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台左下角的提示框还亮着,那枚标注“xN-9-b”的存储装置静静躺在隔离舱内,外壳泛着冷灰的光。林晚没有动它。她的手指在键盘上轻敲两下,调出全市企业注册数据库,时间范围设定为过去一百六十八小时。
城市数据图已经恢复平稳,蓝光均匀铺展,表面看去一切归于常态。但她知道,真正的变化往往藏在平静之后。她将筛选条件逐项输入:成立时间不足六个月,融资轮次跳过天使直通A轮以上,技术领域涉及神经反馈、行为预测与情感建模。系统运行三秒后,弹出五家公司名录。
其中三家注册地为空置产业园的标准隔间,水电记录显示近三个月无实际使用痕迹;另两家法人身份信息模糊,身份证号归属地与申报住址不符。更关键的是,这五家企业背后都指向同一只基金——“云启资本”。
她点开“智渊未来”的公开资料。这家公司三天前召开新品发布会,宣称推出首款具备“共情响应”能力的AI助手,现场演示视频点击量破千万。林晚滑动页面,打开技术白皮书下载链接,却发现核心算法部分被标记为“待补充”,算力需求与本地硬件配置严重不匹配。
她关闭窗口,起身离开主控室。
孵化中心b区三层的发布厅还在清场,工作人员正拆除背景板。林晚以联盟观察员的身份登记进入,坐在后排角落,看着“智渊未来”的技术代表接受媒体群访。那人穿浅灰衬衫,语速稳定,笑容得体,回答每一个问题都不超过三十秒,精准而克制。
林晚在提问环节举牌。
“你们声称AI能识别并回应人类情绪波动,请问训练数据集中是否包含非自愿采集的心理诊疗录音?如果包含,如何确保伦理合规?”
全场安静了一瞬。代表依旧微笑:“我们的数据来源完全合法,所有样本均经双重复核授权,不存在您所说的违规情形。”
他说得很流畅,但林晚注意到他的视线微微偏移,落在前方摄像机的红灯上。就在那一瞬间,她凝视其双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画面闪现——不是思考的过程,而是一段预设脚本的快速回放。他脑中浮现的是三行加粗文字:“否认非法来源;强调第三方审计;转移至产品体验话题。”与此同时,一股细微的压迫感浮现,像是某种外部信号正在同步校准他的应答节奏。不到三秒,对方鼻梁上的眼镜边缘泛起一层微弱波纹,能力被迫中断。
但她已经确认了。
这不是一场自主的技术展示,而是一次被远程监控的表演。
回到主控室,她调取“云启资本”的股权穿透图。基金名义控股方是一家注册于自贸区的资产管理公司,再往上追溯,出资结构经过七层嵌套,最终指向一个位于境外的信托实体。她输入该信托编号,关联检索历史项目库,屏幕上跳出一条三年前的记录:曾向“神经行为优化实验平台”提供初期资金支持——那个项目后来因伦理争议被强制叫停,负责人至今在逃。
她合上资料页,转而比对五家公司的市场动作时间线。结果令人警觉:它们几乎在同一周完成品牌上线、融资官宣和渠道铺设;推广内容虽不同,但投放策略高度一致,均选择在联盟主导的公共政策发布后四十八小时内发起舆论造势,节奏严丝合缝,毫无试错痕迹。
这不是偶然崛起。
更像是有人在用统一模板批量复制竞争实体,悄然填补联盟尚未覆盖的技术空白区。它们的产品不直接对抗现有体系,而是绕道形成替代路径——一旦时机成熟,便可迅速接管用户习惯与数据入口。
她调出昨日市场舆情报告,在“正面声量增长”条目下发现异常:关于“智渊未来”的讨论中,有超过六成的早期转发账号注册时间集中在最近两周,Ip分布集中于两个数据中心集群。这些账号不仅发言模式雷同,连标点使用习惯都一致。
她站起身,走到主控台侧面的物理防火墙柜前,插入专用密钥卡,从离线存储区调出一份加密档案。这是她在上一轮清理行动中保留的残余通信日志备份,原本用于追踪赵铭的隐蔽联系人。她将“云启资本”的最终受益人代码输入比对系统。
匹配度未达阈值,但有一段中间代理节点的签名特征与其存在部分重叠。虽然不足以定论,但足以说明两者曾共用同一套加密协议架构。
她返回座位,重新打开五家公司的档案,并列排布在主屏。鼠标逐一划过,每一家都被打上红色标签。随后,她新建一份分析文档,标题命名为“S级潜在威胁:新型市场渗透模式预警”。
文档开头写道:
“目标组织不再依赖暴力或黑客手段进行破坏,而是通过合法注册、资本运作与舆论包装构建隐形网络。其技术团队缺乏独立研发能力,但拥有远超初创企业的执行协同效率。推断背后存在统一指挥中枢,可能继承自已被瓦解的旧势力残余。当前阶段以生态占位为主,尚未显露攻击意图,但布局精准,威胁等级持续上升。”
她将文件加密归档,同步至联盟高层权限组,并设置自动提醒:一旦其中任一公司发生重大融资或政策申请行为,立即触发紧急会议流程。
最后一步,她调出通讯面板,找到紧急召集按钮。指尖悬停在上方,迟迟未按。
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显示为15:47。距离她离开发布厅不到两个小时,智渊未来的官网已更新动态:宣布与三家地方政务服务平台达成“智慧民生合作试点”。配图中,政府人员与公司代表握手,背景横幅写着“科技赋能社会治理新范式”。
她盯着那张照片,放大代表的手腕位置。对方戴着一块黑色腕表,表盘边缘刻有一圈细小符号。她截取局部,导入图像识别库。
匹配结果跳出:该符号组合曾在三年前某次闭门技术峰会上作为内部标识出现,主办方正是已被取缔的“认知干预研究会”。
她的手指终于落下,轻轻压住通讯键。
就在这时,隔离舱内的“xN-9-b”存储装置突然闪烁一次绿灯。系统提示音响起:“检测到内部时钟唤醒信号,加密协议开始自检。”
她转头看向那枚灰黑色的金属块,表面划痕依旧清晰。几秒钟后,显示屏跳出新状态:【准备就绪,可尝试安全读取】。