尔将碎片交由当地警长,后者上报并转交至附近的罗斯空军基地。 ”
“7月7日,罗斯空军基地派遣情报官马赛尔少校及另一名军官至现场调查,收集大量残骸并运回基地进行检测。”
“7月8日,在距布拉索尔农场西边约5公里的一处荒地上,索科县土木工程师葛拉第声称发现一金属碟形飞行器残骸,直径约9米,碟形物已破裂,数具人形尸体散落于残骸内外。”
“尸体体型极度瘦小,身高约100-130厘米,体重约18公斤,体表无毛发,头部比例巨大,眼睛硕大,嘴巴极小,身着整体式灰色紧身制服。”
“后面米酱军方迅速封锁以上两处区域,严禁外人接近。”
“但随后,军方公开声明,否认飞碟及外星生命的存在,宣称坠毁物为高空探测气象气球。”
胡力还记得,自己当年收到这份报告时,心态和前世在网上看八卦新闻差不多,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有趣的、未经证实的传闻。
随意浏览了一下,发现内容和前世的流言大同小异,便失去了深究的兴趣,随手将其扔进了系统空间深处。
当时他还想着,等以后有空了,说不定可以去那个传说中的“51区”转转,满足一下好奇心。
仅仅是好奇心,尽管不信,但架不住全世界那么多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由不得他不好奇。
“怎么了?”
艾莉丝柔和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她一边注意着路况,一边探头瞥了一眼胡力手里的文件和那只还在鸣叫的“蟋蟀”,以她的聪慧,立刻明白了胡力在思考什么。
胡力回过神,轻笑了一下,举起手里的“蟋蟀”,语气带着一丝感慨。
“当年看到爱德华的这份报告,只当是个编排得不错的恶作剧,但这玩意的出现…”
说着,他将手里的“蟋蟀”举到艾莉丝眼前晃了晃。
“让我不得不相信,事情恐怕真的不是空穴来风。”
“米酱,很可能真的接触到了…地外科技。”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试图向艾莉丝解释清楚其中的关联。
“你要知道,即便是我系统商城里的那些科技产物,虽然先进,但基本逻辑和发展路径,都还是建立在人类所能理解和想象的传统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基础上的。”
“并没有脱离我们认知的‘现实’框架,就算有些黑科技,其底层原理也能找到理论依据,只是实现手段超前了一点。”
正在专注路况的艾莉丝闻言,微微侧头,漂亮的眉梢调皮地一挑,语气带着一丝揶揄。
“哦?是吗?那…我和李凤,还有老胡他们,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难道不算‘离谱’的生物科技产物吗?”
胡力没好气地瞪了艾莉丝一眼,知道她在故意“抬杠”。
“你这纯属捣乱!你和李凤,还有老胡他们,那是成品!”
“是我花费了难以想象的‘巨资’,从系统那里定制的‘完美造物’,属于一锤子买卖!”
“系统只给了我‘产品’,根本没给我相关的制造技术、生物编码或者意识上传的原理!”
“我就算想研究,也无从下手。”
他无奈地摊摊手,补充道。
“更何况…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正儿八经的人类了,有血有肉有灵魂,我总不能把你拆了做逆向工程吧?”
“不说能不能做得到逆向,现在就算想拆也晚了,转换已经完成,不可逆了。”
艾莉丝被他的表情逗得“噗嗤”一笑,笑的眉眼弯弯,继续逗他。
“那你可以拆解老胡他们嘛,他们几个不还是生物高级仿生人形态吗?”
胡力直接翻了个白眼,果断跳过这个危险且不切实际的话题,将思绪拉回正轨。
“说正经的,地球文明这么多年来,科技树主要点的都是传统科技路线。”
“对于生物科技,尤其是涉及生命感知、微型化生物驱动、甚至是这种…近乎于‘活体传感器’的领域。”
“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顶多算刚摸到‘零’外的门槛。”
说着,他掂量了一下手里的“蟋蟀”,语气变得肯定。
“我估计,米酱能造出这三十只功能有限、还被定为失败品的‘蟋蟀’,恐怕已经是他们目前基于可能获得的外星生物科技技术,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艾莉丝这时也收起了玩笑的神色,变得认真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他们真的获得了远超时代的技术,哪怕只是一点碎片,也不至于只造出这种程度的东西吧?”
胡力吧唧了一下嘴,品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然后解释道。
“这涉及到科技发展的不同路径和瓶颈,传统科技的难点,更多集中在‘技术实现’层面”
“比如材料纯度不够、加工精度达不到、能源效率低下等等。”
“一旦理论突破,集中资源攻关,是有可能解决某些‘硬骨头’的。”
“但生物科技,尤其是涉及创造或深度改造生命形态的领域,它需要同时突破两大难关。”
“一是‘科学认知’,我们对生命本质、基因编码、意识起源的了解还极其肤浅。”
“二是‘伦理约束’,随意创造或改造生命会引发巨大的道德和社会争议,这双重瓶颈,导致生物科技的推进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说到这里,胡力总结道。
“所以,总的来说,在基础科学没有发生质变的前提下,生物科技的整体探索难度,要远高于沿着既定路径发展的传统科技。”
说着,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车窗外飞速掠过的黑暗山林,声音低沉了几分。
“由此,米酱后面必然会转到传统科技上来,而我前世的米酱也确实这么做的。”
“何况,你别忘了,米酱手里可能掌握着的,是一艘真正的外星飞船。”
“那上面的科技水平,理论上应该不会太低,说不定传统科技也远不是我们能企及的...”
说到这里,胡力忽然停了下来,联想到自己前世的记忆,米酱的科技发展轨迹确实显得有些“跳跃”,某些领域突然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以前还以为是某个天才科学家灵光一闪,或者是举国体制下不计成本的投入结果。
但现在看来,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人类的想象力终究受限于自身的认知,对于从未见过、甚至无法理解的事物,大脑是很难凭空“想象”出具体形态和实现路径的,更遑论将其变为现实。
想到这里,胡力脑海中如同划过一道闪电,猛地想起一件事!
他立刻坐直了身体,转头看向艾莉丝道。
“宝贝,我刚刚想起一件前世觉得很有意思,但现在细想却有点毛骨悚然的事,你帮我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